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林木害虫 建绿色丝路
2018-05-14武亚兴郭涛胡平均
武亚兴 郭涛 胡平均
摘 要:本文将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化学引诱剂及诱捕器的特点、使用与管理方法、注意事项介绍给大家,以供在实践应用时参考。
关键词:APF-I型引诱剂;诱捕器;应用方法;实践
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成虫生活隐蔽,不易被发现,且羽化其较长,因此,直接监测其种群数量十分困难,利用引诱剂诱杀方法降低松褐天牛种群数量,监测其种群动态,是防治松材线虫病重要而有效的措施[1~3]。
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化学引诱剂及诱捕器是福建农林大学研制的专利(专利号ZL201320321116.6)产品,由厦门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唯一生产厂家)生产的防治松褐天牛的专用特种防治设备,在我国南方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和我省柞水县应用于松材线虫病的监测与实际防治工作,应用结果表明:其对松褐天牛的引诱效果居领先水平,明显优于其它引诱剂[4~6],对其它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也有引诱效果,对天敌安全,宜大面积推广。在西安地区应用APF-I型引诱剂能极大提高松材线虫病的监测效率,现将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化学引诱剂(简称APF-I诱剂)及诱捕器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给大家,以供在实践应用时参考
一、APF-I型引诱剂及诱捕器简介
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化学引诱剂及诱捕器是专用于监测和防治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新成果、新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靶标前移,作用期长
松材线虫主要依靠松褐天牛携带和取食松枝造成的伤口传入松树,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期是传播松材线虫的重要时期。现有天牛诱剂主要是作用于产卵期的松褐天牛成虫,能有效降低下一代天牛的蟲口密度,但对防止疫情传播的作用较小。APF-Ⅰ型引诱剂是基于虫源性信息素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化学引诱剂,作用靶标为取食—交尾、产卵前的雌成虫和性成熟的雄成虫,主要诱捕交尾产卵前补充营养期的松褐天牛成虫,诱捕器含水基润滑涂层材料, 对APF-Ⅰ诱剂诱捕效率具增效作用[5]。APF-Ⅰ诱剂的应用,解决了取食传播期松褐天牛成虫的防治难题,对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具有里程碑意义。
2.作用距离远,持效期长
由厦门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PF-I型松褐天牛高效化学引诱剂诱芯作用距离远,持效期长。其诱芯特制铝箔外包装(宽6cmx长11cm)、全封闭、黑色,单个质量<30g,贮存有效期>10个月(-20-10℃),野外持效期>30天(20-25℃),靶标敏感距离>150 m(106亩)。专用诱捕器采用塑料制作,由伞形盖、中空十字档板、圆形漏斗和集虫瓶组成,诱芯挂在十字档板中空部位,十字档板和漏斗内侧有氺基润滑增效涂层,集虫瓶为质地较好的塑料瓶,底部有漏水孔2个,属撞板型诱捕器[7~8];有效诱捕半径≧150m,诱捕器使用寿命≥3年。
3.操作方便,成本较低
APF-Ⅰ型引诱剂主效成分采用塑料袋封装,体积小,重量轻,比同类瓶装液体诱剂更便于野外大量携带。1套诱捕器由12个诱芯、1个诱捕器组成,可覆盖106亩松林,保守使用按覆盖50亩计算,每亩直接成本10.5元,持效时间6个月,能覆盖全部成虫活动期。与轻型直升飞机防治相比较:飞机防治的特点是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同一区域施两次药,每亩直接成本40元,持效期可达1个半月,为成虫活动期的1/4,直接成本为APF-Ⅰ型诱捕器的2.9倍。
4.诱捕效率高
重庆、广东等地使用APF-Ⅰ诱剂与同类其它诱剂对比诱捕结果[4~10], APF-Ⅰ诱剂分别为同类诱剂的7.2倍、2.3倍,表明APF-Ⅰ诱剂具有很高的松墨天牛诱捕效率和广泛的地理适用性。
二、使用方法
1.布局
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根据疫点分布情况选择集中连片的区域实施(可跨乡镇),原则上只在疫点小班使用,疫点小班周边2公里范围内禁止开展引诱防治,特别是与疫区发生小班毗邻的非疫情区县、乡镇,严禁设置诱捕点。松材线虫病发生林分平均50亩挂一个诱捕器(相邻诱捕器间距约200米)。皆伐疫点小班,在皆伐迹地内、距周边松林100米左右布设诱捕器。也可根据需要,在疫木安全利用企业、木材市场等重要涉木场所设置诱捕器。诱捕器以乡镇(林场)为单位编号,诱捕器挂放后需测定经纬度、填写基本情况表、并在1:10000林相图上标注位置,以便上级检查监测情况。
非松材线虫病发生区:优先考虑重点预防区及天牛密度大的林分。非发生区100亩挂一个诱捕器(相邻诱捕器间距约300米)。面积小的孤立小班,应尽量挂在林分中心位置。在西安地区主要是监测松材线虫病,在松褐天牛密度较大的林分进行集中布点,移动悬挂,进行防治。
2.诱捕点选择
APF-Ⅰ型引诱剂是靠其本身化学引诱物质的挥发运动和环境风力使其扩散,天牛感知后,趋于诱源飞翔。由于该引诱剂是虫源性化学引诱剂,不同于性引诱剂,过低浓度影响成虫感知,应在林间让引诱剂形成一个气团,增加天牛感知能力。所以诱捕点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每个诱捕器设置点需要更换、收集12次诱芯、天牛及相关数据,为了方便操作,监测点应尽量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林间诱捕器应设在行走较方便,地势开阔,空气流通,光线好,松树数量较多,易于观测管理的林分。
距离林縁10米以上的林间或两侧都有松树的林道旁,林间地势相对较低的位置,避开胡蜂、蛇虫等危害性动物巢穴。林内开阔处、林间小林窗(20~40平方米)、稍高的小山包是理想的悬挂地点,悬挂在上风口,有利于引诱剂扩散和成虫趋飞虫源。但不宜在山顶等高过林分层的位置悬挂。
3.诱捕点周围环境处理
诱捕点确定后,清除悬挂位置附近较高的杂草、灌木及较厚的落叶,以便以后观察调查,防止害虫、蛇等躲藏,也利于成虫进入诱捕器。对监测点150米范围内灌木枯死木、濒死木及枯枝等物要及时清理,以降低林间虫口密度,使诱捕结果尽量反映客观实际。
4.悬挂时间
应根据当地松褐天牛发生规律和当年气候环境条件对成虫羽化期做出预测预报,在成虫羽化前10天至成虫末期这一期间悬挂,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根据户县和柞水县应用情况,通常情况下,西安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初期为5月底,羽化高峰期为6月10日至7月20日,因而诱捕器悬挂时间应用于监测宜在5月初至9月底,应用于防治在5月20日至8月31日进行悬挂和调查。
5.悬挂方法
(1)诱捕器组装
按照诱捕器说明书将伞形盖、中空十字档板、漏斗和集虫瓶按顺序组装好,再将诱芯取出,在其包装膜上方左右各剪开1个2cm见方的洞,悬挂于十字档板中间的挂钩上,粘贴上诱捕器编号和“有剧毒”标志,以防盗和人为破坏,才算完成诱捕器的组装。
(2)悬挂诱捕器
选择10号铁丝,在中间拧一结扣,将装配好的诱捕器悬挂与结扣处,使诱捕器垂直于地面,然后,将诱捕器固定悬挂于2株树或其他固定物之间,诱捕器下端(集虫瓶底)离地面1.5~3.0m,在便于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诱捕器布设高度[6];用铁丝或绳索将诱捕器固定稳当,以防止大风将诱捕器吹翻或掉落。也可将诱捕器悬挂在长的树枝上,但诱捕器坚决不能靠在树干上;用于防治时,在集虫瓶中加入0.5cm深肥皂水(或洗衣粉等)溶液,防止天牛逃逸并淹杀。每个诱捕器之间的间距超过200m,尽量悬挂在林间开阔、通风良好地带。诱捕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回收诱捕器,妥善存放。也可选择在一个监测点附近,移动悬挂诱捕器,10~15天将诱捕器移动一次,移动距离100—200米。
(3)标志设置
悬挂好诱捕器,在悬挂位置4~5 m范围内用胶带缠绕一圈,胶带四周粘贴上警示(有毒)标志,并悬挂监测标志牌、监测标识,提醒游客、驴友、村民等莫要靠近。
6.诱捕器管理
每个诱捕器均有其编号,落实专人进行观测调查和管护。一般每隔10~15天更换一次诱芯(高峰期10天),以保持诱捕器的诱捕能力;每次更换诱芯时一定要将诱芯黑色塑料包装膜上方左右各剪开1个2cm见方的洞,以利于引诱剂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扩散,提高诱捕效果,并在记录表注明更换诱芯时间,如遇雨天可提前或延后1~2天。未使用的诱芯需放入冰箱中或在-20-10℃范围内密封储存。
每次更换诱芯时,需检查每一个诱捕器运行是否正常,有无损毁(如有损毁应及时报告,尽快更换),更换下来的旧诱芯不得随意丢弃,及时装于塑料袋内密封回收,交县森防站集中处理,避免影响诱捕效果和造成人为传播疫情。
7.观测记录与成虫收集
于5~9月进行观测调查,每隔5天观察记录1次天牛诱捕结果,观察时清查集虫瓶中的天牛数量和其它昆虫数量,填写诱捕情况调查表,记载内容包括编号、地点、调查人、收集时间、昆虫名、数量、天气情况等。所收集的不认识的昆虫分种类用指形管或干燥纸包裹装入信封,带回室内进行分类、记录、统计数量。诱捕的昆虫活体也可用75%的工业酒精进行浸泡或熏杀,多余的虫体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每次观测调查时要把诱捕器板面和集虫瓶株的杂物清除干净。专门用于防治时可15天收集记录1次天牛诱捕结果,使用APF-I型长效诱芯也可以30天观测1次。
区县森防站对诱捕的松褐天牛成虫分批次进行检测,及时进行分离、境检以确认是否有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及量大小,动态监测松材线虫病,是做到“早发现”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森防站应将诱捕的昆虫制作成标本、照片,用于宣传、展示及科普。
8.信息报送与汇总
各监测点的测报人员应于每次更换完诱芯后2日内,将现场观测调查数据报区县森防站统计汇总。区县森防站应将辖区内的诱捕器统一编号,并建立档案,做到每个诱捕器的去向,调查管理人,落实到位,责任到人。随时掌握每个诱捕器的工作状态和诱集数量,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观测调查工作结束后,区县森防站应及时收集全部原始记录表格、图片及影像资料,建立监测防治工作档案,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同时结合秋季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对诱捕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9.林间调查
对于松褐天牛虫口密度较大的林分,西安地区应于每年6月30日、7月30日或8月20日进行2次林间调查,按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标准地(蛀干害虫)调查的方法,调查树干2.0m以下虫口密度,以松褐天牛的羽化孔、产卵刻槽(“一”字形)、蛀入孔3个易识别的特征做为密度指标[11],填写《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10.注意事项
(1)加强安全防范
特别是在使用梯子、更换诱芯过程要注意人身安全。野外使用酒精浸泡天牛要注意森林防火安全。
(2)发生小班周边2公里范围内禁止开展引诱防治
更换下来的旧诱芯必须当场回收,不得随意丢弃。9月底松褐天牛诱捕结束后,要及时将诱捕器收回,擦拭干净表面污物,保存于干燥的房间,带來年继续使用。
(3)注意收集推广示范过程中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4)由于诱捕器属塑料制品
易被个别拾荒者或村民将诱捕器取走,当废物卖货改作它用,因此要注意防盗及宣传教育工作。
三、用途和优点
APF-I型诱捕器可以成为一项监测的主要手段和防治的辅助措施,通过对诱捕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情况监测病害的方向,及时发现病害的踪迹做到早发现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在一些林分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化学农药大面积防治,使用引诱剂效果更具优越性。能大量诱杀松褐天牛成虫降低各种虫口密度,减少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机会和速度。特别是在轻微受害林分,由于天牛虫口密度较低,诱杀天牛的防治效果较为明显。
四、户县的应用与实践
1.户县APF-I型诱捕器的应用及初步成果
户县2014年6月份开始引进并应用APF-I型诱捕器监测新技术进行松褐天牛的监测工作。从3年松褐天牛诱捕数量分析,2014年6个监测点有4个诱捕器捕获松褐天牛12只、2015年10个监测点有5个诱捕器捕获松褐天牛39只、2016年12个监测点有6个诱捕器捕获松褐天牛78只,连续3年监测松褐天牛呈逐年递增,和诱捕器悬挂地点、数量向松褐天牛集中分布区倾斜及APF-I型引诱剂的改良均有关系。大多数监测点全年仅诱捕松褐天牛1~3只,松褐天牛在户县集中分布于草堂镇李家岩高冠峪口的人工油松林中,该油松林诱捕的松褐天牛森林占全县诱捕总数76.0%;说明松褐天牛在秦岭北麓天然混交林中的自然分布密度较低,成虫期每月对诱捕的成虫进行1—2个批次的分离镜检,未发现有松材线虫和疑似松材线虫。
初步成果:松褐天牛成虫生活隐蔽,不易被发现,且羽化其较长,因此,直接监测其种群数量十分困难,应用APF-I型引诱剂能极大提高监测效率。在西安地区APF-I型引诱剂对鞘翅目昆虫有较强的诱集作用,对天牛科昆虫的引诱活性大于其他科昆虫,可诱捕38种天牛成虫,能携带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昆虫[12~14]有松褐天牛、小灰长角天牛、松纵坑切稍小蠹、褐梗天牛等4种,传播媒介昆虫1種即松褐天牛,是监测天牛科蛀干害虫的有效方法。
松褐天牛成虫在西安秦岭北麓的出现初期5月30日,比陕西省柞水县的第一次出现期推后5天左右,成虫期90天左右,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20日至7月20日,即松褐天牛的最佳防治时期应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中旬,这和南方各省的诱捕监测[1~6]相比成虫出现只有一个高峰,时间持续短而集中,成虫期缩短,也与当地气候相适应,本研究初步摸清了松褐天牛成虫在西安地区的活动规律,为监测预报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
2.应用实践过程中对诱捕器管理工作的改进
(1)诱捕器诱芯管理方法的改进
刚开始在诱捕器观测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诱捕器10天内未诱捕任何昆虫,我们深入现场调查除了有连续下雨的因素外,发现诱芯开口的诱捕器未出现这种现象,后来我们要求测报员更换诱芯时将诱芯包装袋上方剪开2个洞,以利于化学诱剂的释放和挥发。2015年调查时我们发现更换诱芯的第1次诱捕结果明显好于第3次,同时有细心的测报员反映,15天后诱芯还有味而30天后基本没有味,建议挂两个诱芯(前后两次诱芯都挂上),因此,2016年对诱芯管理提出操作改进意见:每次更换的诱芯必须在其上方开双口,以利引诱剂挥发;诱捕高峰期每10天换一次诱芯,以增强羽化盛期的诱捕能力;鼓励测报员挂双诱芯,提高引诱剂利用率,也提高了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2)成虫收集方法
刚开始,我们只收集松褐天牛虫体,2015年把诱捕器做为有害生物普查的一种重要方法,收集所诱捕的各种昆虫,但由于监测点距离较远,各种昆虫混合装入塑料瓶中,造成虫体不完整,不能做标本。后来我们要求,测报员将诱捕的昆虫活体用75%的工业酒精进行浸泡或熏杀后,再将不认识的昆虫分种类用指形管或干燥纸包裹装入信封,带回室内进行分类、记录、统计数量,多余的虫体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
参考文献:
[1]田艳、刘金燕、何邦亮.松褐天牛引诱剂林间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58-159
[2]林高峰、巫东江等.松树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试验[J].华东森林经理,2010,24(3):29-31
[3]林志伟.诱捕器引诱剂松墨天牛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65-67
[4]梁玮莎、余海滨、谢伟忠等.松褐天牛不同引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效能比较[J].广东林业科技2015.,31(4):6~9
[5]郑丽萍.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的评价与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6]陈龙.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与诱捕器野外应用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郝德君、樊斌琦等.松墨天牛引诱剂的筛选及其引诱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1)86-87
[8]王御芳、唐金生、蒋志云等.不同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松褐天牛试验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5,29(1)28-30
[9]徐浩峰等.2种诱捕器引诱松褐天牛试验效果分析[J].林业实用技术,2015,(5)40-42
[10]林孝春.APF-Ⅰ型松墨天牛高效引诱剂对松墨天牛在林间防治效果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6,(5)258-259
[11]徐正会、姜海波等.测定松墨天牛林间虫口密度的简易方法及其应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2)35-46
[12]张建军、张润志、陈京元.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种类及其扩散能力[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3)350-356
[13]张霖.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引诱剂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4]张心团、赵和平、樊美珍等.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2)156-158
作者简介:
武亚兴,男,39岁,就职于国营户县涝峪林场,主要负责林场森林培育、经营管护与防火、林木种苗病虫害防治;国有林场规划计划编制;管理国有林场,促进林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