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2018-05-14魏玉琪
魏玉琪
[摘 要] 在中职学校,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其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意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学中能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
[关 键 词] 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中职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2-01
在中职学校,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双方素养都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体化教学,中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基本指向。“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还可以在实际问题当中有解决的思路,可以进行自我操纵。综合职业能力包含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包含经验和知识,技能和方向,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成为教学方面的专家,还需要成为实践方面的能手,熟悉各种技能和技术方面的渗透与转化。
一、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轻松驾驭课堂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教学,其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要高于普通教师,并且掌握前沿理论知识,争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直接的指导,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例如,教师对信息的操作还有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参与平台讨论的能力。只有具备了高水平才能够让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才能够改变原有的落后和枯燥的教学状态。
二、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做好专业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具有超群的技术技能,能够轻松学到实践的要点,在生产方面强化自我动手操纵功力,也可以亲自解决市场的技术技能问题。“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的岗位职责技能证书,了解最新的软件以及技术等,例如,财务软件的运用、数控专业软件还有机床软件的运用等。人才规划和培养方面确定几项基本原则,(1)对重点专业的人才进行优先培养,这是迎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重点方面。(2)学校中的一些骨干教师还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参与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必须以教师的教学业绩为前提和基础,学校对现有师资进行优化配置,部分专业教学理论放在具体的实习项目上,学生参与实习和指导,教师也了解其中的具体环节、具体特点和方法等,争取让学生的个人职业能力有所提升。在一体化教学中将教师分解成为多个模块,教师为了达到一体化还需要做好相互之间的匹配和搭配工作。师傅加理论教师加青年教师的组合,让彼此之间相互相学习,相互帮助,提升技术技能,也深化一体化教学,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提升青年“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运用校本培训
每一个专业都在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双师型”队伍建设还需要教师掌握非常先进的知识、工艺以及新的技术。学校可以使用现有的资源,按照教学内容还有教学计划,新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新知识,老教师传授给新教师经验,所有的学习都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学校也配合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培养以青年教师为主的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水平。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充实学校“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充以及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其中兼职教师也是一份子,更是关键组成部分,那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有计划地聘请相关的教师或者是企业骨干人员熟练使用生产技术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兼职教师在“双师型”建设队伍中融入可以极大地优化教师的结构和比例,在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上做好创新服务。真正的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由此真正地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四、依托高校培训,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培训渠道
学校可以通过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一些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高等院校或者相关的培训机构学习,学历、技能的提升,这些都依托于学校和高等院校的联系。鼓励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性教师进入高技能专业的培训体系当中,形成一支具有中坚力量,多方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本文对培养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學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师素养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发展情况,因此只有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才能够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才能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施全面的终身教育。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我,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培训之中,在新时期,成为脱颖而出的新教师。
综上所述,本文对培养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才能够改变教学落后的状态,因此培训和学习是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熊思维.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管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