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策略研究①

2018-05-14高文智韩福丽孙晓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本理念意识职业

高文智 韩福丽 孙晓

[摘           要]  建立健康、积极的职业意识是解决当前旅游专业人才供需错位,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和忠诚度不高问题的重要途径。“人本理念”强调通过认知渠道、培养模式、教师示范、氛围营造、家庭影响等职业意识培养环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实现由高校主导的“培养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养成观”转变。

[关    键   词]  人本理念;旅游管理;职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072-02

职业意识是指培养对象对本专业所面临的相关职业和岗位群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具体表现为学生是否喜欢所学专业,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是否认同专业和职业的社会价值,自身价值能否在本行业得到体现,是否愿意将职业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2]。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培养旅游人才的各类高等院校达到967个,在校生规模近60万人。但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只有不到60%,其中5年后,继续从事旅游行业的更是不足20%[3]。缺乏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职业发展信心等职业意识,是造成当前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一、人本理念的提出

在当前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实践中,高校倾向于从高校管理或培养的角度,片面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意识培养或将职业意识培养全盘推给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学生被动接受学校的教学、学习安排,对专业、对职业、对学习缺乏基本认同。教师作为重要的培养主体,严重缺乏对学校职业意识培养的认知和有效认同,参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人本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通过认知平台搭建、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引导、教学质量提高、氛围营造、课堂渗透等方式去改变学生的认知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心理,让学生由内而外自发养成健康职业意识[4]。实现由高校主导的“培养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养成观”转变。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养成障碍分析

(一)消极的认知心态

1.缺乏信心,自我放弃。调查显示,在入学前,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充分了解的比例仅为9%。90%以上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5]。学生对自己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行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旅游工作能否成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等缺乏理性的判断。

2.欠缺主动,消极等待。学生主观认为学校、教师会理所当然地像父母、像高中班主任一样,帮助自己安排好一切,解决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困惑。面对问题,消极等待。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几乎瞬间击垮了他们的自信,彷徨、无助的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专业、职业再次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3.被动选择,情绪逆反。基于高考成绩、父母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被动进入了不理想的高校,选择了不理想的专业,被动接受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缺乏足够兴趣,对职业发展严重缺乏信心。教师脱离企业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信任,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逆反情绪。

(二)认知信息获取渠道缺失

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懈怠推诿,将学生职业发展完全推给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缺乏学校层面的职业意识培养规划。简单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意识培养,片面强调就业率等结果评价,而对学生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等指标刻意弱化或推诿给严重的就业市场形势。辅导员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教师虽具有专业背景,但大多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对职业意识培养的研究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家长助推,错误引导

家庭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因家长自身职业、受教育水平等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家长,基于自身的水平限制和对学校的充分信任,倾向于将学生职业成长完全委托给学校。另外,部分家长则倾向于根据自身或社会舆论对旅游行业的不完全认知以及亲属、同事等周围群体的影响,给予学生消极的职业引导。客观上助推了学生“混文凭”心理的形成,纵容了学生的“等、靠”思想和消极的学习、认知态度。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策略

(一)按类培养,将学生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

实行按类培养。大一新生不是按专业而是按专业类进行录取。大一上学期主要讲授通识课程、旅游学概论等专业类基础课程和各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在对行业认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各專业发展现状、前景。在大一上学期末,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特征,确定意向选择专业。学生大一下学期,进入意向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并在学期末,根据学习适应情况,最终确定选择专业。

(二)搭建认知平台,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学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专业介绍,了解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就业方向及课程体系。通过对口企业参观、名导、著名酒店经理人等旅游行业成功人士和往届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岗位需求、社会价值,了解职业发展路径。高校可以依托气质、性格、职业性向、职业锚等测试方法,帮助学生对自我个性、职业特征等进行科学认知和正确评价。通过专题讲座、企业职工座谈、顶岗实习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在意识、心理上了解、适应社会,在知识、技能上符合社会、职业要求,帮助学生在意识、技能上全面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三)增强教师指导意愿、突出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职业引路人,是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直接和最重要影响者。按类招生,在尊重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同时,教师的危机意识显著增强。为在大类中争取更多生源,在本专业其他专业教师的群体压力下,教师进入企业进修、改革教学方法、约束自身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教师着装、礼仪规范以及职业自豪感,会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直接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

(四)营造认知氛围、强化职业认同

强化职业标签就是要增强职业的可识别性,强化职业存在感,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的优势,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进而增强职业自豪感,并自觉根据职业需求约束自身的学习和社会行为。定制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服饰,用群体压力约束学生行为,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开设茶艺等特色专业课程,在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组建旅游协会、导游协会、校园礼仪队等社团组织,彰显旅游职业的社会价值。组织导游、鸡尾酒调制、酒店服务等专业比赛活动,扩大专业影响,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

(五)加强职业识别,树立职业信心

高校应积极通过企业参观、实训、情景模拟、课堂案例教学、行业成功人士讲学、优秀毕业生座谈等形式,让学生认识职业性质、职业发展前景和職业社会价值。建立旅游职业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的联系,正确认识基层服务员、导游工作在旅游人才成长阶段的重要地位,切实树立旅游行业不仅可以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更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奋斗的信念,提高毕业生职业忠诚度和就业稳定性。

(六)转变父母职业意识,突出家庭引导功能

职业意识教育应贯穿于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可通过自小带领子女参观工作单位、介绍工作内容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职业分工和父母工作的艰辛。父母应通过参加学校职业教育公开课、相关企业员工访谈等形式,了解子女所学专业背景、发展前景、岗位需求,辩证分析旅游职业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意识,推动学生实现学习和就业岗位的有机衔接。对子女在学习、工作中出现的畏难、懈怠情绪要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尽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张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浅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78-79.

[2]白凯,倪如臣,白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旅游学刊,2012(5):41-48.

[3]汪婷,王培俊.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5-6.

[4]魏玲.职业意识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7):153-154.

[5]刘红梅.论旅游管理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147-148.

猜你喜欢

人本理念意识职业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我爱的职业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理念的运用探讨
试论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创新
五花八门的职业
消防意识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