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

2018-05-14周建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理论

周建花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促进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在新时期通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遵纪守法的氛围,自觉抵制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制,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关 键 词]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D92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48-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大力宣传法治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法治文化成为人们的信仰,促进法治观念和法治习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让法治中国的建设成为人们奋斗的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为了保证社会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必须通过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来维护社会的和平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人们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和法治习惯。还可以为广大的中华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国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保证各个级别的领导充分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措施解决社会矛盾,提高领导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法治文化的建设,可以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法治文化可以启发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发人民内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信念,鼓励人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信念,积极投入建设依法治国的浪潮中。

应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中国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的法治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常态化发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人们的法治观念不断提高,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大普法力度,树立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观念。在社会自发形成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充实法治精神文化体系,促进法治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发展。

通过深入发掘我国传统法治文化的优质资源,促进传统法治文化与现代文化相接轨,保证法治精神符合民族需要又适应时代发展。建立健全法治思想建设体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让领导干部能够时刻处在法律的约束之中,牢牢记住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和义务。

在广大群众中要加大对法治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形成学法、守法、遵法、懂法的文明习惯,让法治精神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推进法治信仰的建设,将宪法和法律作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信条,避免出现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行为。促进宪法和法律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唯一准则。在加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保持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当前我国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稳步发展。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化以及加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原则、法治精神、法治价值等内容的发展与完善,共同形成社會主义法治文化的制度文明,保证人民主体性、历史传承性和开放性的法治体系不断发展。

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工作全局高度,着眼“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建设目标。通过立足推动国家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战略、新理念,提升全面依法治国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全面促进了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体系。积极完善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走向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主题集中、主线鲜明,而且内容深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升华与总结。

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不仅传承了中华法律文化的精髓,汲取了世界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对当代法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在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论点,也是关乎我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在促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更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维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关键的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将依法治国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赋予了依法治国全新的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中,不仅深刻表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而且也促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共同发展,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方针,必须坚持将党的领导。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严格遵循法治规律,促进法治理论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的四位一体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实现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特征。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维一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是中国发展法治理论的唯一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仅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发展经验相结合的成果,更是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经验,能够不断促进中国社会法治理论体系的完成,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以及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的战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实现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思想等,也能充分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概念。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与完善,必须始终坚持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的四位一体。通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党和国家的工作战略布局。还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接轨,共同建设美丽、富饶、安定、和谐的新中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体系,不断促进法治工作循序渐进,稳步提升。

四、全面围绕依法治国促进法治理论创新

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针,必须保障法治的主导地位,加强基本的治国方式。通过坚持依法治国方略,能够有效促进政治领导、组织保障、思想教育等方式的协调发展,共同为国家治理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应该防止法治万能主义和法治虚无主义等错误的观念,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科学合理。在全面促进依法治国的建设中,更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设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角度,明确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的基本原则。只有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人民民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保障民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部署举措。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能够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生态体系等。通过在依法治国的理论下,能够促进这些体系的有机统一、深刻发展,形成科学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國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管理制度,促进改革发展的稳定内政外交,治党治国的不断创新,提高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结合高度。并且形成两者的完美统一,从而实现良法善治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建设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重大理论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与小康中国、富强中国、民主中国、平安中国等核心要素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必须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表明我党对法治认识的全新发展。

总之,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法治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各项工作在法律的约束下顺利开展,强化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习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还能够保障各项工作依法开展,促进各级领导能够在法律的监督之下恰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服务型政府、公开型政府的建设。也可以积极促进法治理论启发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呼延博文,何虎生,张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Z1):54-58.

[2]石冠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宏观解读:以十九大报告文本为中心[J].云南社会科学,2018(2):47-53,186.

[3]金京,遆月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学习十九大报告[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1):8-10.

[4]赵大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推动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发展[J].中国司法,2017(12):9-13.

[5]孙德龙,邢冰.试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的领导理论的新发展:以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关系为研究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2):19-23.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理论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