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

2018-05-14徐鹏巩蓉蓉

财讯 2018年13期
关键词:生产力变迁经济学

徐鹏 巩蓉蓉

改革要求必须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其他各流派代表人物对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从制度变迁的内涵、动力以及路径依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制度变迁

制度经济学派 马克思经济学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动力

(1)制度经济学派的起源和观点

旧制度主义思想的出现是为了解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危机频发、工人罢工、贫富差距等问题。它充分运用了叛逆性的研究方法,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因素以及将市场等同于经济,从而将制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主张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从制度分析出发建立经济学体系。

由于凯恩斯主义无力诠释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新制度经济学就应运而生。新制度经济学,继承了旧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的研究视角和观点,但不同的是它批判性的继承了新古典理论某些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主流的学派是以科斯、张五常等为代表。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在制服变迁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指出制度是人类为了抵抗不确定性从而增加自身效用的一种手段。当技术条件给定时,交易费用是社会制度安排的核心。因此当制度变迁产生的边际收益大于所需的费用时,会发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即产生对制度的需求。张五常认为人可以选择较低交易费用的产权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维系现存制度的交易费用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国家制度的优劣。

马克思主要研究的是社会变迁理论。他认为制度来源于物质生产条件,之后上升为法律,反映的是不同的人、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他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当经济基础有所改变,巨大的上层建筑也会进行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变化即指技术变迁,生产关系变化即指制度变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人类社会才能在不断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变化的矛盾中发展。比较马克思与新制度学派的制度思想。他们都将制度作为内在因素引入经济理论分析中,都认为社会制度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但不同的是,两者侧重点不同。马克思是从宏观层面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运动规律,阐释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整体制度变迁的影响,这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灵魂。并从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上揭示制度的特征。而诺斯的局新性是没有指出制度可以支配人们理性的经济行为并决定其特殊性质。他的理论从微观层面解释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国的制度环境比较稳定下,生产力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具体制度安排的创新,这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继承和不同的地方。

(2)发展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比较

二战结束后,发展经济学者注重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代表人物刘易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和马克思、制度学派学者观点一致。在他看来,制度特点可以决定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意愿并使得经济得到发展。因此,他认为贫困不发达的原因是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他还认为制度变迁开始之后会以一种自动强制的形式进行。旧制度在变革,新制度与未来变迁之间变得更加适合。张培刚认为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落后只是表面现象,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只有矫正制度才能完善市场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林毅夫指出制度安排是彼此联系的,是具有连锁效应的,所以只有核心制度变迁了,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达到制度变迁的目标。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凡勃伦认为制度的发展、延续和变异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而在演进的过程中存在社会惰性、思维惰性和保守主义的因素。凡勃伦对制度变迁的累积分析方法已经接近路径依赖的概念,但他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的关系。路径依赖的提出,最早是阿瑟用来解释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阿瑟指出最开始兴起的技术可以憑借率先抢占市场的优势,利用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作为构建路径依赖理论的第一人,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主要是因为:一是,制度变迁的成本十分昂贵;二是,制度矩阵报酬递增所产生的固定性会使特定的制度一直持续;三是,在一种制度下,人们长期形成的稳定预期不易被打破。决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行动者的有限理性,常常根据不完全信息行事,往往做出无效的路径选择,且他们的不完全的主观模型会持续存在。

马克思认为不同国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联系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国家应采用适合自身的变迁路径。对于制度变迁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具有共同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阶级组成制度变革的行为主体。其中工人阶级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矛盾逐渐升级,这时只有类似于革命的形式才能实现制度的变迁。”对于制度变迁的方式,马克思认为制度的变革是量变与质变、渐进与革命的统一,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社会革命,才会出现所有制和国家制度的革命性变迁。

相比而言,马克思研究的制度变迁更多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形态,采用社会革命与渐进的形式不断进化的理论,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从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证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正确性。诺斯指出路径依赖包括了在特定制度下统治阶级保护自身的利益的情形。也就是说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揭示的是特定制度所进行的连续的边际调整,即渐变式变革。可以说,马克思的制度思想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1]陈文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的“两次飞跃”[J].经济,2012,(2):21-24.

[2]韦森.探寻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未来道路——评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J],经济学,2013,12(3):1052-1053.

[3]鲁品越.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红旗文稿,2016,12:19-21.

[4]关锋.社会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当下解读[J].思想战线,2016,05(42):116-124.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变迁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来不及生产力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