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运动健身APP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2018-05-14衣海永田钰佳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

衣海永 田钰佳

摘 要: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更加智能化和生活化,APP应用程序也随之普及。而作为运动健身类APP,已逐渐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辅助工具,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和数据参考服务。但是,在巨大的APP应用市场的竞争下,运动健身类APP在生产、体验和运营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用户量的逐渐增加,APP对用户运动数据的计算、处理,再反馈于用户,指导人们科学健身,提高运动健身的质量;资源储备良好的运营商还可以拓展APP的功能,体育信息传播与共享、健康饮食指南、体育场馆预约、健身顺风车、车辆停放和路况查询等便民服务,让运动健身类APP使用变得更时尚、更便捷、更绿色。

关键词:运动健身 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a)-0198-02

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逐步更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与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须。人民网研究院主编《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4G用户数呈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3.4亿户,总数达到7.7亿户。2016年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为4.65亿部,接近全球出货性质量的1/3,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876万台,同比增长57.1%,成为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第二大移动智能消费终端,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国市场2016年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43.8%,是美国市场的1.6倍[1]。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6年6月28日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内容对于实名制、信息安全、信息审核、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更加智能化和生活化,APP应用程序也随之普及。而作为运动健身类APP,已逐渐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辅助工具,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和数据参考服务。但是,在巨大的APP应用市场的竞争下,运动健身类APP在生产、体验和运营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 运动健身类APP 发展现状

1.1 用户体验与分析

运动健身类APP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健身塑体类、健康生活类和跑步骑行类,满足不同人群的目标定位和健身需求。通过对各大运营商提供的下载量前10名的运动健身类APP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健身塑体类和健康生活类占70%以上,跑步骑行类占20%左右,其他类不足10%。从研究中不难看出,用户下载使用量较大的运动健身APP,其运动记录、数据统计以及健身辅助功能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功能实用、科技感强的APP能夠吸引大量用户,同时,一些健身场所在项目推广或教学过程中也会使用此类APP。另外,APP研发出的可穿戴设备,拓展了APP的应用,使其更加生活化和具体化,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辅助科技产品已经相继流行。可以预测,智能手机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互联搭配,将会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主要辅助。

1.2 社交化互动与分享

传统的运动健身方式因受场地、时间、消费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运动健身的持续性,例如提前消费模式下产生的健身卡等都成了摆设。在传统的锻炼人群中,因共同锻炼次数的增加,会形成小型的交流圈,分享经验心得,但是这种交流圈人数规模小,联络方式落后,交流内容琐碎,虽说对社交有益,却对锻炼者的经验增长起不到过多的促进作用[2]。而很多运动健身类APP自带交友互动功能,通过平台,将个人的运动数据、运动心得、运动状态实时共享,在获取关注的同时,鼓励用户主动健身的积极性。通过互动交流还能约到志同道合的运动健身伙伴,让运动健身变得更有趣,不孤单。运动健身类APP中的社交互动板块内容,不仅记录和分享了自己的运动健身过程,还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大多数用户,往往会由个人的运动行为转化为社交化的运动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为一个人运动转变到社交型运动搭建了桥梁。

2 当前运动健身类APP问题分析

2.1 功能同质化严重

手机APP过度开发,市场缺乏权威监管机构与法规约束,导致市场出现恶性竞争、模仿抄袭现象。例如APPStore 中,以使用较多的“咕咚”、“Keep”、“动动”、“悦动圈”等应用为例,其在技术功能和界面风格上都如出一辙,更新过程中也存在相互借鉴的问题。由于各类应用在功能上没有自身特色和卖点优势,用户在选择任意一款使用,在运动健身的信息获取方面差别不大。

2.2 应用偏重女性

从各类应用的功能和用户指向来看,多数运动健身APP偏重女性,减肥、瑜伽、塑身等关键词占领APP的下载排行榜。运营商抓住了女性这一庞大群体的实际需求,却忽视了青少年、中老年人群体以及运动损伤康复等方面的特色化服务。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用户群体结构也随之变化,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运动健身APP才能得以持续良好的发展。

2.3 数据采集有偏差

大多数运动健身APP仅能够服务用户的计步需求和简单的定时运动,对于球类运动、力量训练等项目没有直接的辅助作用。在通过计步数据来计算运动消耗也存在错误偏差。智能手机APP与可穿戴设备的互联搭配,提升了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可度,但是作为智能科技产品,用户需要再次消费,会影响产品的普及率。就现有条件来看,可穿戴设备受硬件和特定条件限制,导致在数据采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睡眠、情绪、天气变化等对于用户的影响等。因此,产品技术的创新和提升对于运动健身APP的发展前景尤为重要。

2.4 营销模式单一

运动健身APP的营销模式主要依靠应用市场的挂牌推广,其盈利模式分为付费下载、内购消费(免费下载但部分功能收费)和广告植入等。付费下载的运动健身APP虽然在界面美感、操作流畅度以及功能完整完整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免费AAP来讲,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因此,也会失去部分用户。对于内购消费的APP同样如此。广告植入是众多APP营销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盈利的主要来源,但用户对于运动健身信息需求的专注度,会随着广告植入有所降低,甚至放弃产品的使用,造成用户的流失。

3 运动健身类APP发展趋势

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运动健身已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覆盖到少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层面的人群。运动健身类APP面向的人群将会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中青年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逐步完善,带给人们的健身服务将会越来越多。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3]。对于运动健身类APP来说,更多的责任应该是服务和指导用户科学健身、规范健身,不能仅停留在记步、视频指导、简单的社交等。

随着用户量的逐渐增加,APP对用户运动数据的计算、处理,再反馈于用户,指导人们科学健身,提高运动健身的质量;资源储备良好的运营商还可以拓展APP的功能,体育信息传播与共享、健康饮食指南、体育场馆预约、健身顺风车、车辆停放和路况查询等便民服务,让运动健身类APP使用变得更时尚、更便捷、更绿色。

参考文献

[1]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701/c120837-29376387.html.

[2] 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18-22.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R].国发〔2016〕37号.2016-06-23.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新媒体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