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战略背景下胡焕庸线的“打破”与“突破”
2018-05-14郑梦怀
郑梦怀
胡焕庸线东南-西北两侧在人口数量、经济活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异极其明显,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学界关于“打破”与“突破”的讨论由来已久且持论不同,实际_“打破”之说不符合客观规律。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共同推动下,在注重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从信息化发展和市场开放等方面不断“突破”胡焕庸线,是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意义的。
胡焕庸线 新时代
一带一路 新型城镇化 突破
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北起黑龙江爱辉、南至云南腾冲,存在一条中国人口分布差异基线,被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提出距今已有80余年,依然被社会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它勾勒出的人口疏密关系及东西分布格局,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揭示的一个经典的客观的人口分布规律。目前,我国94%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43%的土地上,两侧的经济活动景象也非常迥异,甚至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城镇化建设中这种差别更为凸显,这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难题。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为了改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中国政府在1999年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区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东南地区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与管理优势,给西部提供支援;西部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为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创造新机遇,双方实现了共赢。
西部大开发取得了系列成绩,但胡焕庸线依然强势存在。毫无疑问,这不符合我国东西联动、全面协调、充分平衡发展生产力的大目标。在新时代战略背景下,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论题;同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国家合作平台,反映了中国发展和外交战略新思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建为中国西北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2014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轴心,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计划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镇化;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创建“向西开放”新格局,把西部沿边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成前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规划、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大战略的提出,都在最大程度上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在这种新时代战略背景下,胡焕庸线的问题再次被郑重提起。2014年11月底,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提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问题,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学界围绕“如何打破胡焕庸线”进行了激烈讨论,主要意见可归为三类:一种意见认为,这条线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东西人口分布差异主要原因有东西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三点,其中第一点是决定性的,也就是所谓“第一地理本性”,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东南部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在短时期内,这一人口分布规律不可能改变。所以,胡焕庸线是破不了的。也有专家提出,借助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新的产业布局,在交通、人口一产业助力下,打破胡焕庸线,这其实是“第二地理本性”。如匡贤明就认为,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空间组织,激活西部地区的资源红利、区位红利,把胡焕庸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直接推向开放前沿,从而吸引人流、物流等的不断进入,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和更好质量的城镇化。正如当年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交通,开发系列产业后,人口就汇聚到了西部。当然,也有学者的意见相对审慎。他们认为“打破”之说不符合客观规律,实际上即便美国西部发展了,依然存在着一条“胡焕庸线”,但“突破”胡焕庸线更有其可实践性价值和意义。例如王铮等研究者提出,一是发展以信息化经济为龙头的新型产业,二是发展枢纽一网络型的空间组织,全国一盘棋,不搞地区封闭,能使胡焕庸线以西多供养4000万左右人口。
笔者认为,胡焕庸线本质上反映了区域差异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只要存在着地区差异,不同规模和形式的“胡焕庸线”都将存在。完全“打破”胡焕庸线,意味着完全消除地区差异,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胡焕庸先生也曾经提到:“多数不明地理事实之言论家,往往以为中国东南人口虽密,然西部各省地广人稀,大有移植开发之可能,不知此乃似是而实非也;今西北各地……均属局部之平原或盆地,面积异常狭小,又加气候干燥、仅赖高山之雪水、人工之河渠、极深之水井……”。陈明星等认为,短期内胡焕庸线难以打破的原因包括:“胡焕庸线解释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因此,所谓“打破”之说缺乏学科性,“总理之问”其实是如何更好地推进西部城镇化、改善西部产业布局,让西部人也享受到现代城镇化成果的意思。
“突破”,就是逐渐“淡化”胡焕庸线的存在,总体上有两种思路和方法,一是,实现胡焕庸线按照我们预定的方向位移。二是,从胡焕庸线的后方人手,打造多个经济核心,实现东西差异的整体缩小,从而不断突破胡焕庸线,缩小东西差距,也就是解决当今西部地区低城市化率,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西部大规模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在当今的自然、人文条件下,利用传统大规模人口迁移,实现人口城市化,以及通过传统高污染工业建设实现西部工业化,是西部的生态条件无法承受的。要“突破”胡焕庸线,需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逐步实现。
“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一条中国东西向双通的对外经济带:在西向战略上,主要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东部制造业优势,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走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实现欧亚大陆东西联动发展,为中国资本在全球谋求增值机会。其中有两点比较关键:一是信息化问题。“沿着北方丝绸之路的国家,从朝鲜开始,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都是互聯网被设置限制的国家,信息化发展非常艰难”,用信息化去推动胡焕庸线以西人口、资本的新聚集,进而推动胡焕庸线的突破,此问题亟待解决。二是必须注重市场的开放,这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户籍制度改革上率先发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二元化”格局。二是,改变“土地城镇化”现象,实现土地指标的跨区域配置。在保证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前提下,使建设用地指标在区域之间流动。三是,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投入机制,如组建城市开发银行,为西部地区建设提供专门的融资服务;再如,放宽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的投资和运营。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丰富了传统城市化理论。它要求西部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这意味着要完善农村人口人籍城市的机制,以及在人籍后城市资源平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要做到城市与农村的平衡,更要做到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平权。其次,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在西部新兴城市建设中要有完善的政策规范与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域打造上,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实施便利,更要给予科学规范的指导。第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力,是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如果脱离可持续发展这一大方向无异于走向深渊。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利用地区优势实现特色产业发展,继而带动整体的进步。一是要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科学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社会、人口.经济现状确立标准;二是针对西部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劣势,发展西部特色产业,利用其多元民族构成,多元文化的优势,打造西部旅游名片;三是将传统边疆贸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仅仅刺激西部经济,更带动东西经济联动同样是时代所需。最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重视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尽量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避免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就地城镇化不会进一步挤占城市资源,也能节省更多人力物力成本,不再以广大农村地区承接城市落后产能为城镇化主要手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地方城市体系,走出符合地方城镇化的道路。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动新型城镇化两位一体,二者双管齐下、相辅相成,胡焕庸线西北部区域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这里依然要强调,“突破”之说,是依据胡焕庸线所表露的生态涵义:即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地理上所呈现的差异。胡焕庸线具有表征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价值,“国家层面应充分关注地区间的生态承载力差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经济活动从生态承载力低的区域向生态承载力高的区域转移”。这看似与“总理之问”背道而驰,但正如“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尊重自然规律、追求永续发展才是永恒话题。最近几年,我国西北部大面积区域的植物造林、退耕还林、沙漠治理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中西部自然条件的良性嬗变,逐步突破胡焕庸线,让西部留得住人、让更多的西部人也能分享到现代化的红利,是必将会实现的中国梦。
[1]胡焕庸冲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N].地理学报,1935,2 (2):33-74.
[2]贾绍凤.李总理,胡焕庸线是破不了的![N].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937-850831.html ,2014-12-14。
[3]匡贤明.以“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N].深圳特区报,2014-12-01.
[4]王铮.突破“胡焕庸线”的两个关键[N].文汇报,2014-12-02.
[5]胡焕庸冲国人口之分布: 附统计表与密度图[N].地理学报,1935,2 (2):33-74.
[6]陈明星等.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N].地理学报,2016( 2).
[7]王铮.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6(1).
[8]殷德生.胡焕庸线·城镇化·中国新经济地理[J].探索与争鸣,2016 (1).
[9]钟茂初冲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与发展取向一一基于“胡焕庸线”生态涵义对74个重点城市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