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8-05-14李梦瑶
李梦瑶
中国的经济呈现飞速增长,但中国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些巨大的风险,比如:不持续发展导致的环境退化问题等,我国政府如果不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上述问题,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千年大计,但是从现有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视角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仍有待探究。
经济学方法论
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
引言
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现状呈现出总体恶化、局部改善,其治理远不及破坏的现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严重,大自然也带来了残酷的惩罚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困扰。我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解决生态问题也迫在眉睫。针对上述我国发展面临的特有的矛盾,我们需要系统化、针对性地方案来解决我国存在问题,为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寻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清生态问题的本质,明确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扩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生态危机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观点表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主张。人类生存与自然之中,破坏自然就是迫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毁灭人类自身,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之协调发展。
(1)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2)对生态危机现象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多次直观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由于工业城市的扩张,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散发臭味来污染周围的空气。同时指出,在恶劣生态条件下生活的人们,是人类生存的最低阶段。
(3)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
通过对生态危机现象的调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态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要把生态危机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考察,要把人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他们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工人经济地位低下,生存环境悲惨,而这种现象同时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制约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方法论角度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1)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理论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斯密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为起点的,认为每个“经济人”都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多年来一直被教条主义的氛围笼罩,并不能很好的找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刘永佶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应根据中国社会特定的矛盾来解决。以内生于我国实际情况和矛盾为基础,提出解决我国矛盾的政策,而对方法的运用来自理论。
在方法论上不仅要强调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而且要把它贯彻于全部思维过程,即从系统抽象法的一般规定到概念运动、论述体系、理论发展都要体现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只有充分把握各个层次及整个系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才能对经济社会矛盾做出辩证的系统的揭示。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践辩证法的具体化。他将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界定为系统的实证抽象法。理论前导有方法的特点,拥有内生性,运用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具有内生性的,那么在运用理论时,方法也在不断地演进;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其演进又促进了理论的发展。作为理论要想被接受、被知悉,就需要被论证与实践,理论方法的运用都是通过现实矛盾来分析的,如若不对矛盾进行分析,则理论研究不能用于实践,也不能通过实践的检验。
中国的经济是特殊的矛盾体,那么简单的借鉴或者套用西方或者苏联的理论是难以解释中国目前的经济矛盾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理性系统研究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刘老师明确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主义、主题、主张。而上述理论分析也将知道我国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
(2)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方法论中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这一思想观念的形成出发,以辩证矛盾和系统抽象法来深入分析而形成假说,通过概念运动与论述体系进而形成理论,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1.明确人的主体地位
首先经济的主体是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人谋求个人私有利益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最基本的表现是生存,我们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才能去思考如何生活、过优质的生活、如何自我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发展经济,而后着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其追求利润不关注人的需求,那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则必须改变这一状况。发展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发展,而发展了的人必然要求发展的社会关系,那么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提升勞动者的素质,使其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其自发地、内生地保护生态环境,这也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2.以实践辩证法来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的矛盾
社会形态中五形态论认为,形态不同则主义不同,原始社会主义主导是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敬畏,奴隶社会则主要以上帝主义作为支持和寄托,到资本雇佣时期出现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冲突而产生了公有制和集权官僚的矛盾。正是因为社会矛盾不同,我们应认识到从个体矛盾到社会矛盾,个体利益到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原来只是局限于个体中的矛盾是怎么存在的,从一般到商品到国度性的经济矛盾又是怎样存在的,究竟如何看待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那么此时我们应采用实践辩证法的原则,矛盾之所以存在就是在于其能够被解决,我们不能像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一样刻意掩盖矛盾,正确认识到环境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生态良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而没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支撑,经济发展势必无从谈起。
3.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协调统一构建生态文明
經济矛盾集中体现为人身权和物权两个基本权利构成的权利关系中,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矛盾的内在因素,那么从方法论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构建应从政治、文化、经济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政治层面上,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明确自身的生态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强对生态经济、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第二,在经济层面上,构建生态文明应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文化层面上,构建生态文明应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观念,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道德作为一种软实力,其本身具有内在推动力,能够驱动人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自觉性,通过人内在自发地约束行为可以提高人民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也能减低行政、法律等约束手段所付出的成本。
4.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性是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公平的分配社会、经济的报酬与机会,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与价值,从而实现发展。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而不是各自独立的。早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换取量的优势为代价的,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从量到质的转变阶段,以前靠着发展量的比较优势已经没有了,目前经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相比量的方面已经处于劣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技能在质上又有较大差距。首先,我们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其次,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最后,可以加快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强调人们消费的“适度性”,要求消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到后代发展的需求。
结语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与实践,它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以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的环境意识,对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是建立在以往人类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前进地、发展地、相互促进的眼光看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要素关系,个体的活动与整体生态有着必然联系,任何事物的构建与落实要结合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并有赖于全民的参与,从而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局面,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进步。
[1]刘永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