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茶业改良运动
2018-05-14缪妙
缪妙
茶业,是关乎社会民生、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鸦片战争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中国茶业发生巨大动荡——由盛转衰。 因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政府、实业家和知识分子倡导,茶商和部分关于积极参与,通过学习印度、锡兰、日本在生产销售额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宣传手段以挽救中国茶业,增加中国茶业出口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改良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茶业衰落的態势,却使中国茶业出现短暂繁荣,推动了茶业近代化的发展,并对当今茶业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茶业 改良 近代化
改良的必要性
(1)别国茶叶的竞争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开放五口通商,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茶叶贸易也是与日俱增。由于当时中国的制茶、植茶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口碑尚好,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国茶出口大幅下滑,这归咎于外国茶叶的竞争,如印度、锡兰、日本。印度是最早引进中国茶种的。19世纪70年代,印度基本实现了自行培育的良种阿萨姆,自此无需再向中国引进茶种。到90年代,实现了制茶各环节的机械化。优良的品种、先进的管理、科学的种植三者齐头并进,使印度茶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地位不断提升。锡兰的茶叶起步虽晚于印度,但发展迅速。使用机器生产外加广泛的宣传,至1913年已跃居于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就日本而言,在茶叶方面最先学习中国,但随着印度、锡兰的崛起且迅速发展,日本转而调整了学习方向,开始学习印度、锡兰的先进技术,并建立专门的茶叶研究机构,且多次参加国外相关会议,加强宣传。至19世纪末,印度、锡兰、日本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均大幅提高,迅速抢占了国际市场,从而凸显了大机器生产相对于手工生产的巨大优越性,深深刺激了中国茶人的自尊心,开始向外国学习茶业技术,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2)内部产业组织形式的原始和落后
政治上:中国贸易主权的丧失和封建统治的反动是茶业衰败的根本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揭开了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的序幕。从此,列强凭借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借为据点,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作为保护伞,从而肆意妄为的掠夺茶叶原料、提高茶叶的进口税率,严厉的打压中国茶叶出口。中国政府持消极态度,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国家财政已是千疮百孔。为了尽快缴纳众多不平等条约中的大量赔款,则不断的增加税收,这些都使得中国茶业不断的萧条衰败。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约着茶业的发展。虽出现资本主义,但茶农依旧摆脱不了固化模式,以至于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方式单一,生产资金微薄,种植方式落后,加工制作技术陈旧,经营管理模式混乱等。相对于别国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国内茶商大多忽略其作用并在茶叶包装上也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大大降低了国茶的门面效应。加之当时社会,洋行和买办相互勾结,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实际上控制了中国茶叶的出口经营权,他们创办茶厂,开设茶栈,肆意操纵茶市。同时政府对茶叶又征收繁重的厘金制度,使得茶农茶商苦不堪言,加剧了茶业的破败。
思想上:茶农受传统民本思想意思形态制约严重。思想落后,固化严重。封建小农落后意识形态使得茶农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不为长远考虑。
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中国的茶业由兴盛走向衰败。许多官员、实业家以及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茶业危机,认识到茶业改良的紧迫性,纷纷对茶业衰落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茶业改良的具体方案和意见,为中国茶业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氛围。
改良的措施
(1)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的茶业技术
中国曾居于世界唯一茶业出口国长达数年。自近代以来,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的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步超越中国。然国人仍夜郎自大、固守现状,茶业破败不堪。许多开明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茶业危机,纷纷走出国门学习别国先进茶业技术。出国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考察和参加国际博览会。考察分为民间自发组织和政府派遣团体。民间自发组织主要涉及制茶机器和技术的引进。政府因是官方代表,所以考察更加全面,除引进机器外还学习生产加工各方面的经验,为我国茶业改良提供宝贵借鉴。在参加国际博览会后,国人学习到先进的商业理念,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之后逐步加大宣传力度,推选产品参加博览会再到成功在国内举办博览会,改良在茶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
(2)推广茶业技术、兴办茶业教育
近代茶业技术是19世纪中期才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传统种茶制茶技术不同,特点在于统一管理。使用机器制茶并注重商品包装和广告宣传,同时开设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推进技术的创新。就当时社会而言,大多数人虽具备改良茶业的抱负,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不多。因此,近代茶业教育就应运而生。1899年中国茶业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开始设立茶务课程。直至20世纪初,专门的茶务学堂也被提上日程。为进一步推动茶业改良,部分地区在1910年建立了茶务初等小学,使得茶业科技普及的更加广泛。进人民国以后,各级政府也同样重视茶业改良与茶业科技的进步。
(3)改良生产领域的技术
就茶叶本身而言,它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商品之一。在成为商品买卖之前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如种植、加工、包装等,因此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改良。在种植方面,主要采用兴办茶叶试验场和茶叶公所等形式。在实验过程中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培育出优质品种,同时还优化了一些名牌茶种;在加工方面,采用机器制茶代替了原来的手工制茶,提高了制茶效率,缩短了制茶周期,简化了制茶步骤,增加了制茶数量;在包装方面,国人对于茶叶的包装总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与新兴的茶叶国家相比,单从表面来看质量远远低于他国。通过多次的考察和参加博览会,国人意识到包装的重要性,着重对茶叶包装进行改良。
(4)加大宣传销售力度
近代以来,随着报纸杂志业的兴起,广告成为宣传商品的重要手段。中国茶业界对于广告促进茶叶销售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最初是受到印度等国茶叶广告的影响。以及在参加国际博览会上,各国的每件商品都推出相应的广告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提高销售量。因此在1907年成立了中国茶商会。建立之初就与在中国经营茶叶的英国茶叶公司及其伦敦办事处联合宣传中国茶叶,宣传的宗旨在于保护印度、锡兰茶叶威胁之下的英国市场。除了利用宣传来加大销售力度,政府改变了销售渠道,开始尝试直接运销海外市场。简化了繁琐的中间环节,缩短了茶叶的运输时间,有利于可以开拓海外市场。
(5)建立茶业公司最初的茶业公司是偏重于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的改良。但随着改良走向深入,茶业公司逐渐将销售领域也纳入其中。全方位的体现了改良的成果。早在1898年,官商合办的两湖制茶公司就在汉口成立,该公司由江汉关税务司督办,开辟茶园“购地试种”,同时引进机器,并聘请外国茶师做技术顾问,为改良种植、加工技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6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建立,该公司的设立是总结14年来采用采摘技术改变销售的试验结果,从机器引进、改良茶树种植和外销茶业包装以及加大茶叶的商品宣传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改良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多场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无力支付巨额赔款和大量军费支出,便将目光对准财政税收。繁重的苛捐杂税让广大民众苦不堪言,加之西方列强利用特权抢占中国市场,洋行买办乘虚而入投机倒把,整个中国社会笼罩在茫茫阴霾之中毫无生气,茶业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茶叶贸易由高度繁荣走向一落千丈。然而部分进步人士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振兴国家的情怀及时察觉到茶叶行业面临的危机,遂不断的觉醒。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茶业转型,近代茶业改良运动就此兴起。
(1)促进茶业技术的近代化
近代茶业改良运动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领域展开,跳出封建统治下顽固的思维定式,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茶业的落后。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走出国门学习先进茶业技术。在生产方面,将个体茶农吸收进来大规模的种植茶树、大面积的开辟茶园,进行统一管理,改良种植技术,培育优良茶种,实现了生产领域的近代化,打破了小农经济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在加工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引进制茶机器进行生产,机器的引进无疑对于提高茶叶的平均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茶叶加工改良运动的带动下,我国传统的茶叶加工工艺也得到了改善,走向机械化;在包装销售方面,为改善世界市场的销售情况,开启了近代化的促销方式。如刊登廣告和参加国内外的博览会,特别是选择部分茶叶参加世界博览会和召开国内的茶叶博览会,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推进了交流,宣传了良种优方,对我国茶叶生产制茶科技起到了明显的促进和推广作用。更重要的是将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带进了近代机制。对于销售路线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随着茶业改良运动的不断深入,全方位的茶业公司相继建立。茶业生产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从种植、加工、运输再到销售都不同程度的向近代化迈进。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茶业改良运动开启了茶业近代化的进程。
(2)促进茶业教育的近代化
在出国学习的过程中,考察团以及派遣团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剔除了盲目自大的思想。在学习技术、引进机器的过程中发现虽有硬件设施但可操作的专业型人才却极其匮乏,为弥补人才不足在社会舆论和教育方面双管齐下。创办报刊,以新闻报道形式来报到茶业相关信息,引导民众关注茶业改良并积极投身于茶业建设。同时将教育和机器结合起来,在各地设立茶务学堂,开设茶务课程,完整系统的学习茶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培养出了熟练掌握先机技术的业茶者,有的甚至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为中国茶业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优化中国传统名牌茶叶。总体而言茶业改良运动传播了与茶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掀起了学习茶业的风气,培养了茶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促进了中国茶业近代教育的飞跃,近代茶业改良运动对中国茶业科学教育的贡献意义深远,不可磨灭。
结语
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茶业改良的辛苦历程,面对着不利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茶业界展开了一场挽救茶业的改良运动。虽然这场运动并没有根本扭转茶业衰落的局势,但是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通过各种技术不仅提高茶叶质量使国内的名茶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茶业,而且大大鼓舞了茶农和茶商,给处于阴霾之中的中国茶业带来了一丝光明,同时开启了我国茶业近代化的过程,为茶业发展指出了新的出路。改良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茶业管理、改良经验对于国民政府时期茶业改革甚至当今茶业发展都存在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1]汪敬虞.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现代化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7,6.
[2]贺铮.关于1886-1896年中国红茶出口的考察一一试论中国近代茶业出口衰落的原因[J].福建论坛,2003,1.
[3]袁欣.1868-1936年中国茶业贸易衰弱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1.
[4]徐方平.近代中英茶业贸易衰败的原因和启示[J].江汉论坛,1998,10.
[5]张瑞.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茶业改良[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郑会欣.从官商合办到国家垄断:中国茶叶公司的成立及经营活动[J].历史研究,2007,6.
[7]孙淑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茶政研究(1927-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张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茶业改革的方向与错位[J].贵州社会科学,2015,7.
[9]陆松侯.略论我国茶业现代化[J].湖南农学院学报,1981,3.
[10]陆广平.近代中国茶业盛衰的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12.
[11]陈橼.茶业通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