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如何写好学术文章,如何做好研究

2018-05-14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论文英语研究

《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第46期的主题是“一线教师如何写好学术文章,如何做好研究”,英语学习微信群内的专家和老师们就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回答研究问题、如何把这些思考和行动落入到文字以及论文写作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反拨作用等话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章分享给诸位读者,以期对大家的学术写作及研究有所裨益。

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

杨鲁新: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一线教师如何写好学术文章,如何做好研究?首先,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是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的。

杜锐:我愿意引用《礼记·学记》中“长善救失”这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这里“长善救失”的对象不单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教材、课程诸层面,简而言之,就是整个教学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亮点,即“善”;挫折,即“失”,就是我们研究的问题。发现、发扬亮点,分析、避免挫折,就是研究的过程。

杨鲁新:能举个例子吗?

杜锐:我喜欢读英文诗,喜欢听英文歌,前两天,还把今年特别流行的小诗《苔》及其英文版引入课堂。细细审视这一现象,不难发现一些基于自我特长的“长善型”的问题:能不能把这两种优质语料引入到教学中?怎样引入?何时引入?……有了问题之后,我进行了阅读、反思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反思,以改进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便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感想,并写成了论文《浅谈诗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巧借语文教材妙教英语文学》。这应是一个“长善”的案例。至于“救失”的案例就更多了。

杨鲁新:那请杜老师举一个例子吧。

杜锐:我最近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一些通病,如滥用first of all, in addition, last but not least等套话,以及思维跳跃式地前行等问题。我觉得这些弊病都是一种“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于是我确定研究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优化他们的英文写作?接下来,我经过分析梳理,参考阅读,并实践反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创作了论文《聚焦逻辑思维,优化英文写作》。这应该是一个“救学生写作之失”的例子。再比如,我今天读到凌勇老师的论文《高中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低效成因及对策》,我想这是凌老师针对教学中“小组活动之失”所做的应答。

张剑平:文秋芳、韩少杰老师所写的《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一书中提到了教师可以从课程、教师与学生三个方面来思考自己的研究。就课程而言,我们可以研究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就教师而言,我们可以研究教师知识、课堂决策、课堂话语与教师发展;就学生而言,我们可以研究学习者因素、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这也给我在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时提供了参考。

谢燕媚:依我之见,研究问题就是基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困惑,而解决问题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前人是怎么研究的,还留下什么空白值得我们发掘,结合实际参考前人的方法,不断实践和探索寻求解決方案、修订方案的过程。要善于运用“然而”字眼表达我们的研究与前人有何不同,除了样本、研究时间不一样,判断有何研究价值和创新价值。因此,在确立研究问题之前,首要工作就是通过阅读文献判断我们的研究是否有价值,接着撰写研究计划并实施,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见图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好的素材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基本起点。如何收集教学素材?首先,关注教育前沿和教育热点,通过阅读最新的教育期刊和文章获取热点,还可以向专家、同事了解。其次,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通常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抱以积极肯干的态度去完成。

凌勇:我的体会是一线教师的教学论文可以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这些问题基本来源于教学实践。比如:重点思考教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教什么(教学目标)?用什么教(教学材料)?怎么教(教的行为)?怎么学(学的行为)?(教)学得怎样(教学效果)?另外,关于所研究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侧重教学中“真实的问题”“现在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问题”。

刘威: 我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刚开始最易上手的论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学经验总结型,即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另一类是课例论文。上公开课是很好的反思机会。我们通常说磨好一节课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在打磨一堂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思考如何构建一节有效的课,这个过程中会迸发很多思维的火花,撰写课例论文能够让这一过程更有意义,把所思所感分享出去。

凌勇:课例设计和课例撰写本身就是研究过程,也是研究结果。

张剑平:除此之外,每一次公开课也是寻找研究主题很好的途径。教师们上公开课会经历多次磨课。因为一节公开课从定课题,到课前教学设计的准备,再到课堂教学的实施,最后到公开课结束后的反思,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一篇论文或者一个课题的研究主题。

杜锐:一线教师的论文可能还是“经验总结”偏多。

谢燕媚:“经验总结”有时很容易走向“人云亦云”的死胡同,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的:我校是广东省博罗县的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落后,知识水平偏低。开学第一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如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或复习功课,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词汇和音标普遍不会拼读,英语学习方法不当,不知道如何使用工具书,自主学习能力差,许多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抄袭作业现象严重,不做作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等。显然,做作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完成作业是“课外自主学习的形式”之一,如果学生不懂得自主学习,将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做了如下假设:(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理想。(2)目前的英语作业形式太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男生与女生对待英语作业的态度不同。(3)实施英语课外作业后,高分组及中分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比低分组学生提高得快。(4)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还能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提高学习自信心。2012年春,针对这些问题,我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项小型的预研究。研究对象是10名高一学生,让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制定阅读计划、背诵计划等,两个月后,学生逐渐比以前自信了,上课也比以前更积极发言了。从以上预研究的结果、文献和本人的经验和思考中,初步明确了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和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确定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英语课外作业能否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提高?几个子问题是:(1)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能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的影响有何不同?(3)学生喜爱何种类型的英语课外作业?又如,我们学校倡导“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就思考“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否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学生对“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态度如何?“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各因子间的关系以及怎么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我整理出四个关联的问题:(1)实施一年后,“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有何影响?(2)学生对“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评价如何?(3)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待“学案”的态度有何不同?总而言之,研究问题源于我们的教学,反思是英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

杨鲁新:谢老师善于思考,能从日常教学中捕捉到研究问题,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学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过上研究课的经历。但是,只有少数老师把这些研究课的经历变成论文。大家觉得原因是什么?各位有什么建议?

杜锐:对,教学中有很多研究问题。很多教师之所以不把研究课的经历变成论文,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思意识的缺失,即不愿去挖掘研究课中的“善”与“失”。很大程度上,反思就是写作,写作是反思的载体。

张剑平:我们很多同事都有上公开课,或者磨课的经历,其实基于课例为载体来做研究,我个人认为很适合一线老师。很多老师之所以没有形成论文,关键是缺乏理论的支持。另外,大家可能都觉得写论文做研究是很高深的事情,难以想象一节公开课就可以写成一篇论文。

谢燕媚:很多老师有反思,但缺乏研究意识,没有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所思所想,时间久了,自然也就忘记了。

凌勇:有时候,教师反思的是教学中的某一点,但是要形成论文,还需要有比较系统的结构性材料,所以很多老师可能在课后有想法,但是离形成论文还有一段距离。

张剑平:同意。课前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课后同事们的评课,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形成论文的很好的素材。

谢燕媚:我感觉一线教师迫切需要一套系统化、严谨化的研究方法来支持自己的教学教研。

杨鲁新;我们要鼓励老师们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心得。

张剑平: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写论文离自己很远,后来自己的论文发表了,感受到了写作的小甜头,就开始要求自己每天看一篇教学论文,边看边记录。

杨鲁新:拥有了硕士学位的教师们,应该是接受过研究训练的。但是,一旦进入教学岗位,很多人也开始“懒”得动笔。张老师说的对,要自我督促,形成良性循环。

杜锐:论文写作,可以先从积累课例素材开始。首先,教师需要树立一个原则:逻辑先于修辞。也就是先可以不管语言风格,而是基于一种“问题解决”的逻辑去厘清概念、确定框架、选择方法、观察结果,并用教师擅长的文体对其记录。至于语言的学术性,乃至理论支撑等,都可以在整个逻辑框架下,逐渐修改、添加。这样做,也是为了克服“怕写懒写”心理。另外,教师也要看到,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拓展、思想的传播,是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有效途径。

张剑平:《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的编者普洛克特(Paul Procter),曾经引用过著名编剧米茨纳(Wilson Mizner)的一句名言“ If you steal from one author, its plagiarism; If you steal from many, its research.”這句话不乏幽默之处,同时指出了我们做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博览群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专业教学杂志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将自己置身于阅读之中,在反思、质疑与总结中积累自己的点滴思考,就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刘威: 我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寻找研究方向。杨鲁新教授曾在北京市海淀区骨干教师培训时说过,所谓做研究,其实就是分类的过程。日常教学上升到论文的过程,正是对分类思考和总结的过程。2015年,笔者所在的高一英语备课组在当时的备课组长、特级教师程惠云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典范英语》和原著小说的阅读教学实践。整个备课组集思广益,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包括录制微视频导读、开展阅读课展示活动、改进课外阅读考评方式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尝试中,如果静下心来分类,就可以延伸出很多研究方向,如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提问策略、《典范英语》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应用、微视频指导下的英语课外阅读、英语原版小说中的词汇学习等等。其中任何一个方向,只要用心观察、积累、思考、总结,都是很好的话题。一线教师特别辛苦,如果能够有一种“make everything count”的心态,将教学成果升华为论文,对以后的教学也有所促进,那就不枉费那么多付出和努力。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回答研究问题以及如何将教学实践落入到文字

杨鲁新:各位老师在发现了研究问题后,又是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回答了研究问题的?

张剑平:以我这次在《英语学习》上发表的文章为例来说明一下。这是一篇以课例为载体,关于任务型教学的文章。之前在设计的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按照Pre-reading, While-reading,Afterreading模式来设计,课堂没有新意,学生也没有写作的欲望。由于我平时有要求自己每天阅读一篇论文的习惯,加上通过查找、阅读学习关于“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写作课教学模式”等关键词的论文,我得知了通过“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来设计课堂,让课堂任务更加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就根据“任务呈现—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任务反审”这四个环节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磨课逐步完善,我得出了适合学生的写作课模式。上完课,我记录教学反思并形成论文,对比了自己的几次课堂记录,结合理论,发现自己对于任务型教学的几个环节就把握得更好了。

杜锐: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回答研究问题,这应该涉及数据收集与分析。

谢燕媚:搞课题、做研究是一个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英语教师掌握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对自己教学教研受益匪浅,因此,英语教师必备几本常用的语言教学法和研究理论的书籍尤其重要。首先,英语教师要对教学理论有所认识,关于对教学法的认识,我推荐何广铿老师的《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一书。在实验之前,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熟悉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行动研究、个案调查、问卷调查等。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其所长,尽可能把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结合起来称为混合研究(见图2),采用多种方法对受试者进行测试,才能更客观地分析问题。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调查问卷与访谈、观察、写反思日记等方式多管齐下,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受试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了解教育现状,反思我们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

张剑平:我比较受益的是文秋芳和韩少杰的《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以及裴栓保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论文写作方法指导》这两本书。

凌勇:我分享的三篇最近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文章是源于对“读后续写”这一浙江省高考新题型的思考。从教学角度来说,要教会学生“读后续写”,教师首先要知道如何“读后续写”,这就是所谓的“以学定教”。所以我以《考试说明》(教育部,2015)的样题为研究对象、以“如何进行读后续写”为出发点,做了一些关于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研究。在撰写第一篇关于“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时,发现在纯粹的读后续写过程中,写作者往往很难兼顾故事的续写和关键词(《考试说明》中题型要求考生在续写中至少运用5个以上的画线关键词)的运用,仿佛“关键词”的使用是“读后续写”中的“鸡肋”。于是,我接着研究了“读后续写”中关键词的运用,并撰写了《例谈读后续写中关键词的运用》一文,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关键词对读后续写的故事发展方向好像不那么关键。所以我又写了第三篇《读后续写故事情节发展影响因子研究》,研究到底什么因素对读后续写故事情节发展的影响最大。这三篇文章的研究、撰写和发表过程给我的感悟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是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杨鲁新:老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繁忙。但是,只要勤于动笔,就能形成教学研究论文。如前面几位老师所说,一旦开始写作,都会“上瘾”,也会对每天的教学充满期待,因为老师们在探寻教学的智慧。当然,除了勤于动笔,还要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几位嘉宾老师都是爱读书、勤思考、乐动笔的典范。

谢燕媚:确立了研究问题,接下来是围绕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对研究问题的阐述,数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数据就是文章的主心骨,没有数据的文章成就不了一篇好文章。数据又来源于研究对象,如何从研究对象获得第一手数据?首先,尝试动手设计问卷,“打破问卷调查研究的神秘”。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具有权威性的问卷,在没有现成的或不适用的情况下,就要自己修改或设计适合自己用的。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加之数据收集工作极其繁琐,如问卷项目设计不当、问卷调查实施方案不合理或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当,必然影响整个研究的质量。

凌勇:论文撰写是一个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交互的过程,我一般是先思考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相关理论的指导,然后选择并调整适合具体教学的理论和策略运用于教学。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如果基本有效,就开始撰写论文,如果效果不明显,我就继续研究实践。 比如,对于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这两个浙江新高考的写作题,很多一线教师本身缺乏相关写作经验,所以教师急于学习,但是最好的学习可能是教师自己先写或者和学生一起写,同时借助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升实践的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能学习、运用相关理论,又能让论文基于实践,接地气。

杨鲁新:书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时间去参加研修班,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研究方法、写作技巧、教学活动设计等。

刘威: 论文的对象未必要高大上,常规教学同样值得研究。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就可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证明这些方案是有效的,那就值得记录,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共性的问题。对于一线教师,常规教学才是真正的大金矿,有太多东西值得深挖。

杨鲁新:各位老师有没有感染周围的同事与你们一起反思、写作?

刘威: 如果有课题为引领,整个教研组同心协力,教师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开展研究,论文自然就水到渠成。

凌勇:同意刘老师的观点,真正开展课题研究,或许会有多篇论文的产生。我对一线教师论文写作,提出几个建议:

1. 切入点小:需要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可以尝试教学感悟、教学札记的叙写;

2. 以理论支撑:广泛阅读+精读;

3. 以实例说话:特别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4. 文章结构规范:符合一般教学论文的要求;

5. 语言规范、精炼:特别注意避免论文语言口语化;

6. 语气客观、自信;

7. 参考文献真实;

8. 恰当借助图表、图示;

9. 切忌空谈(先研究,再成文);

10. 课题领衔,论文自然产出。

张剑平: 在一次又一次磨课过程中,不断修改这节课,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些文字记录包括教学环节的修改,教学步驟的调整,通过课堂观察得到学生反应等等。通过阅读期刊和参与课题,学习论文写作的遣词造句;请有论文发表经验的同事给予评价的建议,在写中学,在学中写。

刘威: 记录真的太重要。教学过程中有时候经常闪现很多新的想法,如果不及时记录等到再想起的时候往往已经没有依据和素材,特别可惜。

谢燕媚:想方设法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比如请教同行修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周爱洁,这么多年来,我们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她经常不辞辛苦帮我看论文,对我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各大流派、名家,众说纷纭,到底用谁的理论更具有代表性,有时拿不定主意就会打电话向她征求建议,她总是毫无保留、不厌其烦地告诉我。

杨鲁新: 要善于交流,交流中能碰撞出“思想火花”,也能解决心中的困惑。

谢燕媚: 勤模仿,勤归档。寻找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并做好文献收集工作,博采众长,借助他人的力量,重点阅读论文的文献回顾部分和结尾部分,尤其是作者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文秋芳等,2011)。参考文献选用核心期刊等有权威的刊物,少引用硕士论文,权威专家的著作和刊物更体现出治学的严谨性。参考文献的起点决定研究问题的深远,起点越高,问题的研究价值更高。当看到某一处与作者有共鸣或比较震撼的观点,及时记录下来,包括作者、发表时间、页码、刊名等,方便日后引用文献,否则过一段时间再寻找这些资料,就会比较困难。

杨鲁新: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许多英语老师的中文表达偏口语。

凌勇: 不少老师的论文,语言修改是个大问题。这可能和老师平时说的多,写的少有关,所以写作中很容易出现口语表达或者思维较为跳跃的问题。

杨鲁新:写作可以分两步走:先把想法写出来;然后不断打磨语言。

杜锐:我有时倒是觉得“先确立逻辑”更加重要。

刘威: 思维导图其实是很好的方式,先有基础框架和逻辑线,产出的时候就快了。我们天天教学生在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其实教师自己撰写论文时就可以充分应用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

杨鲁新:写作需要关注内容与表达。如果同时兼顾,确实很困难,可以分步走。思维导读或列提纲都是很好的方法。

谢燕媚:把研究过程撰写成文字,开始会感到无从下手,但通过多学习、多模仿,渐渐地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此之前,我也经历过“无数次”退稿。写作是中小学教师时常感到头痛的事情,看似很难,却也是有章可循的。写作是“模仿语言并对语言进行提炼和再加工的过程”,通过学习和模仿其他作者的文笔,对其进行加工和提炼出新观点、新思路。我记得刘良华老师说过,写作就是要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把整个研究过程真实客观地写下来,这样才最真实感人,就像是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刘威: 就像刚才凌勇老师所说,研究的话题应该选择小的切入点。如果记录了很多想法,要能够分类积累素材。平时做个有心人,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话题自然能够narrow down。

杨鲁新:是的。只有变成文字,想法才能成为我们进一步反思的中介,或者说激发我们进一步反思。

刘威: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时,把学生们阅读小说时画的一些较好的思维导图都拍了保存。其实当时并未完全确定要写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或深入研究,但回头整理反思的时候,就发现这些素材中蕴含了很多研究内容,值得探讨。

杨鲁新:要善于收集数据。对于老师们来说,学生的作业、自己的教案和反思都是重要的数据。

杜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体验和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往往处于一种复杂而混沌的状态,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即当事人无法确定自己知道了什么、想要什么。这时候,文本写作起到了置身场外、明晰思想的作用。这样,才能将这些深入发展为一个研究问题。我举个例子,我上阅读导入课,会用一些猜测活动导入。但猜测活动到底有什么好处?猜测活动的应用情况还有哪些,这些是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才会去想的。

张剑平:请教各位,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想法和闪光点,如何进行整理,让自己的点子随时可以提取出来?

杨鲁新:正如维果斯基所说,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书面记录密不可分。只有记录成文字,我们才有机会进一步反思、改进。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发表的事情,只是记录想法,用大白话也可以。如果还是很忙,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录音。现在手机都有录音功能,想做研究真的很方便。

杜锐:其实,我有很多文章都被退稿了,但是我个人觉得是好文章。

杨鲁新:我们首先要有想法。想法是最宝贵的。但是,我们需要格式来包装我们的想法。在审稿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老师的论文缺乏论据,主要是感想。这或许是论文被退回的主要原因。我经常给学生讲:Dont let your table or data stand alone. 有了数据,也要对数据进行解读,给出作者的理解。如果想在某个期刊发表论文,建议先研读该期刊已发表的论文,了解写作格式或规范。我觉得格式是容易学的,难的是有没有思想和数据。而思想和数据来源于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实践,那就要看老师们是否留心记录了。

杜锐:杨老师说得没错。有时我们的论文论点、论证都有问题。我有一次用了一个时髦的词,“思辨缺席”来界定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但是,事实上,我对思辨能力的思考与界定都有问题。后来,还是审稿老师指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有时,逻辑先于修辞。

谢燕媚:关于“如何做研究”,推荐大家参阅《中国英语教师自主发展丛书系列》丛书,其中张剑平老师提到了《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一书,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开展教研工作。除此之外,教育研究理论的知识可选读刘良华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案例确实很丰富,可读性强,刘良华老师将研究方法分成实证研究(描述研究),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和运用研究(变革研究)。关于质的研究可选读陈向明老师的《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该书告诉我们做研究是在“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同时 “为什么这么做”,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对一线教师们做研究非常有用。

杜锐: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也值得一读。

谢燕媚:在进行正式的测试之前,不妨来一个小型的预测,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對问卷进行修改,一旦问卷印发,就很难修改。对于中小学教师,样本建议选择在30至300之间比较合适。样本太大,数据的收集工作就比较繁琐复杂,稍不留神,数据的处理很容易出错。如在进行《“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中,我的资料收集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质量,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了6名英语教师和12名学生进行30分钟至1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再把录音进行转录和编码。(2)根据访谈反馈的情况和课堂观察的结果设计问卷,让35名学生进行了小范围测试后,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相关分析,剔除不合理的项目,收集他们对试测问卷的反馈意见以修订问卷,最后对学生进行正式调查。(3)调查完成后,挑选12名学生(根据上学期的英语期末成绩高、中、低水平,各选2名男生和2名女生)逐个进行访谈。随后,对6位英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共听了6节课。(4)对这6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中,教师提到了设计学案使用过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学生的配合情况、师生的互动情况、课前对学生水平能力的评估等。资料的分析分两步进行:问卷调查于2013年7月初进行,先把访谈录音转换成文字,输入电脑;数据收集与统计工作于7月底完成。然后用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SPSS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剔除奇异值,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统计、性别的差异比较、不同年级的差异比较、不同英语水平的差异比较、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做研究的艰辛。也只有试过了各种研究方法,才知道哪种研究方法更适合自己。

杨鲁新:记得在选修David Olson教授的课程“Applied Psychology of Literacy”时,他在第一节课说道: Writing is thinking. If you write, you read differently. 他说很多家庭主妇都会读Readers Digest,但是很少有家庭主妇成为作家;而作家一定是好的读者,因为他们每天都在阅读。作家要写作,他阅读的时候关注的不仅仅是热闹的情节,而更关注行文方式、思想内涵。简言之,老师们还是要阅读,最有效的阅读可以从解决自己教学困惑或问题的文献入手。边阅读,边实践,边反思,边记录。

论文写作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杨鲁新:那各位老师做教学研究、写论文是否对自己的教学有反哺作用?

刘威: 对于我而言,总结型的经验论文能够督促我及时积累、整理、归类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所保存的学习素材和改进后的教学方法都是未来教学的宝贵财富。例如,在撰写一篇如何改变课堂静默现象的论文过程中,我关注并总结了可能会导致学生沉默的原因,并以此为警戒,督促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避开类似情况。此外,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会阅读到很多理论书籍和文献,阅读他人成果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提升自我教学的过程。

张剑平:对于我而言,做研究、写论文(1)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在写论文之前,肯定要查找和阅读大量的相关的文献与素材,这就无形中在大量阅读与信息筛选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2)让自己对“教”与“学”看得更加清晰。我觉得以课例为载体的论文很适合一线教师写。通过写论文,在笔尖思考教学过程中的点滴,让自己对所任教的课看得更加清晰,而对于学生而言,学生能够在更加适合自己学情的课堂当中学习,学生成为研究的最大受益者。(3)为自己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留下重要的材料。通过写论文来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教与学,这样一个过程会让自己印象深刻。由于论文已经是本次研究最精华的部分,也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做好了很好的资料准备。

凌勇:我写过一篇关于小组讨论的文章,在论文方向确定后,查阅了相关“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的已有文献,并在撰写期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运用了一些理论方法,感觉效果不错。论文的反哺作用,除了体现在具体教学问题解决,还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杜锐:(1)论文写作促成了教学反思,因为它是反思的重要载体。离开了书面文字的记录、整理和表达,反省式思维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不能有效地进行。正是写作拉开了研究者与经验世界的距离,才使生活体验的主体得以成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2)论文写作探明了教学反思的边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获得了许多体验和感悟,正是在写作过程中,得以澄清。(3)论文写作传播了教学反思,加深了教师的信仰,让自信与情怀永远激荡在胸怀。

杨鲁新: 各位老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论文的过程中做到了教研相长。那老师们的论文写作与发表对周围的同事产生了什么影响?有没有带徒弟、组织教学研究团队?

谢燕媚:我尝试过设立工作坊,但老师们教学繁忙,平时阅读时间又少,加之有的书籍理论性很强,他们读不下去。

刘威: 我们学校主要以课题引领教师出成果。

向瑞方:我每个学期会要求自己进行1-2个教学实验,并相应总结至少两篇教学论文,现在看来学术含量并不高,但是确实做到了对教学的反哺。因为通过记录教学的过程和想法,能够慢慢形成属于我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执教风格,无形中锻造了专业自信和权威感,所以家长和学生能够比较容易配合。我现在经常向同事推荐适合他们课题的期刊,得益于自己经常阅读和学习。

凌勇:一线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大多具有共性,论文的发表除了对某一具体共同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法,也为其他老师提供了借鉴、反思,甚至是质疑的机会。

张剑平:参加课题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办法,一开始可以跟着其他老师一起做,志同道合的老师在一起,很容易擦出火花。后面可以尝试自己做个小课题。

刘威: 尤其是一些与教学经验总结相关的论文、课例,都可以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

杜锐:论文写作,可以促进教师的理论水平。正是论文写作,使得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得以形成,这种理论不同于讲座给你灌输的理论。与此同时,论文写作,也会让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实践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提升,如文献查询、分类与管理,乃至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最后,论文是教师好奇心、创造力与生命力的登场地。让教师收获一种更为深邃与真切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杨鲁新:我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们很喜欢“说”自己的教学过程或想法,就是不喜欢写。我建议不喜欢写的老师在“说” 的时候给自己录音。我曾经指导一位很优秀的英语教师,她上课非常好,就是不会写。我就让她跟我讲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等,她讲的过程中全程录音。她讲完了,我说你的论文初稿出来了,回去撰写出来就可以了。在撰写的过程中,她發现了需要补充和修改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她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每个人都有惰性,需要靠自己或同事督促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向瑞方:我们学校特别鼓励教师科研。每年学校鼓励教研组订阅科研期刊和书籍。我们今年订了《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外语教与学》等,然而实际上是被要求交论文时,老师才来借阅。我们校长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写论文参评。

陈力:我看老师们写的稿子,感觉最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提炼、思路的梳理、条理性清晰的表达。教研论文力求做到清晰、简明、朴实。适合教师梳理研究成果的方式很多,如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行动研究等。教学科研,内容比形式重要。有不少老师寄来的论文,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实验设计、问题讨论、参考书目、注释样样俱全,看上去像模像样,但仔细再看却没有实际内容。这有形无实的拼凑根本不是论文,而是丑“八股”。丑“八股”形态各异:有的追求形式,内容空洞;有的乱扯理论、脱离实际;有的缺乏观点,人云亦云;有的东拉西扯,缺乏逻辑;有的堆积文献,断章取义;有的自造理论,误用术语;有的引用不当,涉嫌抄袭;有的定量研究,数据作弊……写出这样的丑“八股”,表明一些教师平日观察、思考、读书、积累不够。总之,没有科研关照的教学是盲目的,没有教学支持的科研是空洞的,教学科研与教学本来就是时刻相伴的。教研论文所承载和分享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判断其价值的简单尺度就是真、善、美。真就是真材实料,不空洞、不虚假;善就是能让同行教师读了受益,启发思想,改进教学;美就是表达清晰、简明、朴实。

杨鲁新:如果是带团队的老师,建议每周教研的时候,可以让老师们轮流讲自己的教学尝试,同事进行追问,如具体操作活动、学生的实际表现(这也就是敦促老师说出论据),整个过程录音,研讨完了,请这位老师整理研讨录音,一篇教学论文或者课例论文的初稿就出来了。有一两次这样的经历,老师们或许会开始喜欢写作了。

陈力: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有基础问题的稿子比例太大,所以这方面既要引导,又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去要求中小学老师必须如何,比如必须用SPSS做数据分析。即使简单的百分数分析,也常有问题。教育教学科研的影响因素复杂,数据控制要求高。对问题本身的观察,素材的收集、分类、梳理分析,很多是一线老师可做的,且是有独特优势的。很多时候,对数据的解释分析,比数据收集、整理、处理更难把握,甚至可以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张剑平:我也遇到过实验结果与预想相反的情况。但这恰恰就是研究的最宝贵的地方。

陈力: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是同一套数据,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结论的情况。

凌勇:视角不同,同一数据反映的可能不一样。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读写结合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向瑞方:但是我对现在的热点也有些困惑。如果大家都去贴“核心素养”这个标签,其实也不一定是老师真正想探究的属于自己学生和教学的真问题。

杜锐:实证性的文章,目前是一个趋势。但思辨性强的文章,也是好文章。我同意向老师的看法,教师要立足自己,从事自我性强的小课题研究,不必跟风。

凌勇:自己真的愿意研究的问题就不是跟风了,就是刚才我提到的“真实的问题”“自己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也不必为了不跟风而避开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陈力:教师科研的宝库,正是丰富生动多样的课堂情景以及个性多样的学生。这是研究所里的学者所不容易拥有的。

杨鲁新:老师们每天都很忙,各位老师是如何协调论文写作和教学任务的?每周大概用于阅读与写作的时間是多少?

谢燕媚:我一般选择空余时间较长、不被打扰的时候,因为我觉得写作需要“集思广益”,然后“一气呵成”。

杨鲁新:我觉得一线教师需要自信,这自信来自学术积淀,也就是要勤于阅读教学科研类论文,跟上本领域研究的步伐。有了这些理论的功底,才能发现自己每天都是在“金矿”里工作。

杜锐:论文写作与教学任务,本质上,不是两张皮。当然达到“每节课就是一篇论文”这个境界,可能有点难。但是,我们可以先从积累案例开始,每天坚持输出一点文字,待自己的“论点成型”,可以针对性地阅读文献,看看别人的成果,与此同时,又提升自己的实践,再反思,再实践,这样慢慢地就可以写成一篇论文。

陈力:很同意您说的。与理论研究追求学术性和理论创新不同,教学科研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力,研究内容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好的教研论文,内容上应该是具体的、有用的。选择研究题目时应该面对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开展研究,研究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做到“研教一体”。

杨鲁新: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与分享!希望我们能不断挑战自我,在读写结合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外语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文秋芳,韩少杰.2011.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论文英语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读英语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酷酷英语林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