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动商 全面发展
2018-05-14何宾
何宾
摘 要:“动商”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持续发展申请量增加但效益较低、范围扩大但受标准制约、种类单一且效果风险较高。基于此,文章认为,要做到健全高校体育课程教改风险基金,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教改金融扶持力度;要完善授课渠道、加强制度建设;要按照课程安排的规定,以课程安排为遵循,完善种类结构调整。
关键词:动商 高校 体育课程 教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b)-0131-02
动商(Motor Quoient,简称MQ),是同智商、情商并列的一种全新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动商指从事运动者的运动商数,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的统称;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动商是指从人的身体及某一部分生發出来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的统称,包括了授课劳动、身体运动、生活能力等方面。动商受到环境影响与先天基因的双重影响和决定。然而,我国在动商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动商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亟待认真分析原因并探索相应对策。
1 基于“动商”理念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现状
“动商”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课改增加但效益较低、范围扩大但受制标准、种类单一且效果不高。
1.1 课改申请量增加但效益较低
从总体上讲,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占整个课程安排分额小、数量少,竞争能力不足,对动商带动能力不够,没有与学生动商发展形成合作共同体,未能发挥对动商的影响力。此外,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安排开拓能力不强,一方面是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相关的体育理论及人才;另一方面是总体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动商的长远发展。
1.2 课改范围扩大但受标准制约
消费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需求转到质需求,逐渐超出了学校与课堂范围,进一步转化为多样化的健身渠道的追求。在这个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开发做的还是相对比较滞后。尽管当前动商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开发初露锋芒,但是在具有针对性体育课程教改及其动商带构建上,却没有特色课改,亟待资金、科研、人力,加快课改开发以适应课程安排。
1.3 课改种类单一且课改效果风险较高
一方面,结构失调,缺乏品种;动商目标水准低,缺乏长远目标。另一方面,求数不重质,滥用教育发展“膨大剂”,盲目发展现象严重,发展质量缺乏控制或控制不利,质量与数量的平衡亟待改善;此外,产学研见倪端,但资金匮乏,体系向心力不足合力弱,竞争力相对较差。
2 “动商”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发展的制约因素
“动商”理念下,制约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发展的原因集中表现在:发展规律研究欠缺、科研技术推动能力不足、动商课程安排开拓意识不强。
2.1 发展规律研究欠缺
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深刻总结并切实提升了教育规律的内涵,并创造性地将上述理论与高校课程深入结合,形成了一种规律、制度有机结合的创举,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提供了新角度。换言之,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是对于工作发展的全新开拓,既实现了动商的完善与改进,也促进制定与落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增强了课程发展认同。然而,当前探索不仅未落实“动商”教育规律诸多原则,也没回应高校体育课程教改问题的诸多关切,真正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更好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不利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与动商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效果,不利于完善体育动商良性发展。
2.2 科研技术推动能力不足
一方面,国家、体科所和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课题比重较低。实际上,高校与科研院所体育课程教改能力有很多可取之处,有的已经走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前沿。但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改革中出现的机制欠完备、利益分配不公正等现象还大量存在,造成了课程安排对接与主动性不够,存在短期行为而没有长远规划与考量。另一方面,外部推动能力不到位。相关部门致力于推动完善课程安排为导向、科技创新为目标、引导服务为支撑、科研院所高校为依托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互动系统和创新机制,并出台了“动商”相关的文件,进行相关引导。然而,在具体利益分配、合作方式与纠纷化解等领域,还缺少较为完备的配套性资料。
2.3 课程安排开拓意识不强
技术体系需要各个子系统连接,首先人力资源,整合技术资源,通过分配,连接各系统,资源整合,形成向心力。然而,“动商”理念下动商缺乏导向、研究空缺;标准体系缺乏建设,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技术人员;培养缺乏资金、人力等资源。教师精品意识不够,缺乏课程安排开拓计划,投入准入标准规范无序。
3 基于“动商”提升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对策
3.1 探索全新教改类型
要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开发的种类与结构调整,一是制定教改发展规划。制定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相关发展规划,要推进顶层设计,提升引导力度。根据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社科课改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高校体育课程教改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创造性地将各类动商发展计划、科技计划与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有机融合起来。二是完善教改种类结构。加强好课改的规划,加强动商精品战略与标准化建设,争创精品课。要切实规划目标,有步骤培育并形成特色课程安排。三是产学研一体化。持续完善体育动商,加强新技术、基础技术研究。通过运营管理、形成规范,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强大学、公司一体化,组建技术联盟,研究动商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撑。
3.2 健全完备支撑体系
一方面,创设教改基金。调动起教师课程安排积极性,坚持规范性清理相关服务,增强教改公信力。要按照教改规律并结合实际,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协同发展资金支持。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角度顶层设计,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水平和层次,依托细化的支撑,明确法律定位和利益关联,避免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矛盾和法律纠纷。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细则,提供法律依据,明晰部门责任,细化相关分工,推动教改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建立教改标准化管理。科学管理是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结合创新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对各项制度及实施细则进行全面梳理,探索制定问责制度,做到职能清晰、流程规范、环环相扣;要严格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第三,要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支撑平台建设。搭建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盘活资源,将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推广纳入到规范公共平台加以统和管理。为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管理和调控作用,制定适应国情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规划,配合常态化宣传,构建完备管理平台。
3.3 探索动商教育规律
积极应对教育规律障碍,要分区域开拓课程安排,发展互补性教育。第一,要分区域开拓课程安排。既调动起部门积极性,也要发挥好课程安排导向功能,让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得到全面彰显。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要依靠宏观政策的指导,顶层设计的规划,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其公益属性。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也要突出课程安排的重要性,让课程安排的积极作用在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中有效体现出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与课程安排教育良性互动。第二,要打破制度束缚,突破路径依赖。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要敢于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尤其要注重突破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用创新的理念指导发展实践,将发展触角延伸到国际最新发展成果中,实现全面升级与改造。第三,遵循教育规律,走融合发展之路。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要在层次上求得突破,在内容上求得升级。不仅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与文化、健康、旅游、医疗等合作,而且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教改与其他动商教育、其他范围教育的深度融合水平,在区域合作和多层次结构合作上求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廖慧苹.动商的课程安排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研究, 2017(14):155.
[2] 邵宇,冷云星.动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6(5):66-68.
[3] 王仁才,熊兴耀,庞立.动商发展的问题及建议[J].体育科学,2015(5):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