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2018-05-14凌袁春
凌袁春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各科教学当中,教师也纷纷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入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想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做好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历史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221-01
高中历史是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反思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思考具体的优化策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教学本身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对当前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其一,知识的衔接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之后,很多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很多高中生在初中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历史学习,大多数初中学校对历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安排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就容易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问题,不但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新课程改革进程。其二,教学理念應用问题。传统教学理念在我国应用时间比较久,影响范围也比较广,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很难及时纠正。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依然习惯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对课堂教学质量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一)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高中历史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会下意识地采取灌输式教学,造成课堂氛围枯燥,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想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就需要改变当前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表格、视频、文字符号等,将理论性、抽象化的内容具象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古代手工业”相关内容教学当中,如果单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由于学生对古代手工业的了解不深,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率也不高。这时,教师就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古代手工产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图文分析,这样不但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二)注重培养学生感性认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在历史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并存。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挖掘历史的魅力,保证教学质量。在感性认知当中,学生能够与历史人物发生共鸣,更好地培养历史情感。通过理性认识,能够让学生以辩证、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获取更多思考。
例如,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的历史书籍,包括《资治通鉴》《史记》等,通过历史书籍的阅读,对一段时间的历史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均会得到提升,在学习历史时,也能将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穿插其中,保证历史教学质量。
(三)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启发与探究
与其他理科学科不同,历史本身不具备标准答案,面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每个人由于其性格、行为、思考方式的不同以及本身对历史人物的喜爱与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习过程需要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洋务运动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是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想要保证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思考、去反思,不断改善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茂强.以史为鉴,以理为凭: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华夏教师,2017,15(1):38.
[2]余静.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以《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反思为例[J].新课程(下),2016,3(9):103.
[3]王晓婷.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7,28(3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