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育机智

2018-05-14沈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机智教学活动情境

沈琳

[摘 要] 教育机智能扭转非常态的教育情境,重新建构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发展。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教育机智存在诸多误解,明辨其概念,了解其表现形式、特点和运用情境,对教师正确理解“教育机智”并体悟其重要性具有实质性作用。

[关 键 词] 教育机智;内涵;表现形式;特点;运用情境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74-02

“教育机智”从提出到现今过了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已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多数教育者对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机智的价值表示非常欣赏,但是其所引起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却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大一部分教育者认为教育机智是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只是课堂上的小概率事件,不会频频出现,所以运用教育机智的几率并不高。殊不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的成长经历、知识储备、教学思路、思想观念等的不同,以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生活背景、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活动不可能按照计划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的过程中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偶然事件。恰当地运用教育机智不但可以巧妙地化解很多尴尬的场面,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这也顺应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本位”理念。

一、教育机智的内涵

机智即人际交往中维系良好关系的一种对于言行的敏锐感[1]。其定义所彰显的处理人际交往中特殊情况的应激性特点,正与教育中教师与孩子间互动的特点有契合之处。基于此,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机智一词引入教育议题中,从而引申出“教育机智”这一概念。

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学者们得出了对“教育机智”的不同见解。综合来看,可将“教育机智”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情境,充分聆听和感知学生的体验,机敏地采取有效行动并实现教育意义的能力。

二、教育机智与相似概念的辨析

(一)教育机智与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的统一体,包含教育理智、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2]。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敏锐感受并准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时机转化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及时调节教育行为和决策的魄力;促使学生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的魅力。教育机智是科学与艺术有效结合的境界,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3]。教育机智就其内涵而言,是情境性的、即刻性的、偶然性的,是解决课堂上突发性事件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多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才能敏锐地抓住一闪而过的教育时机,迅速行动以达到良好效果,产生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指向。由此可见,相对于外延来说,教育智慧涵盖得要广泛些。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通过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充分运用他们的教育智慧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育智慧是教育机智的前提,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了教育学内外兼具的统一整体。

(二)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

教育机智是对教育情境中“应当做什么”的价值适切性判断与“应当如何做”的合理性行动相融合与统一的专业发展境界[4]。虽是对课堂上某一不确定时刻的瞬间反应和行动,但教育机智的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依靠教师的直觉经验和对经验的持续反思。教师作为独立个体所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使其对教育的感悟、体会、反思及行动都带有个性化特征,这就决定了不同教师对类似场景甚至同一场景都可能作出不同的应答。也即是说,教育机智具有个体性、内隐性、缄默性。教育技巧本质上属于技能范畴,是可以言传身教的。虽然对教育技巧的使用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其不具备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迅速性的特征。教育技巧可以说是教育机智的基础,是教育机智实现其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教育技巧在厚积薄发、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形成教育机智[5]。

(三)教育机智与虚假的机智

虚假的教育机智是为了孩子利益之外的某些目的去作弄和控制孩子。而真正的教育机智具有“他者性”和“不对称性”,是以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为出发点的。现实中,当课堂上发生意外情况时,大多数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首先考虑到的是采取何种行动去重新把控课堂,而非关注学生在此情此景的内心感受,他们似乎是做出了机智的行动,却只是缺乏“他者性”的“虚假机智”罢了。将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个人的舞台,而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无疑是大错特错的。教师应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论断,不要老想着操纵课堂上的一切。教师所采取的机智行动的目的最终应是为学生着想的。

三、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配合来完成。作为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智自然也不例外。

(一)有声的教育机智

声音是人类接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也主要以声音的形式呈现。一句富有深意的机智言语会给我们留下特殊的品质,尽管我们可能已经忘了话语中的确切内容。相比于不赞同的、刺耳的、抱怨的或命令式的声音,我们更乐于接受温和的或鼓勵的言语[1]。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境运用机智的语言积极回应、巧妙引导、幽默自嘲,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维、化解尴尬场面,使课堂朝着对学生最有利的方向进行,达到超常效果。

(二)无声的教育机智

在很多情况下,教育机智也以眼神、动作、沉默等非语言形式呈现,无声却充满力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情绪大多数是通过眼睛进行的。眼睛在表达心灵的复杂情绪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眼睛我们能够相互谈论那些用言语不足以传达的信息。教师和学生眼神交汇,机智的眨眼、温暖的目光、请求的目光就能让愤怒的瞪眼缴械、溶解无精打采的目光、改变批评的蹙眉,并且不费吹灰之力。有时,教师一个理解、信任的眼神,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支持和鼓励,轻而易举地化解教育窘境,甚至衍生出更加精彩有效的课堂,发挥积极的教育意义,其效果远胜千言万语。

身体的动作就像一种语言,一个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创造一种理解、关怀、和谐的氛围,可以有力地将教育意义融入教学情境中去。友好的点头、微笑的表情、鼓励的轻拍等,小小的动作却蕴含无限的关切和肯定,在一瞬之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教育意图。

“沉默”一词似乎与“迅速而机敏地采取措施”毫不沾边,实则不然。交往互动中,适时的沉默才是最正确的应对方式,正所谓“无声胜有声”。机智的沉默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或是置之不理,而是留给学生反思和成长的空间,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一种期望、开放与信任。机智的沉默还表现为认真聆听,有些时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全心全意的关注比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建议或评论要重要得多。

四、教育机智的特征及运用情境

教育机智的特征表现为目的性、创造性、机敏性、灵巧性等。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其使命就是关心、陪伴学生并为其成长指引方向。教育机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化解教师的尴尬而是生发好的课堂,不是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机智旨在以温柔亲切的方式为学生着想,使其获得完满个性并健康成长,使其身上潜在的积极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充满不可预见的意外与变化,无固定的理论或模式可套用,且教育时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能针对不同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勇于打破常规,及时采取行动,灵活巧妙地处置,以防错失良机,使问题蔓延,甚至到无法收拾之地步。

教育机智的运用情境广泛。诸如教学活动中学生恶作剧、迟到早退、矛盾冲突、小动作、逆反心理等违反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外界某些干扰因素的偶然出现;教师失误,如读错音、写错字、讲错知识点等;学生在课堂中遭遇尴尬或表现不如意;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广,思维跳跃性强,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讲解、讨论时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等,均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化解,以使学生重新“移情”于教学。

五、结语

教育机智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教育机智的情境性决定了它的养成无法可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意会却难以言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机智不能靠后天形成。在正确理解教育机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融入教育生活、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研究教育规律、积累教育经验和反思性实践等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的养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但其最终形成与否,关键还在教师自身。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張秀芬.小学教师教育机智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4]张亚妮.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刘野.教育机智的内涵及其运用策略[J].教育科学,2008,24(2):5-8.

猜你喜欢

机智教学活动情境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机智的妈妈
机智的警察
这个世界需要你啊,机智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