社会工作领域定性研究论文写作指南与规范建议
2018-05-14张霖吴世友MarkW.Fraser
张霖 吴世友 Mark W.Fraser
[摘要]本文介绍了社会工作领域定性研究论文的写作指南(以下简称“定性指南”)的发展过程,总结出作为一篇严谨的定性研究论文一般来讲需要呈现的内容框架,以及各部分内容所应交代的具体要求。此定性指南不是一套既定内容的集合,而是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读者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了解研究是如何开展的。此指南还旨在为广大定性研究者们提供一套成文参考,以加强定性研究文章的严谨度和准确度。定性研究被应用于很多个学科领域,应该指出,无论多么专业、精确的指南都会面临本学科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问题。本文所介绍的定性指南,主要是针对社会工作学科领域,其他领域在参考时需要适当做一些调整。
[关 键 词]定性研究 社会工作 写作指南 期刊指南
[作者简介]张霖,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服务管理;吴世友(通讯作者),男,曾任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 (JSSWR)期刊助理编辑,现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贫困与社会发展、健康不平等、社会工作评估等;Mark W. Fraser,男,曾任JSSWR期刊主编,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杰出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儿童与青少年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2-0090-09
一、 引言
定性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很多学科领域。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定性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有学者总结了在2006至2008年三年内所有发表在《社会工作》下半月的学术论文发现,约71%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总体而言,这些与社工相关的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学术研究能力相对滞后,缺乏研究方法的思考。实际现状是实证研究少,思辨成分多;事实深描少,主观评论多;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这阻碍了社会工作研究水平的提高。”此外,有学者对2007-2014年间发表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虽然研究成果总量在不断增长,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但是高水平研究较少,尤其是那些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在民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的规范性研究相对缺失。学者对以往中国社工研究的回顾表明,发展一套规范的定性研究写作指南和规范建议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研究、实务以及整个学科的良性发展。
进行定性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对某些复杂现象的不同理解。使用定性方法的研究者可以深入地分析和探究具體行为、信仰、习俗、文化等要素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社会工作领域,定性研究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甚至社会大众认识和理解社会服务受众的具体体验。定性研究方法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参与先验性研究(pilot study)的第一手体验资料。但是,它又是充满争议的,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常常被批评缺乏具体调查方法,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也常常受到质疑。相反,定量研究的作者可以利用成熟的、工具化的计算方法和分析程序(例如CONSORT-SPI和TREND),来表明其研究的可靠、规范和严谨。然而,定性研究方面则几乎没有现成的一套统一的标准,来帮助有关研究人员进行定性研究论文写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定性研究实施过程本身的不严谨,另一方面在于不同学科对定性研究存在不同的具体应用而导致研究标准的繁杂。
由于定性研究文章的层次参差不齐,定性研究也被学者质疑是否为“真正的社会科学(real social science)”。因此,如果能有一套规范的定性研究写作指南为作者提供写作指导,可以提高论文的清晰度。同时,还可以帮助论文评审者清楚地把握定性研究论文的主题框架,甚至这样一套指南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体的定性研究过程,以提升定性研究论文的总体质量。鉴于此,美国社会工作研究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下属的JSSWR杂志期刊的编辑决定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社会工作领域的定性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尤其是为向投稿JSSWR定性研究文章的作者们提供一个写作的规范性指导。本研究的英文版已经发表在JSSWR期刊上,这里根据中国学界现实情况,介绍此定性指南的中文版,希望能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学者开展定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指南发展过程
为了保证制定出一套高质量和严谨的定性指南,笔者先检索社工领域是否有期刊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指南。很遗憾,通过对11种国际社会工作主流期刊检索发现,没有任何一家期刊存在一套具体、清楚和完整的定性研究作者写作指南。除了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有一小段有关定性研究文章作者投稿说明,且主要还是推荐作者去参考别人已经发展出来的COREQ 定性指南。鉴于社会工作领域的期刊缺乏定性指南,笔者把检索范围扩展到其他常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学科如社会学和护理学(Nursing),并选取其学科的影响因子(IF)前十家的期刊。结果发现社会学的十大期刊并无任何定性指南,护理学只有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定性指南(详见表1)。
此外,我们通过使用关键词author guideline social work qualitative 和 author guideline journal qualitative(检索日期:2014年9月16日)在google里面检索,共找到14个定性指南(详见表2)。主要在分布在健康相关的领域(例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MEDSURG Nursing,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还检索到BioMed Central的定性指南,主要是基于Clark的指南,即 RATS (Relevancy, Appropriateness, Transparency, and Soundness)。
此指南的初稿是通过回顾和综合目前已检索到的指南,并通过征求定性研究专家的意见来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在经过了约一年的讨论和修订后,定性指南的意见征求稿通过专门的网站(http://jsswr.web.unc.edu)得以发布,并且在2015年7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期间,通过不同的渠道发布和宣传该指南,接受来自公众的评论和建议。最终有54个学者提出了共103条修改意见,这些评论最后被再次综合和调整以形成最终修订的质性指南(2016)。完成后的指南细化了定性研究论文评审过程中的具体考核标准,辅以体系化、标准化的形式梳理和说明,这将不仅有助于写作者进行定性研究论文的前期准备,还有助于评审者以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定性研究投稿的质量。
定性研究论文投稿指南一共包括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的要求和写作指导,表现出了JSSWR致力于出版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的严谨态度。当然,应该承认定性研究是多样的,无论多么专业和详细的指南都很难指导所有的定性研究写作。因此,写作者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论文的细节和描述中,使研究过程对于阅读者来说是透明的。论文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都应在可信、可调整、可评估、可确定的定性研究框架内被评估。
三、 《定性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具体内容
(一) 前言/背景介绍
描述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社会背景和清晰阐述具体研究问题。如研究在哪里开展的,研究的社会背景和脉络是什么,以及本研究对该领域的实践和政策等方面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将本研究问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跟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健康问题或相关知识、理论联系起来。简要论述为什么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该研究问题。
(二) 文献回顾
首先,回顾与本研究问题相关的最新研究发现。
其次,简要讨论相关的,尤其是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视角。
然后,指出在回应类似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时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可能会遇到的局限。
最后,总结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部分应详细阐述开展本研究的原因、研究过程以及执行步骤。应注意,如果定性研究只是研究所采取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文章中应尽早明确这一点。
描述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或者所持观点和立场,包括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研究者的个人特征和背景。描述作者的反身性(reflexivity)不仅能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看待研究对象和研究本身,而且对透明化(transparent)研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部分一般需交代以下各方面要求的内容,但也视具体研究而定,如不适用,请简述原因:
1. 具体研究方法
确定具体的研究视角或方法(例如传记法、叙事研究法、民族志法、扎根理论法、现象学法和影像发声方法等)。
简要描述研究中用到的理论视角和关键概念(允许使用图表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
告诉读者关于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这个方法适合此研究问题,以及所选的研究方法将如何完成论文所描述的研究目标。
2. 招募和抽样过程
详细阐明研究成员是如何招募来的。如果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话,他们是如何参与到本研究中的。
清楚描述抽样方法和抽样的类型(如目的性抽样、方便性抽样、滚雪球抽样等)。
汇报样本量以及样本的特征,被调查者是否存在中途退出或拒绝参与的情况,并解释为什么该样本量足够满足本研究需求。
详细描述本研究抽样方法在内的研究单位、涉及物质环境及调查环境,但需要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
描述样本饱和状态是如何执行、记录和实现的(例如,不再进一步收集新的数据,是因为增加的数据对产生的理论贡献很少,或对研究结果/主题几乎没有新的影响和变化)。
3. 数据收集过程
收集数据的方法。详细描述收集数据的方法(例如访谈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从而帮助读者了解该研究数据的潜在充分性(如对每一位被调查者不仅只是一次访谈,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
谁收集数据。汇报数据收集者的信息,以及他们是否接受过相关定性研究训练等简要的背景信息。
如何保证数据准确度。数据是否经过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即有三个以上研究人员对定性数据和结果进行相互检验与核查)。假如是单个研究人员在单个时间点收集的数据,则应标注此研究局限。
說明研究中是否采取了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详细介绍这些特殊的方法,解释为什么选择此方法,或是此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的优势之处。
“在哪”及“何时”收集的数据。标注数据收集的地点,以及数据收集的时间。
如果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那么还需要汇报不同方法之间是如何相互补充的。
4. 数据分析
提供数据分析的详细步骤,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对研究主题分析进行充分描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研究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些信息是增强研究发现可信度的关键。
描述用于提炼研究主题的标准。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来表述数字或频率,比如若干(a number of)或者一些(some);相反地,可以使用一些能相对清楚表达频次概念的词汇,例如很少(few)、许多(many)、最多(most)、大多数(a majority)。
确定编码者(coder)的数量。
如果有多个编码者,需解释编码者之间一般是如何保持一致的(编码标准),以及对不一致的编码是如何处理的。
描述设计和检验编码过程的步骤。
描述所有步骤中如何建立内部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或者一致性(concordance)。
描述如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credibility)、可转换性(transferability)、可核查性(auditability)、可确定性(confirmability)或者其他方面的好的标准。例如,同行核检(peer debriefing)、审核追踪(audit trail)、负性个案分析(negative case analysis)、长期的参与观察(prolonged engagement)、数据三角校正(data triangulation)、内部成员校验(member checking)等。
如使用了软件辅助分析数据,可考虑标注所使用的定性数据分析软件的类型。例如,如果软件的使用对于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具有重要影响,那么标明软件的类型就是比较关键的信息。
5. 研究伦理
明确说明该研究是否获得相关伦理审查委员会(如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的审核和批准(或者豁免)。
描述知情同意书的发放过程(如口头或书面形式)。
简要描述如何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以及匿名化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论文报告中应使用化名。此外,还应描述如何确保研究数据的安全。
文章应避免汇报那些对了解调查方法或理解研究发现的不重要的信息,以防止不经意间暴露被调查者的身份。例如,当研究场所的相关信息并不是解释选择该研究方法的关键因素,那么应该避免长篇大论地对研究场所进行过于详细的描述。
(四) 结果或发现
结果(或研究发现)部分应该呈现从分析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换言之,这部分的内容不应只是简单的描述性内容,而应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如:
检验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讨论某些现象之间的规律,而非简单地报告一系列主题。此外,应考虑是否能找到某些理论来帮助解释研究发现。
指出研究发现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如果有可能,还应指出那些意想不到的研究发现。
谨慎引用研究对象的语录以丰富文章,从而让研究对象自己“发声”来支持所要呈现的研究主题或对其他观点进行进一步阐释。
确保引文充分和准确地表达想要呈现的主题、话题或概念等。
确保研究发现和文章的阐释跟引文之间是相互联结的。
研究的引文可以来自多种渠道和形式。例如,为了防止信息遗忘,研究人员可能引用来自数据刚收集完后的详细的田野笔记。
必要的话,可加入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图表。但是,这些图表不应该重复文本可以表达清楚的内容,而应该用于帮助阐明那些靠文本很难完全描述的某个概念或某种关系。这些图表应该清楚易懂,作者应清楚地标注图例或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图表。
(五) 讨论
总结研究发现,并将这些发现跟研究问题联系起来。
讨论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例如,有关定性研究普遍会遇到的抽样的局限性,或是相对较少的样本量或缺乏深度的数据也许会降低研究的推广性(transferability)。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性研究中,缺少普遍性或概括性(generalizability)并非是一种不足。
阐述研究发现如何有助于丰富社会工作相关实践知识,或对发展相关政策起到的影響或贡献作用。
解释研究发现可以应用到社会工作相关实践、研究或者公共政策领域的方法。描述研究发现是如何丰富和贡献相关领域知识,即描述研究发现是否与以往相关文献或理论相符合,或者对现有的知识或理论进行了补充。
四、 结语
在文献检索、专家审查以及公众意见修改的基础上,本文所阐述的定性指南,希望能帮助定性研究者们更好地理清研究过程以及汇报和呈现研究发现。由于开展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详细汇报研究过程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定性研究的内容和脉络。此定性指南的主要目的是建议广大定性研究者们应如何详细地呈现自己的研究,而非用于指导他们应该使用哪种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当然,此指南只是一个建议性的规范标准,而非强制性或要求作者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块汇报和呈现。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研究课题,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在大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各模块的子内容酌情调整。
(责任编辑: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