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石窟雕塑艺术的“气韵”之美
2018-05-14毛明霞
毛明霞
摘 要:美丽而神秘的石窟雕塑在我国的雕塑发展上有着灿烂而辉煌的历史。而在中国众多的石窟艺术中,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雕塑作品的保存都相对较为完善,在确保数量的同时,其风格的多样性也是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雕塑陈列馆”。因此探索石窟雕塑的艺术风格,对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审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现当代雕塑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石窟雕塑;风格;特征
一、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中国古代雕塑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就其石窟雕塑艺术而言,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石窟中的雕塑艺术尤以北朝的最为著名,其中的雕塑作品保存数量多并且完整性强。其次研究重点放在石窟雕塑的造型艺术之上,分多角度、多方面的来介绍,尤其是针对石窟雕塑所特有的艺术气息和“气韵”之美来进行分析。
现在国内对石窟雕塑的研究和出版的资料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方面大多从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出发,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石窟雕塑艺术的历史成就以及相关的艺术特征做出了重要的分析和考察。但是针对石窟雕塑的独特艺术之美而言介绍的略显不足[2]。早期的石窟雕塑艺术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当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方面需要更深入系统地分析和探讨。
对石窟雕塑艺术的研究,不仅要对其艺术特点做详尽的介绍,而且要从雕塑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出发,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同时紧密联系我国窟雕塑艺术的实际情况,以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主题,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艺术造型、美学的角度探讨和论述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和美学风格[3]。
石窟文雕塑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研究价值。由于石窟雕塑艺术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地域等原因,从内容上、表现形式以及人物造型风格上与其它石窟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以石窟雕塑艺术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佛龛形似、塑像的造型特点、服饰的演变过程、人物的面部神态处理方式、人物形象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石窟雕塑进行梳理和分析[4]。石窟雕塑的造型特点所表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
1.麦积山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
北周时,麦积山出现了营造佛窟的第四个高峰。在麦积山石窟己有正式编号的窟龛中,北周窟龛就有四十四个之多,约占全部洞窟总数五分之一。现存北周造像一千两百余身,壁画百余平方米,塑绘类型壁画约数十平方米,为麦积山石窟留存了宝贵而丰富的艺术品,其中“薄肉塑”堪称一绝,在时间上、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上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其它石窟雕塑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5]。
麦积山石窟的泥塑造像主要是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造像主要表现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影塑用模具压制而成和塑绘结合的薄肉塑。而浮雕有三种类型石胎泥塑高浮雕、泥塑浮雕和以泥塑浅浮雕与绘画相结合的“薄肉塑玲浮雕,由于受地质结构的制约,崖体十分松软,不利于雕刻,于是古代的艺术家们就因地制宜[6],创作出这种别出心裁的艺术表现形式—塑绘结合。并完整地保存在其第四号窟龛上方。其手法技艺绝妙,题材布局独到,造像者对佛教的领悟至深。观之,不得不感叹古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如此精美的佛教艺术佳作。
在艺术风格上,麦积山石窟所有北周時期的造像,都有一个共同点(如图2),这就是既有北魏中期以后的秀骨清像余韵,但又体态丰盈,给人以珠圆玉润的感觉。佛像多做低平肉髻,薄发无纹,脸圆颈短,双肩浑圆,衣服贴身,轻纱透体,如“曹衣出水”他们或穿通肩圆领大衣,或内著僧抵支,胸前系带打小结,外罩搭肩双领下垂,衣裙较薄,多搭落膝前,并作稀疏而又规则的褶璧。在总体造型上概括与洗练,也是北周时期所有造像的特点之一。
2.大同云冈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
国内外针对大同云冈石窟雕塑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至今成果卓著。一九四五年杨家骆、马衡、顾颉刚、傅振伦先生等组团考察并将照片和临摹品,展出引起学术界轰动。学术各界对大同云冈石窟多次组织考察、考古、调研以及成立专门的大同云冈石窟研究会从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王官乙的《大同云冈石窟的艺术特征》一文高度总结了大足石窟的艺术特色,概括了宝顶山石窟的七大特征。一、题材内容丰富;二、构思布局巧妙;三、艺术形象生动;四、生活气息浓郁;五、风格技法,多样;六、雕刻图文并茂;七、科学艺术结合[7]。
郭相颖先生在《石刻艺术》一文中对大同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进行了高度总结。其一,大佛湾造像,构图巧妙,宏伟壮观;其二,大佛湾造像生活气息特别浓郁;其三,大佛湾造像表现出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熔于一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四,大佛湾造像体验生活入微,表现手法写实。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传统雕刻考察小组张澄之执笔《大同云冈石窟艺术考察报告》,总结大同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为:宗教题材的世俗化;用环境因材施艺;对比和统一。
3.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
莫高窟彩塑塑像总体延续了北周后期的特点,造型写实,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衣饰衣褶较浅,彩绘绚丽。塑像普遍头大,身长腿短,面部刻画尚不细腻,身体动态也略显板滞,不够完美[8]。
图5是隋代造像的代表,从图上造像的衣服纹饰上看,中间佛身着通肩袈裟,两旁的胁侍菩萨坦胸斜批,造型简洁单纯古朴,整体造型亦是如此,显然可以看出是继承了北朝的某些特征。但是造像的面部却相对于北朝的造像来说显得丰满,两个胁侍菩萨的发髻与发冠虽已残损,但仍可看出与北朝晚期尤其是北周的菩萨造型相似。菩萨裙带两角飘举的样式在北朝菩萨中也非常多见。另外,菩萨胸前的项饰以及腰部的衣裳又类似于唐代菩萨的样式,只是菩萨在整体身体比例上还不如唐代菩萨匀称,显得有点头大身小,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4.洛阳龙门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龙门石窟的凿建,北魏曾盛极一时,此后沉寂了一百多年,到唐代又重新活跃起来。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造像活动一直不断,形成龙门石窟开凿史上第二个高潮。此后,虽有零星建造,但已近尾声。唐代窟龛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这些石窟按时间顺序自北而南排列,最后移往伊水东岸,遍及两山。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北端,凿建于初唐。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此窟两尊菩萨像最为成功,神态安详,装饰华丽,刀法细腻,在龙门唐代造像中堪称上品(如图6)。
三、石窟雕塑艺术的“气韵”之美
1.石窟雕塑艺术的“空间”之美
不论在云冈、敦煌,还是龙门,几乎每一洞窟内的雕绘都组成一个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的完整世界。雕塑是石窟的主角,一般本尊佛像呈现为圆雕形式其背光与身光的圆形或莲瓣形光环绘于或浮雕于身后。本尊佛两旁的弟子、菩萨等形象类似的圆雕形式表现出来,而供养人的形象则多被绘在墙壁之上,有装饰性的花朵或飞天,窟内整个墙壁,描绘着佛教故事的情节、场面[9]。形成有主有从、有衬托、有照应、有节奏起伏、有微妙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世界,孤立地绘画或孤立地看雕塑都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容和意义。在这样一种统一的艺术世界里,多种造型方法共同发挥着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浑然气势(如图7)。
中国雕塑往往有背景的描绘,独立的圆雕毕竟在表现空间体量方而有着一定的局限,背景中图像的雕绘可以起到意蕴方面的补充。中国特有的雕绘结合的艺术,寓装饰性于空间感,那山水画一般的空灵意境之表现,使得石窟雕塑有限的空间深远化、无限化了。
图7 石窟雕塑艺术的“空间”之美
2.石窟雕塑艺术的“线条”之美
中国绘画重线条的表现力也影响到中国雕塑的风格。以体积为主要表现手段,并辅之以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这就使中国传统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与突出团块、光影效果的雕塑造型方法相比,突出线条作用是一种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中国雕塑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这个效果不在雕塑实在的形态上,而超乎于形表之外,它产生于观赏者的头脑,是一种由主体精神补充上去的立体空间感[10]。
石窟艺术那些最为美丽的人体雕塑,盛唐的飞天、菩萨、供养人往往衣着华美而富有表现力。中国的人体雕塑很注意在服装刻画上下功夫,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不仅雕像衣服质地的轻薄厚重之感能真切地刻畫出来,人们更常常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人体的动态、身段,甚至巧妙地利用衣纹的特征烘托人物的精神和内在性格。而西方雕塑多为裸体人像,没有用衣饰来充当表现人物情感的工具,一切都通过裸露于外的筋肉及面部表情、外在动态姿势表达出来。这也构成中国雕塑的一大特色。中国雕塑线条作用而造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形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团块雕塑的实在空间感大异其趣的美感。
3.石窟雕塑艺术的“造像”之美
我国早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佛教造像中佛主要有圆领通肩式、右袒式和双领下垂式三种衣纹样式。这三种衣纹样式在塑像的发展中一直交叉影响,并行存在,但是它们的塑造形式,一直就有不同之处。通肩式源于犍陀罗式造像风格,表现手法非常丰富详尽。袈裟的处理富于写实风格,衣纹皱褶成一个一个的阶梯状。
通肩样式在西秦窟的主尊很少出现,主要见于这些石窟的影塑造像上。石窟中有大约有一半是这种样式,袈裟衣领向外翻,衣领紧裹塑像的脖颈,从右肩垂下向左绕至肩头外,衣纹多以阴刻为主。棉制的布料从颈下双肩自然下垂,裙摆将双膝覆盖,层层叠叠,各类造像非常之美,极具浓厚的装饰趣味。
4.石窟雕塑艺术的“场景”之美
在我国的石窟雕塑艺术中,大足宝顶山石窟的摩崖造像是是中国现存众多石窟雕塑中唯一大量运用了场景手法的具有其显著特征的石窟雕塑群。宝顶山造像突破了惯有的龛制模式不是开凿出洞窟而是采用了摩崖高浮雕的形式,这就有可能展示出大幅的连环构图以及复杂的佛教故事情节,既利用了雕塑的优越性也综合了绘画的特长,形成了大幅的长卷式场景,展现出了天国的明亮和地狱的阴森。观看者和信众在欣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起伏,被丰富的场景内容所折服。这就达到了佛教宣传教义的目的。
宝顶山石窟造像构图布局,人物设计有很多不同于其它石窟的创新之处,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创造。宝顶山石窟大量运用了场景手法的组雕当中,为了突出主尊以及构图的需要,大量的次要人物只有“半身像”,这些造像之间以花草、山石、祥云等纹饰进行衔接,充分的发挥了浮雕的长处,突出了主题和内容。
四、结论
从整体来看,在岁月的侵蚀下早期的石窟雕塑的保存已经不完整,很多局部也残毁,但它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精品,依然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绽放着灿烂的光芒。而通过对我国石窟雕塑的现状和背景进行介绍,了解我国石窟雕塑的发展历史。分析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下的石窟雕塑艺术,找出不一样的“气韵”之美。阐释我国石窟雕塑的独特艺术,为雕塑艺术的认识和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希望在全球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今天。这些精美的石窟雕塑艺术,会对我们如何发扬民族文化、如何体现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许诺.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J].北方文学旬刊, 2016(8):66-66
[2]李菁.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7):23-24
[3]王慧、李晓鸥.浅析中国北魏时期佛教石窟雕塑[J].包装与设计,2016(5):104-105
[4]陈橙.雕塑壁画在石窟艺术中的形成研究——以莫高窟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7(13)
[5]韩燕.麦积山第四窟“薄肉塑”壁画的形象特征与表现特色[J].芙蓉, 2016(3):179-184
[6]魏臻、李慧国.刍议肃南马蹄寺、金塔寺石窟佛教雕塑与壁画的艺术特色——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之五[J].艺术品鉴,2017(10)
[7]刘芳、鲍丙峰.浅议龟兹壁画群中的多元宗教文化艺术[J].明日风尚, 2018(2):112-112
[8]朱维冬、赵睿、冯保魁等.甘肃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6,27(2):50-54
[9]曹松钊.云冈石窟发展与当今雕塑中国化探索的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4):54-55
[10]许薇、叶笛.印度笈多风格佛教乐舞图像意义考——以阿旃陀石窟为中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5):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