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文化安全观
2018-05-14杨艳李振宇
杨艳 李振宇
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11个重点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维护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一、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1.国家文化安全状况是整个国家安全状况的重要标志。冷战结束后,除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外,各国及地区开始更加注重文化这一“软实力”的较量。在当代,虽然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仍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侵略和威胁弱小国家,但同时也很明显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方式,例如发生在西欧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非暴力不流血的文化渗透方式达到颠覆已有政权建立新的利益集团的目的。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今天,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把文化渗透当作侵略别国的“金刚钻”,一些表面上友好的西方文化产品,往往带着某种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例如美国很多电影,传播的主旨价值正是美国一直倡导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一直扮演的世界警察的完美结合。国家文化安全是一张隐形的名片,标志着国家总体安全状况,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和抵制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国家文化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为文化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文化安全提供抵御风险的内在基础和战胜危险的强大力量。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中國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文化强国的“强”,一方面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壮大,另一方面是指民族精神家园不被破坏。没有文化安全,文化强国就难以有保障,没有文化强国,文化安全就难以有根基!只有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抵制和消除各种威胁文化安全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能不断推进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国家安全法第23条对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做了专门的规定,充分显示出文化安全的构建对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文化安全与社会安全、政治安全等关系密切交织,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不变色,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保障。维护文化安全不但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而且也可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贡献文化力量。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
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压力。一是文化断裂形成“迷惘空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程,内容可谓博大精深。但“文化大革命”、西方思潮的涌入等因素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加上西方思潮的涌入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给许多中国人造成思想上的迷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念,深受一些人的推崇,理想、信仰等在他们看来就是追求绝对的利益最大化。这些年来,由于政府对文化安全的重视,学术界又掀起一股“国学热”,然而这种“国学热”的过热又令学术界担心将国学庸俗化、商业化。北大教授乐黛云认为,“国学热”不是复古热,需要与时俱进,和现代文化结合,否则谈不上以新观念去看待未来。因此,崛起若没有自己的文化作为底蕴,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二是文化安全管理保护机制不完善。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既有类似节日的隐形文化,也有一些历史象征的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我国文化安全管理保护机制的不完善,使我国文化安全保护工作难度系数较高。首先,文化立法相对滞后。世界经济局势和文化多样性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我国的文化立法相对于这种急剧变化进程滞后明显,一项传统文化在遭受破坏或需要维护时,没有相关法律作为依据,只能靠社会道德和公德加以约束。其次,文化安全预警应急机制缺乏。一些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因得不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和保护,或者在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时,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修复,致使我国传统文化损失严重。最后,对文化安全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与我国在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投入比例相比,我国对文化安全保护在财力、物力、人力的投资比例相对较少。
三是文化创新力不足。目前我国对自身文化的创新乏善可陈。正如学者支振锋所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潮被称为创新的部分,几乎全是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种种形式、手法的袭用,从意识流、朦胧诗到泛性论表现,叙述主体的介入,无不如此,文艺批评的话题从存在主义美学、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直到这里所说的全球化,全部是西方话语,在这方面中国最好的批评家也只是复述西方的话语而已。”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压力。一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帝国,利用其发达的网络手段和成熟的文化产业,加紧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输出,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是国外的政治和宗教思潮挑战我国文化安全。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种种政治思潮,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散播面积广等特点,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给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文化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比如后现代主义的主旨是反传统、反制度、反权威,反对一切社会约束,寻找解脱,消解社会责任,这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生活方式,给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宗教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承载文化的一种方式,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各民族的团结,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近些年来,一些国外敌对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在我国部分省份大搞分裂活动,给我国社会稳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维护文化安全的途径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民族精神。一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立党立国、治党治国之本,我们的国体和政体都决定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此我们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些年来,我国社会领域频频出现一些荣辱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碰瓷”“扶不扶”“伪装乞丐”等社会现象一度成为热点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是非的判断,信任危机一触即发。若是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必将会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成员价值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正能量,扩大主流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2.以文化建设为支撑提升维护文化安全的软实力。一是进一步提高文化生产力,增长文化实力与竞争力。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先成为文化强国。因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想发展,没有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是不行的,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满足人民精神消费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营政策,培养新型文化业态。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关系着我国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关系我国文化安全,只有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才能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安全的维护工作,贡献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秉持文化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不能因为外部文化竞争激烈而采取“鸵鸟政策”,更不能“闭关锁国”。一方面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文化产品,从重点突破到以点带面,最终实现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大膽主动积极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取其精华,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养分和新鲜血液,同时,要注重创新对外文化宣传模式,丰富宣传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