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式关系”辨析
2018-05-14陈迪蓬
陈迪蓬
摘 要:中国式关系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很难说得清,但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人们心领神会地通过这种非正式的“关系”进行沟通,慢慢的演变成寻求和交换利益进行资源交换的关系网。要探究中国式关系的发展根源,离不开封建专制的长期统治、儒家文化、小农经济和道家佛教的影响而逐渐演变成习惯化了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当然,中国式关系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存在合理性,所以我们要辩证地引导,取长补短。
关键词:关系;中国式关系;传统文化
一 关系及中国式关系概念的界定
1.含义
(1)中国式关系的含义:中国式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与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利益关系、职场关系、合伙关系、男女关系等。
(2)中国式关系的实质:基于伦理、情感或者利益关系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
2.我国中国式关系的现象和特点
(1)中国式关系的现象
礼物交换。物交换是极为普通而又普遍的社会事实,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被赋予了深厚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人情”和“面子”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概念,它们与关系等概念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而且外在于人们的意识,对社会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社会规范作用。有其可取但也存在消极影响比如生日礼物毕业礼物等的互送,不单会造成不好的社会风气,也会让收受者以礼物的贵廉来划分关系的等级。互惠原理之所以重要并为社会的人们所遵从,是因为其具有强制无形的义务性,是因为中国式关系要求受礼必须给予对方回报。传统谚语如“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人情债,压死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说明互惠的社会力量。
饭桌文化。这在商业沟通中非常普遍,有难题要解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找能帮忙解决的人。不如谈生意要喝酒,领导要灌酒是这么也不能推脱,能力在这时是次要,能不能喝酒才是关键。关系营销也因为这样在这几年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开始受到关注和应用,它的定义是:透过针对性的行销传播策略,与利益关系人建立长久及互惠的关系。人们通常会为了得到个人或商业上的好处从而去接近对他有实际或潜在利益的人群,这也就是“为关系而关系”。
(2)特点
血源性。传统的中国社会却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结构关系,“家”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可变动的圆圈,随着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远近扩大或缩小。因此,中国人的家观念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伸缩性,它有时指家庭,有时又指家族。
地缘性:中国历来以农治国,精耕细作。这种小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对天地的依赖性以及由此决定的不流动性。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正是此人情地缘性的表现形式。
层序性: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个人首先要根据血缘和婚姻的远近来识别亲属关系亲疏,然后选择不同的方式与之交往。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其朋友、同事、同乡等人际关系时常按彼此亲近的程度、交往的频率和利益的相关度分出人缘的深浅。关系的亲疏,人缘的深浅就成为了中国人做人情的重要参考依据。
伦理性:人情施与者之所以施惠于人,不是出于爱,而是因为他预期对方在将来给予一定的回报。尽管中国的社会伦理强调“施人慎勿念”、“施恩拒报”,但只是一种圣贤的思想而已,这并非为大多数中国人所遵循。传统中国更是一个礼俗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主要是对一种规矩、情义和习惯的依赖,在内注重血缘亲情的整合,在外则讲义气讲交情。
二 我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式关系
我国“中国式关系”问题产生的传统文化根源
1.封建专制集权对我国的长期影响
“人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治的历史。人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治”的根源在于封建特权。封建特权所维护的等级和阶级不平等,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和社会各阶级都不可能实现平等竞争,不可能接受共同的法律约束。人治的主观性很强,不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全再当权者一念之间,独断专行,也因此出现很多巴结走后门,买官卖官等现象,谁给权力就听命于谁,谁能让他有好处他就对谁阿谀奉承争权斗利。
2.传统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西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起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和绝对权威。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在历史上以及时至今日,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现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在这个价值观的额基础上表现纬儒家设定的三纲五常等礼教,君子要学习三纲五常从而能够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周公旦“以人情视天命”、“天惟德是选”到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传统儒家文化之下的人情、面子以及世俗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近人情不是伤了一个人的自尊心,而是整个圈子。
3.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生产者再固定的土地上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生产方式。由于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因此,盘根错节、无法割断的关系网与无法推脱的人情,是中国当今社会的显著特色。当前,中国存在着一个既不同于计划体制,又不同于规范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系统,它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中国式关系。这种关系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情而建立起来的亲属、战友、同学、老乡等;另一种是基于利益互补关系而聚合起来的各种资源与权力拥有者的结合体。庞大的关系网并不是现代中国的产物,缺乏公平,重视私人关系的状况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
三、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
首先人们要树立良好的法制意识,国家应大力宣传法制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严打“走后门”“拉关系”等做法。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应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让法制在社会中的比重比人情大。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要让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然不会通过非正当的手段依靠关系来谋取利益,更不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违背公平。
扩大民主,转变职能,让人们不再单凭习惯、传统、道德和人情进行社会交往,用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综合调控。
四、结论与启示
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中国式关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繁衍了几千年,自有其合理之处。在现代法制建设中,首先,“人情”是形成良法的渊源。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赖于统治者重视体察民情,以民为本。良法的制定要体现人民的利益,而这需要从民情中发掘。其次,人情有利于形成法的亲和力。人情因素可调节法的僵化与死板,人性化地宣传实施法律,使得亲和力的法更易于被人民所接受。法不是万能的,作为明确的文本规范,总有其不能涉及的领域。而且它还具有经济协作功能、社会福利与民间互助功能、娱乐团聚和社会评价功能、行为约束和社会稳定功能等功能,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弘扬、维系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辩证地引导,扬长避短。
让中国式关系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在贯彻这些机制的前提下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法治化,梳理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以及法律制裁与渗透式教育双管齐下等等。
参考文献:
[1]吳静.中国式关系的强弱连接论述[J].探索带,2014年第17期
[2]宗禾.人情社会的中国式关系[J].齐鲁周刊,2016年10月
[3]郭志明.中国式关系营销[J].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8期
[4]王文静.以中国式视角解读社会百态[J].中国艺术报,2016年第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