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企业会计习题课
2018-05-14赵莉平
赵莉平
企业会计是会计教学的核心课程,而习题课又是企业会计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认识。然而,实际教学中。习题课由于教师很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导致习题课不受学生欢迎,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4点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企业会计 习题课 改善措施
习题课是会计教学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课型,是对概念、计算、分录的深化和巩固,仅靠讲授新课的课堂是远远无法达到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与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但目前的习题课,通常安排在一章节结束后的一次课程时间中去进行,时间上相对紧张,而内容又多,教师往往为完成课堂内容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导致习题课不受学生的欢迎,也自然无法达到习题课最终的教学目标。所以,如何更好的上好一堂习题课以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教师思的问题。
本文依据笔者自身企业会计习题课教学经验,摸索出提升习题课教学效果的几个步骤与方法,如下:
梳理课程章节内容
在为学生选择习题内容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有关章节内容做出有效梳理。因为,例如:《企业会计——存货》,此章节内容较多,知识点繁杂,如果未进行梳理,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相关习题时,可能无法做到合理安排,让学生思绪更加很乱,摸不清章节重点所在。所以,对于教师,可以先将有关章节内容的基本要求明列出来,对相关知识点做出合理总结,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需要学生基本了解与理解的,哪些知识点又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与运用的,同时指出章节中的难点问题,以此使章节内容主次分明,教师心中有数,方便后续习题的选择。
合理选题
在完整梳理课程章节内容后,教师对章节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依据梳理出来的内容,出具相关习题。但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此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与存在的疑问,从而使选题更具针对性与典型性,避免出现习题量过多,但性价比过低的现象。这部分的工作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例如:《企业会计—存货》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概念问题,只需要学生基本了解,笔者在出题时会让这部分内容在选择题中出现1道,让学生做简单的巩固了解即可,简化习题内容。第二部分为存货的初始计量,重点掌握外购存货的初始计价,所以出题时会在选择题中出现2-3道外购存货计算题,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大题中再次出现1道外购存货的综合计算题,让学生同时巩固外购存货的账务处理。并且,笔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他们对于外购存货中增值税是否放人存货成本总是存在疑问,那么对于外购存货的习题就会全部选取考虑增值税情况的题目,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第三部分为存货的发出计价,其中核心內容是四种发出计价的方法运用,学习难度不大,且学生反映,在以往学习初级会计时对这几种方法就有所接触,所以只需要帮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复习和巩固即可。在选题时,就选择一道包含四种方法的相关计算题便可达到教学目的。第四部分为计划成本法与存货估价法,其中计划成本法中的账务处理与期末调整计算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但由于方法复杂,学习难度大,不容易掌握,并且学生给笔者带来的反馈说道:“相关账务处理可以理解,但每到期末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时,思路混乱,不会计算相关成本差异率以及差异额。”对于这样的情况,选题时,会让这方面的内容以大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题目要对这部分的内容基本全覆盖。题目数量控制在2道,1道给学生精讲,另1道让学生互相交流巩固,尽量做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第五部分是存货的期末计量,也就是要学生学习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明的价值为何,这里用到的一个方法是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方法相对简单,但要求学生一定要明确可变现净值的计算,从而确定存货减值问题,这部分属于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但与学生交流过后,发现这部分内容虽然重要,但对于他们而言,难度不大,非常好掌握。所以,出题时选择一道包含相关账务处理与可变现净值计算的综合大题便可。最后,第六部分是存货的清查,清查会出现两个情况,一个是盘盈,一个是盘亏,账务处理上类似于学生刚刚学习的现金溢余和短缺,所以学生在此内容接受上比较容易。所以,出题时上,选择2道相关的账务处理选择题变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
简化解题过程
通过上述两步,教师完成了习题的出题环节,接下来进入正式的习题讲授。由于习题课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所以,内容上一定要讲的直接明了,让学生轻松易懂,才能让习题课发挥其存在的意义。
像在企业会计中,由于学科性质,会存在许多分录题与计算题,但书本上为了适应普遍读者的思路,给予的分录解释与计算过程会较为详细,但往往由于这样的详细使得在读者眼中变得复杂繁琐,不好理解。例如:《企业会计-存货》中第四小节计划成本法中对于期末计划成本法的调整计算讲述了一页的篇幅,其中包括8个计算公式,对与学生而言,这样的讲述基本接受不了,只能看的云里雾里。为此,笔者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将书上对计划成本调整的计算内容总结为一下三个公式:
①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人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节约计负 超支计正】
②目标成本差异=目标存货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节约计负 超支计正】
③目标实际成本=目标计划成本+负担的超支差异
=目标计划成本-负担的节约差异
这样一来,学生对此方面的内容只需要记住这样三个公式就可以完成整道题目的计算,清晰明了,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笔者习题课上的一道练习题:
【练习题1】A企业月初甲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余额为500元,本月购进甲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16180元,计划成本为19000元,本月生产车间领用甲材料的计划成本为8000元,管理部门领用甲材料的计划成本为4000元,该企业期末甲材料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这道题的目的是要计算期末甲材料结存的实际成本,依据公式遭),需要用期末结存的计划成本加减相应差异额,但差异额又需要通过公式②得来,接着,公式②中的差异率需要用公式①进行计算,所以总结来看:期末甲材料结存的实际成本=期末结存的计划成本士期末结存的于俄]成本*(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人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戈]成本)*100%=(10000+19000-8000-4000)(10000+19000-8000-4000)*(500-2820)/(10000+19000)*1000/a=15640元
增强师生互动
习题课除了以上三点需要教师注意外,同时还需要教师认识到,习题课的主角是学生,所以一定不可以忽略学生的课堂反映。如果,教师把习题从头讲到尾,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己领悟的过程。同学之间也很少一起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解题思路,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和相互交流的热情,课堂气氛沉闷。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习题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习题课上,除了教师的辅助讲解,应该多多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让他们通过所学的知识互相交流,从而使知识的领悟更加深刻。
例如:在笔者的《企业会计一一存货》的习题课上,笔者将学生掌握不牢靠的计划成本法出具了2道大题,1道由笔者花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透,另1道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进行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通过互相的交流发现了学习中的一些盲区,从而及时得到解决,使得习题课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总而言之,做到以上4步,笔者认为,习题课会在学生的配合下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