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模型下“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合作的对策分析
2018-05-14钱子莹孟庆军张长征
钱子莹 孟庆军 张长征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参与国际农业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而“钻石模型”对于分析当下合作问题的启发,可从农业发展技术、生产要素、合作需求、战略结构、支持性产业、政府和国际机遇七个层面解读。在此基础上,从全球农业现代化角度,结合七个维度所暴露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挖掘国际农业产业合作潜力,将对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现阶段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的内涵不单是农产品的交换和农业技术的学习,而是以涉农企业为代表,在政府支持下,协调水利、交通、金融等多个辅助性产业在农业生产要素、技术、发展战略等多个维度同步深入的开放性新局面。
一、“钻石模型”对分析问题的启发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农业产业合作正处于向前推进的关键时期。而沿线国家的多变性、综合性与复杂性,却使农业产业合作的深化不仅仅要考虑国际经济格局、技术设备运营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因地区气候环境、地缘政治的变化所引发的国际关系变化等等因素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和潜在风险。受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穆恩、鲁格曼和沃伯克提出的“双钻石模型”的启发,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了协同发展农业产业的结论。
本文从农业发展的技术、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战略结构竞争、政治环境、机会这七个维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首先,技术层面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对资源保护、实用生产技术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轻简型农机制造等技术的迫切需求,而很多国家的技术需求同落后的科技现状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水利、灌溉、现代生物技术等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技术,尚未在沿线的国家间得到全面普及,物流等农业辅助设施和技术的推广仍有待完善。此外,技术的背后需要知识作支撑,而当下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仍不足。
第二,生产要素维度上:广阔的地域,多样的气候与区位条件,加上“一带一路”沿线总体农业实力较弱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的限制,都无疑加剧了国际农业格局的不平衡。此外,虽然各国在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条件上的差异理应成为合作的一大方面,但剩余产能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分配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三,从农业产业合作的需求方面分析:近年来,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增加值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印度约18%、越南约17%、哈萨克斯坦近9%,但各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度还不够,各国自身的纵向比对值大多呈现下滑的态势。类似于中柬“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大型农业合作项目的数量也较少,大型国际农业合作园区的建设更是缺乏经验。
第四,农业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配合也有待加强:农业大型公司虽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扩张需求,但却未形成规模。国内在农业项目上的投资也大多集中于第一产业,对比之下第二三产业明显不足,而且合作积极性,涉农产业的创新性、配合性以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性,也都在无形间限制了农业产业合作的深入。其次,现有的农业协会纷繁复杂,侧重点也不同,如中国农业发展协会等大型协会,其职能多样但侧重点分散;小型协会又受资金、资源等因素的制约,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再者,在金融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地位愈发明显的情况下,金融领域对农业合作的贡献还只是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
第五,在战略、组织与结构层:农业产业合作的战略、结构和管理水平也有待完善。虽然目前中国已经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但还是只实现了国家间政策的基本对接。“光明之路”、“中间走廊”、“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等多国提出的合作发展战略间的协调,成为“一带一路”下农业产业合作的一大挑战。此外,农业管理的合作暂时还仅落足于流程、结构、制度等内容,还应探索和研究如何实现更好的融合。
第六,从政府层面上看: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虽已形成,但尚未成为国际性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對于各国具体的参与方式、合作细则和大框架下的鞭策机制等多个方面,尚未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规范。制度性成本、交易成本仍相对较高。如何基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设计出规范的合作体制,对接好各国在农业发展上的战略耦合点,建立更多的农业合作园区,扩大民众的情感共通,并防范好相关合作风险的滋生都是下一阶段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七,机会维度:“一带一路”构想为农业产业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庞大而活跃的亚洲经济圈与先进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通过“一带一路”构想更加紧密地联合到一起。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接轨,必然形成更多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困惑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新潮流下不忘初心,如何守住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是该维度下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二、深化“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合作的对策
(一)支持农业人才与技术交流是农业合作的保障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可为农业合作提供持久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政府层面的把控可以提升国际对接的精准度。例如,中国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为我国首批援建非洲的14个示范中心之一,不仅对当地棉花品种的改良、审定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苏丹农技农业培训的深入开展做出积极贡献。在该项目上中国表现出的实力和作出的贡献并非偶然,在“一带一路”农业重点合作领域里,国内都对应有优势学科作支撑,如作物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均为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占前10%的学科。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也(简称ESI)显示,农林高校中有9个学科在ESI中的排名达到前1%。利用国内外资源,政府应做好国际关系对接,农林高校和各研究院也应摆脱过去的单打独斗,转而打造一个强调技术信息合作、优势互补的农林研究联盟,为农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设备保障。
(二) 完善各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并创造更多的需求
这是升级农业产业合作的基础。增强对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项目上的人力和财力支援有助于硬化合作順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例如,利用丝路基金向沿线有需要的国家释放开放性红利,在政府的领导下更有效地匹配农业合作项目,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再融资上的不足。创建更多的国际性农业合作园区,发展农业品牌,通过品牌产品与服务理念,具体形象地宣传普及“共商共建共享”以及“共同体”概念,实现沿线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强化涉农企业、农业协会、金融、水利等相关产业间的配合
这将助力农业产业合作深入。放宽涉农企业的上市条件扩大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其规模;通过国有资本注资帮扶农业企业提高其综合实力,帮助其经营范围的扩大。强化农业协会在管理部门上的建设,通过协会间资源的共享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协会,从而使其具有更核心的优势和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其他行业与农业的跨领域协作也不容忽视,金融业作为重要的辅助性产业,应鼓励大型银行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增大对国际农业的投资资本,提高对解决农业问题的关注度。降低农业合作中的资金成本和信贷风险也是为农业合作打好坚实基础的一大举措。水利、港航、交通、电力等辅助性行业的合作进程也应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等国家层面合理安排农业合作结构以更好地把握深入合作的机遇
这是把握国际机遇,推动农业合作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国政府代表着国家态度,虽不直接参与市场,但其职能部门是助推农业合作的主要决策方,也为合作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安全保障。在《对外投资政策文件》等已有文件基础上,政府应深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与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监管,降低农业合作资金成本。也应积极引导从国家层面给予更多的农业政策支持,促进双向投资;加强对农业合作园区的后续跟踪、规范农业示范区的相关管理;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合作;促进农业加工服务领域等第二三产业的合作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关税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增加盈利的机会。
三、结语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覆盖三十多亿的人口,深化农业产业合作辐射效应的存在也将造福沿线65个国家,未来其在国际舞台上将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农业产业合作通过七个维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多平台的优势互补,助力区域内整体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家亦可在此过程中借鉴和学习优势国家的经验,完善自身体制机制,推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合作的深入是中国与其他各国厚植友谊的体现,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续写农业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一步。在国际和国内的市场与资源得到统筹利用后,沿线各国的互通共荣将更高效地实现,而区域内温饱与贫困的问题将得到妥善的缓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迎来更好的前景。(作者单位为河海大学商学院 )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财经发展专项课题项目:《依靠社会组织促进金融服务江苏“一带一路”企业的策略研究》(序号29);2017年河海大学商学院“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序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