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作戏照窗纱,欢乐传于百姓家
2018-05-14
每逢春节,除了可以穿新衣、拿红包、吃大餐、放鞭炮,还有一个很让人期待的传统节目,那便是皮影戏。也有人把皮影戏称作“影子戏”“灯影戏”。只见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中的人物皮影,一边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在浓浓的乡土人文气息中,增加了浓浓的年味。
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
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妃子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門,偶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到了晚上他撑起帐子,点上灯烛,恭请武帝在帐中坐着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起源。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上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雕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再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木棍支撑,由演员操纵,可以自由活动。
皮影被涂上各种颜色,以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注重层次感,细致而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为图案。皮影人物与京剧中的类似,生、旦、净、丑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可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艺人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影,并有说唱、乐队伴奏,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尤其在表演民间神话、武侠故事时,各个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孩童们的喜爱。
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表演台数尤其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戏班社竟多达四五十家。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流行演皮影戏,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戏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
皮影戏从18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让无数国外观众为之迷恋,被称为“中国灯影”,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民间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是甘肃陇东皮影戏、山西皮影戏和陕西华县皮影戏,其中以华县皮影戏影响最大。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白驹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