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机制”破解新时代 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难题
2018-05-14战津玲
战津玲
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实施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四项机制”,为党校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不断健全政治教育机制,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1.加强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教师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忠诚于党、忠诚于党校事业,坚持党的立场,坚定党的信仰,践行党的宗旨。教育引导教师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理论源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实践基础、强大真理和人格力量,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把握“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教育引导教师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讲坛论坛有纪律。教育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弘扬优良作风,坚持为人师表、行为示范,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党校声誉,做党的科学理论的“布道者”、党性锤炼的“熔炉工”、党校形象的“代言人”。
2.加强师资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组织教师学原著悟原理、读经典思实践,不断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特别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增强教师看家本领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校不断创新招法,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定期对理论骨干师资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培训,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研究和专题开发,组织教师分专题、分领域开展理论攻关、集体备课,并有效地推动研究成果进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二、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骨干教師和专家队伍
1.建立健全全员教师知识更新机制。组织开展务实管用的培训形式,引导和帮助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不断拓展教师外培进修空间,以业务进修、学术交流、科研攻关、实地调研、挂职锻炼、异地培训等方式,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一是开展业务培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自2014年起,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分别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进修培训,平均每年参训的专职教师基本达到全覆盖,有力提升了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咨询工作的能力与素质。二是选派出国(境)考察。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研骨干赴境外培训考察、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拓展视野,用开阔的眼界、思路去思考问题。三是组织调训。借力中央党校等国家级干部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题研修,借此不断加强教师的党情、国情、民情、市情教育,帮助教师正确把握干部成长规律、教育培训规律。四是推行双周报告会制度。加大外请报告力度,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学者、知名专家为外请教师,“不求所有、但为所用”,想方设法提高教学师资水平;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运用“干部教、教干部”培训形式,分别由8个专业的教研部教师为全校教职工轮流作学术报告,互相交流,增长专业知识水平,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来推动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增厚教师职业发展底蕴,提高广大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设好题、讲好课、引好路的能力和水平。
2.加快实施党校“名师培养工程”。用好自身优质教师资源,对校院现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制订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措施,使其尽快成长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并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知名教师。安排他们到国外作访问学者、学习考察,在国内短期进修、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创名师、上名课、出名品营造良好的氛围。
3.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成长速度。有计划、有目的地遴选优秀中青年教师加以重点培养,注重个性化、高端化、实践中培养措施,采取量身订制方式,为其建立“一人一策”的培养档案,实现领军人才的后续储备。遴选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主体培训班次进修学习,实施新入职青年教师跟班学习制度,推动教学互动融合。对参加工作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努力满足教师成才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配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做教学与科研的导师,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
三、不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大力营造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1.创新师资队伍管理体系。聚焦主课主业,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党校教师管理体系,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探索建立符合工作实际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2017年,根据市有关绩效管理工作精神,校院制定了《奖励性绩效和绩效奖励考核方案》。建立完善了工作业绩与薪酬福利挂钩机制、教学和科研激励奖励等制度。该方案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构建导向鲜明的数据化体系。结合单位实际,调整设置各级考评指标体系,打破原有体系框架,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重新配置考核指标和权重,针对工作类别设置指标,明确每个指标的考评项和评分标准,实现了业绩数据化。二是构建完善的责任分解体系。结合工作要点、任务分工、年度重点工作等,逐级分解,最终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解决工作落实不力、责任不清、配合不足、消极被动的问题。方案强调以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成效为主要考核内容,坚持先考核后奖励原则,把深化内部绩效管理和考评作为绩效奖励差额化分配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不断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方法,紧扣“责、考、用”,建立倒逼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切实将“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干事创业、创新竞进的良好氛围。
2.优化师资队伍成长环境。在创新师资管理的同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了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从政治、业务、作风等方面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努力做到好的留得住、差的调得出、拔尖的引得进。建立完善了师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办法,对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作出量化规定,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和竞聘上岗条件,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方式,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活力。进一步探索事业发展吸引人才、完善制度培养人才、提高待遇激励人才、融洽感情凝聚人才的有效途径,营造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成长环境。
3.实施“全方位竞课”,深化教学改革。2018年上半年,学校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课程体系建设契机,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全方位竞课”。通过教师竞争上讲台,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改变“讲好讲坏一个样”,整理整顿“党校讲台铁饭碗”;打破专题教职终身制,转变“课程惯例与平衡照顾”观念,推动校内教师队伍形成“讲台能上能下”“聘用能进能出”的氛围,不断增强教学灵活性和理论综合性。
4.参与构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大师资网络。为进一步推动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市委组织部建立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的要求,校院在最大范围内推荐教师进入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切实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带头扎实推进优秀师资和好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经过各教研部推荐,学校把关,共49名教师申报87门课程,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四、不断落实挂职锻炼机制,戮力打造一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红色师资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做到既能“上接天线”,把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准、讲清、讲透,又能“下接地气”,能够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了解基层实际,做到用理论解释实践、指导实践。为此,校院不断落实挂职锻炼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红色师资。2017年,制定了《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参加挂职锻炼暂行规定》,连续两年选派2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信访维稳、社区街道等基层和工作一线,选择与教研咨实际需求、教师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单位或岗位挂职锻炼。学校对挂职锻炼教师明确要求,一要带着问题参加挂职锻炼。特别是要立足自身的专业方向,深入基层收集、丰富和充实教学案例、科研素材,每位教师至少写一篇深入的调研报告,通过学校内参《智库建言》上报市领导。二是要充分发挥党校教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所在单位深化管理、改革、创新出谋献策,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和市委的大政方针发挥作用。
通过参与具体工作,挂职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更紧密了,切实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此,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对党校坚持落实挂职锻炼机制作出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推进市委党校教师挂职锻炼,加强市委党校教师队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