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改革研究
2018-05-14刘晶
刘晶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教改的逐步深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几乎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方面,忽视了高职体育课的建设和发展,导致其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在当前高职院校突出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保守的教育观念、凌乱的课程体系、匮乏的教学资源、低下的教师素质等问题导致高职体育课程无法贯彻国家教改精神,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和体质逐渐恶化,体育参与度日益下降,无法实现“全民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与目标。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进行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14-02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内容。加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必须适应新形势下高职的发展需求,高职体育教育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高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要求,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凸显终身体育的理念。但是,目前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不受重视,成为“可有可无”的课。这使体育课的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
一、高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不重视
高层管理人员不重视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具体表现在:(1)没有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强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文件,把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等投入到专业建设之中。(2)按照原来中专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3)压缩体育课程课时,甚至为了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牺牲公共体育课的课时。
(二)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容比较单调,课程设置比较保守、传统,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对体育学习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和立场。
(三)体育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体育硬件设施是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体育硬件设施投资大,体育课对提升学生素质的效果无法量化考核,使高职院校不愿意在这方面做大的投入。大部分高职院校有标准的体育场,配备一些体育健身设施和常规体育教材。个别高职院校体育场标准低,体育教材落后,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陈旧
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人对高职体育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存在错误的认识。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人认为,高职课程建构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即要以知识为本位。有些高职院校领导人认为,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要以技能为本位,而他们所认为的技能主要是某个具体岗位的实践、操作和动手的能力。
高职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除了具体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外,还包含具体岗位的职业身体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体育教学能够培养的。仅仅靠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顯然是比较片面的、偏激的,也是脱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
(二)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未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尤其是未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上未按照学生自身水平分班教学,许多体育项目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无法培养学生对其的兴趣和技能,导致有些热爱某种体育项目或者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不能接受系统训练,不能满足其对该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
(三)体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师资力量断层较大,教改能力比较弱。老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新教师缺少经验,体育教师团队精神比较弱。体育教师主要由年轻教师、老教师组成,中坚力量薄弱。另外,体育课程设置让体育教师必须教许多其并不擅长的科目,强其所难;随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科目,许多体育教师无法胜任,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以N学院为例进行课程改革
(一)N学院
N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隶属于原铁道部的西安铁路运输学校和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校有港务校区(本部)、自强校区、龙首校区、临潼校区4个校区,总占地700余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亿元。学校紧贴轨道交通行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2年基础理论学习+1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开办有34个高职专业,共有650位教职工。N学院实践导向(工学、产学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但是,该校的体育课程建设还具有高职院校的通病,有待进一步改革。
(二)N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实验
本文采用实验法对N学院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对象为N学院2016级和2015级部分专业的学生。实验组为2016级电子信息、电气工程部分专业的学生1006人,其中男生619人,女生387人;参照组为2015级电子信息、电气工程部分专业的学生1000人,其中男生655人,女生345人。参照组与实验组的体育教师相同,都是18人,其中男体育教师14人,女体育教师4人。
1.实验方法
抽样方法:采取教学班(自然班)的设计方法,不打破既有班级学生组合。
独立变量:2016年9月—2017年9月,对N学院2015级部分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第一是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第二是对师资队伍进行改革;第三是对考评方式进行改革;第四是对保障条件进行改革。(1)实验组:2017级部分专业的学生和N学院所有的体育教师。(2)参照组:2016级部分专业的学生和N学院所有的体育教师。
额外变量:教师相同,参照组与实验组的体育课程都由同样的教师进行教学。
依赖变量:(1)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2)学生的体育成绩。
教学实验效果的检测:(1)参照组抽取60位学生(男女生各30人)进行体能检测:跑步、立定跳远、实心球。(2)实验组抽取60位学生(男女生各30人)进行体能检测:跑步、立定跳远、实心球。
课后对参照组、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访谈和课堂感觉的问卷调查。根据体能检测成绩、访谈和问卷调查来分析实验效果。
2.实验内容
课程设置:实验把N学院的课程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基础课;第二类为选项课;第三类为拓展课。
课程管理:(1)体育教研部根据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计划、新的考评体系;各个体育科目也相应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计划、新的考评体系,并对具体内容详细化。(2)购买教材、教辅,建设好体育部网站。(3)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检测,把它和学生的每学年体检、期末考试、班级中长跑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减少测试重复度。(4)安排体育科目负责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体育课堂活动,使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成绩占体育总成绩的一至二成。(5)体育部加强档案、制度的管理。(6)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申请学校督导组对体育进行质量检查、工作指导。(7)每学年的下学期举办夏季球类运动会,如大球类的篮球、排球、足球、气排球比赛;小球类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比赛;上学期举办冬季运动会,如班级集体中长跑比赛、班级田径比赛、班级武术比赛等。开幕式举行体操、健美操、健身操、体育舞蹈、武术等节目的表演、推介活动。
师资建设:(1)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体育教师进来,或者聘请有特长的教师进校兼职。(2)贯彻老教师带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开展体育教研活动,邀请体育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培训。(3)组织体育教师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听课、看课。(4)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5)鼓励体育教师申报体育科研课题和开展精品体育课程建设。(6)给体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等待遇,如工作量计算、课时补贴、职称评聘、先进教师评选、继续教育等方面,同时对体育教师进行特殊的优待,如给予第二体育课堂指导工作的补助、运动服装补助。
保障条件:(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体育部,制定岗位职责,给予一定的职务补助。(2)体育部的经费必须得到保障。(3)体育部成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科。(4)學院后勤部要配合体育部工作,加强体育场所、设备、器材的购置、建设,并配置专职的管理人员,对体育场所、器材、设备进行课内、课外的管理,保证学生课内外的体育活动能正常开展。
3.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1)在课程设置方面:实验组的学生对体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62%,而参照组只有24%,换言之,体育课程的改革实验,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2)在课程建设方面:实验组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可以、基本可以掌握2项以上的运动技能的占比93%,而参照组只有51%。换言之,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提升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率。(3)在对体育教师的对比方面,和参照组相比,96%的实验组的学生对教师是十分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参照组提升了16个百分点。换言之,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4)对体育课喜欢度的对比。和参照组相比,99%的实验组的学生是喜欢、基本喜欢体育课的,比参照组提升了21个百分点。换言之,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度、兴趣度。(5)在学生每星期参加课外锻炼次数的对比。和参照组相比,89%的实验组的学生平均每星期参加的体育锻炼都是三次以上,比参照组提升了34个百分点。换言之,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提升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6)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和参照组相比,75%的实验组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增强了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比参照组提升了47个百分点。换言之,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蒋凯.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运行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2]胡昌送.战后非洲职业教育发展与趋势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3]冯海成.国外体育教学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2,4(4).
[4]魏林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