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2018-05-14杜蕊
杜蕊
采用因子分析法,以2016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我国31个省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环境送行测度,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全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战略新兴产业 创新能力发展
因子分析 法指标评价体系
引言
如今世界各国都以科学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义,若能在高技术的新兴产业上拔得头筹,则能大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即所谓的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全局和长远的引领带动作用,并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较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产业。
国务院于2010年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产业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随后各省市也纷纷制定了战略新兴性产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加以实施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十三五”初期,全国31个省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情况,并按地域情况将3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对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大致的评价。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1)评价方法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该技术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制度变量归人一个因子,以减少变量数目。所以运用因子分析法就可以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2016年中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大部分信息。
(2)相关理论研究
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齐齐,赵树宽,李其容(2017)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来构建一级评价指标体系,吴传清,黄磊,文传浩(2017)基于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环境两个维度,分别用R&D经费内部支出、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来表现产业技术创新水平[5],范晓莉,黄凌翔,卢静,王丽艳(2017)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用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作为科技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张铁山,管敏(2016)用从业人员平均数、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等科技创新指标来评价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指标选取
在研究并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如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水平和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汇总如表l所示:
(4)数据来源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无法获得精确完整的相关数据。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本文采用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来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7)》和《2017中国统计年鉴》,秉着科学、全面、准确、可操作的原则,兼顾变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整理出了中国31个省级地区上述11个指标的相关数据。
实证计算
(1)检验适用性
首先根据SMC、KMO和相关性检验的检验结果判断该评价体系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SMC的检验结果显示每个变量与其他变量系数的平方相关系数非常大,KMO的检验结果为0.8382,大于0.8,很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有多个变量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可以做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通过。
(2)选取代表性因子变量
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到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Factorl(以下简写为F1)的特征值为9.28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44%;Factor2(以下简写为F2)的特征值为1.38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8.16%,符合提取公共因子的两个条件——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故选取F1、F2这两个变量作为代表性的因子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8.16%.相当于用这两个因子变量来分析问题之丢失了1.84%的信息,能够很好地解释原有变量。
(3)解释因子变量
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F1、F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6.91%、31.25%,其因子載荷反映了因子变量对原始变量的影响,如果变量与某一个因子的联系系数越大,则该因子与变量关系越近。由此可得:
第一个因子F1在Xl-X8这八个指标上拥有较高的载荷,也就是说F1主要用于解释这八个指标,故将其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因子。
第二个因子F1在X9-Xll这三个指标上拥有较高的载荷,也就是说F2主要用于解释这三个指标,故将其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环境因子。
(4)因子得分及排名
运用stata软件计算出 F1、F2的得分系数,进而可以得到这两个因子变量的表达式为:
以每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中国31个省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并对其排名,即:
F综A=0.6691 F1+0.3125 F2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地区具体得分和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结果分析
(1) F1——创新水平
创新水平因子排名前九名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排名第十的四川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8个省级行政区,除了黑龙江和湖北排名位于中间段,其余6个省市都在二十二名以后。由此可以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较强,说明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大量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支出,产业创新水平十分突出,实力强劲;西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各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水平虽低于东部地区,但其中有个别省市拥有较大的潜力,且正呈赶超之势,实力不容小觑;中部地区最弱,中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水平上亟待提高。
(2)F2——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因子排名情况与创新水平因子并不一致,创新环境因子排名前十中有四个属于东部地区,属于中部地区的有五个,西部地区最弱,仅有一个四川(第七)。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环境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西部地区较弱,但总体来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不甚明显。
(3)F综合——创新能力
根据本文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综合因子的排名情况近似地代表了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从综合因子的排名中可以得出,总体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省市中,东部地区占有5位;中部地区有两个;西部地区进入前十的只有四川(第七)一个,进入倒十的却有九个。由此可见,总体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中部地区差强人意,西部地区位于最末。
东部地区涵盖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集聚了全国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是两大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广东省的创新能力不容小觑,“十二五”期间,广东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专利授权量也居全国首位。而作为长三角的重点省份,江苏省的创新水平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最后的综合因子排名第二。这说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优秀,正处于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高速上升期,拥有巨大的潜力。
中部地区如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份,总体综合排名很靠近,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段位,且就单个因子而言,都存在创新水平因子排名较低创新环境因子排名较高的情况。说明中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吸引力大量的投资后已经拥有了较为扎实的创新基础和条件,创新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这与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相吻合。
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创新能力排名大多较为靠后,但其中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独占鳌头,是西部地区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从业人员平均数等11个指标,构建了反映产业创新能力情况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2016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上述指标的相关数据,通过stata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情况和地区差异进行深入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1)结论
我国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均衡分布状态,知识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研发能力都有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最强,且随着新兴产业应用环境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是带动全国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头羊;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弱,但也较为均衡,地区差异不甚明显,且目前中部地区产业的创新发展拥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潜力巨大,创新能力的高速发展指日可待;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普遍较弱,整体水平不高。
(2)建议
1.东部地区要继续保持产业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升级转型发展高端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创新引领发展。东部地区虽集聚了大量的资本以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和高端的科技,但科技知识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科技,生产的产品被控制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作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中坚力量,尤其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广东和江苏,他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配套产业设施和产业网络,应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整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创新价值链,发展高附加值、高创新率的高端产业价值链,带动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创新引领发展。
2.中部地区应取长补短,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需求。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大量的资本发展产业创新,但中部地区的创新水平因子相对靠后,说明其知识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研发能力较弱。所以中部地区应当在吸引更多产业创新资金的同时,更大程度的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招纳和科技创新研发,注重科技管理的创新和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3.西部地区应利用政策机遇寻找发展机会,实现产业创新发展。西部地区虽没有很好的地缘优势,但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3年,中央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其中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广西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连接中国内陆与外国的纽带。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与中、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自己新兴产业体系,努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 //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 1724848.htm.2010-10-18
[2]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7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 //www.gov.cn/zhengc e/content/2016—12/19/content 5150090.htm, 2016-12-19
[4]齊齐,赵树宽,李其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一一以东北地区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7(10):65-72
[5]吴传清,黄磊,文传浩.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5):160-170
[6]范晓莉,黄凌翔,卢静,王丽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实证,2017(14):139-143
[7]张铁山,管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改革创新,2016(2):70-73
[8]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zwgk.gd.gov.cn/00693 9748/201709/t20170906 721337.html,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