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与对策的研究

2018-05-14杜继芬赵玖艳袁文琴李鹃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隐性大学生课程

杜继芬 赵玖艳 袁文琴 李鹃

[摘 要] 通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以及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是常见的。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日益严格,大学生显性逃课的次数明显减少,但是隐性逃课的现象却逐渐增加。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通过问卷法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036-02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但是在课堂中存在“形在神不在”的心理旷课现象[1]。国外的学者拉塔内(1981)运用“社会影响理论”得出大学生隐性逃课具有从众心理,也就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默顿(1938)学者运用“动机理论”提出大学生隐性逃课是市场取向的理性和功利性选择。目前国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更多是关于隐性逃课动因方面的研究。周琦(2001)在他的研究《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认为校规否定“显性逃课”,而“隐性逃课”却不违反校规,使“隐性逃课”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1]。董晓娟(2005)发表的论文《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认为学生对任课教师不满,导致逆反心理,这是隐形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2]。黄彬(2004)在她的《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研究中发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必然导致听课目标的模糊,以致产生“隐性逃课”行为[3]。尹海燕(2007)在《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中则认为学生发生隐性逃课的最根本原因是“缺少学习需要”[4]。张予蜀、袁捷、张振玉(2006)在《“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中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是沉迷于聊天或看电子小说。张建兴(2006)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反思》中认为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多采用灌输式,容易让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总的来说,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有各种原因和目的。

大学生隐性逃课是常见的,隐性逃课虽然没有违反学校的校规和校纪,但是会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心情等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让大学生的课堂兴趣得到激发,让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好基础。

一、大学生隱性逃课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首先,通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的调查,为防止大学生隐性逃课提出相关建议;其次,从大学生的层面以量化的方式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反映。

(二)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法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工具

自编的《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问卷》,本问卷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专业以及年级等。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维度,主要包括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逃课的课程类型以及对隐性逃课的态度。第三部分为两道开放式问题:(1)“您认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是?”(2)“您认为怎样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次数?”

(四)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贵州师范学院的1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都为93.75%。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22人上课始终听讲,有46人1节课有1/4时间不听讲,有57人一节课有1/2时间不听讲,有25人一节课有3/4时间不听讲,分别占到调查学生总人数的14.7%、30.7%、38%和16.6%,有82名大学生一节课的1/2时间以上都在隐性逃课。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的人数比较少,有50%以上的学生都在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71人学习其他科目,有69人看小说与杂志,有62人睡觉发呆,有57人玩手机或聊天,有46人赶作业,有10人做其他事情,分别占到调查学生总人数的47.3%、46%、41.3%、38%、30.7%和6.7%。由此可见,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主要有学习其他科目、看无关书籍、睡觉和玩手机,其中学习其他科目的人数比例最大。大部分学生隐性逃课所从事的活动多表现为无聊型,主要采用玩手机、看小说等方式来打发漫长的课堂。

(三)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课程类型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课程类型主要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分别占到了调查学生总人数的8%、9.3%、34%和52%,由此也可以看出,课程类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其中公共选修课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人数比例最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课没有专业课、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这可能与各课程类型所占的学分、考核方式以及管理程度等有关。

(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112人因为老师讲课枯燥乏味而隐性逃课,有98人因为对课程缺乏兴趣而隐性逃课,有74人因为听课缺乏动力而隐性逃课,有16人因为其他原因而隐性逃课,分别占调查学生总人数的74.7%、65.3%、49.3%和10.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50%以上的大学生在一节课中有一半时间在隐性逃课。

2.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其他科目、看无关书籍、睡觉和玩手机。

3.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课程类型,公共课最为严重,其中公共选修课的隐性逃课率达到52%。

4.大学生对隐性逃课的态度,有75.3%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只有12.7%的大学生表示不支持。

5.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对课程缺乏兴趣、听课缺乏动力。

(二)建议

1.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统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与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现,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斷的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2)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可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多元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2.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

(1)教师授课要做到生动形象。如果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激情,讲解内容形象可感,那么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听课。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主要手段。

3.强化大学生的听课动机

(1)让大学生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会组织宣传、开展多种互助学习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和隐性逃课的危害,隐性逃课的现象自然会得到控制。

(2)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力求去做并尽力做好的心理倾向。对学生的考核不应该建立在某一次的考试成绩上,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的投机心理及行为。要切实做到考核方式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尝试多种考核方式,建立有效的考后评价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参考文献: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2]董晓娟.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11).

[3]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5).

[4]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猜你喜欢

隐性大学生课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