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课堂纪律审视与反思

2018-05-14李艳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纪律

李艳静

[摘           要]  “上课不许胡乱说话”“不许插嘴”等话语,作为中小学课堂常见的显性规则与隐性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强制规范与隐性控制。课堂纪律在伴随着课堂秩序的实现过程中得以真实显现,并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师生之间的疏离,为此,对课堂纪律进行审视和反思十分必要。

[关    键   词]  课堂纪律;审视;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221-01

课堂纪律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是为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将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常规性行为和一些习惯制定成一整套便于学生遵守的纪律。从形式上看,它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既是人们对教育规律不断探索和深化的总结,又是课堂教学制度的重要保障。

一、中小学课堂纪律之表现

走进中小学教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各个腰板挺直,规矩、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的到来,上课时,教室鸦雀无声、一片安静;老师提问时,学生“唰”地举起右手,等待着被老师“点名”发言。老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要跟住老师的思路,不允许有任何“超常”表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是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以“上课要跟住老师思路”“上课不许随意插嘴”等自认为为学生好的温和语言来劝诫和督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中小学课堂纪律之审视

当教师把教条的纪律当作权威和学生必须绝对服从的典范来束缚学生时,此时的学生便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心灵与肉体、思想与行为相剥离,整体被肢解的片段,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思维的形成机制便被遗忘,处理问题机械化。教师过分追求“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必然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循规蹈矩。那些被认为“良好的习惯”必然会在课堂中盲目推崇、扩大,传统课堂将一直延续一潭死水的性质,学生的天性被抑制,难以解放。因此,对那些在课堂中被认可的、践行的,甚至被制度强化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对课堂纪律进行审视十分必要。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的反思往往处于缺场状态,因而总是会忽视对其合理性的审视。端坐听讲与举手发言,是如此常见,那样熟悉,更是中小学课堂的一部分,故人们会缺乏对其进行审视的意识。基于此,对学生所造成的行为和思想的控制便得以自然存在,并被人们欣然接受。课堂中的自由、平等、民主便成为苍白的呐喊和无力的诉求。诸多显性规则与隐性要求在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同时,却也在悄无声息中实现了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学生心理的隐性控制,纪律在伴随课堂秩序的实现过程中得以真实的显现。严格的制度化纪律,会造成学生思维与行为的程序化与机械化,同时教室便成为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工厂。

三、中小学课堂纪律之反思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应为其提供启发其自由天性、激发其生命活力、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然而,现实中的课堂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可否认,课堂纪律作为課堂教学中的规范,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堂纪律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教育者过分看重教育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化工具,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简单地视为儿童单项服从与接受成人社会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规范更加倾向秩序的维持与规则的细化,从而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受课堂纪律的控制,教育中教师的教与学生一味呆板的听,在这样的课堂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课堂的关注点在纪律、在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却唯独不在学生身上。如此过于极端化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导致了人的“物化”或“异化”,教育工作者的僵化和形式主义,出现了对学生一味控制和约束的现象,造成了教学过程的标准化、机械化,纪律在约束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淹没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

学校过度关注与追求课堂纪律,势必使课堂纪律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追求的外在目的,课堂纪律更不再是保障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演化为教育内容本身。学校的权威与尊严要求课堂纪律具有不可挑战性,群体生活中的参照性决定对违背课堂纪律的惩罚。如此一来,纪律就是对学生自由本性的一种压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便彻底沦为教育和学校的附属品,教师把学生包裹起来,奉课本为圣经,视知识为圭臬,使学生无暇思考,更没有自己的思路,学生的自由被剥夺,个性被抑制,失去了可贵的灵气,纪律便成为摧残生命的凶器,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源泉的日益枯竭。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有其不完美性,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教育永恒的话题。然而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和复杂性,不能将其发展固化,应该提倡个性的解放和人文关怀。为打破纪律型中小学课堂,给儿童自由,使中小学课堂变活,变控制性课堂为人性化课堂,摒弃规则附加给学生的无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控制与束缚。中小学课堂中的标准化纪律的形式,显然与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相悖,呼唤从纪律型课堂中走出来,才能够真正回归教育的本意和期盼。

参考文献:

[1]柴楠,刘要悟.小学课堂规训反思及人性化课堂秩序之建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47-51.

[2]王丽丽.论课堂管理中学生个性自由的缺场与重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张晓华.规训与自由[D].西北师范大学,2005.

[4]冯建军.规训与纪律[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15-16.

猜你喜欢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纪律
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组织低年级的课堂教学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纪律
论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
构建心理活动良好秩序,提高教学有效性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