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018-05-14包蓓蓓

今日财富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理论政策

新社会运动的崛起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的重要现象,它在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组织形态等方面都与传统的社会运动不同,更具有时代性特征。新社会运动除了是社会运动实践的一类代表,同时也发展出了“新社会运动理论”,并在实践不断更新,经历了多次范式转变。在新社会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公共政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议题的类型、社会运动组织、公共舆论和政治联盟四个方面,其产生影响的层次主要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和政策价值四个层面。新社会运动通过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从而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之一。

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与传统工人运动不同的新型社会运动,这些新型运动反映了社会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例如新女权运动、种族民权运动、生态运动等。随着新社会运动的逐渐发展它成为西方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新社会运动理论。新社会运动作为西方公民社会的组成之一,它从兴起以来就对当代西方政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本文即以此为分析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究新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会对公共政策过程和政策价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以此为我国的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一、新社会运动的理论范式

不管是单纯地理解新社会运动本身还是理解新社会运动对西方政策的影响,我们都不能局限于只关注冲突事件本身和其对应的运动实践,随着运动实践的不断演进,对新社会运动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范式转换,形成了若干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本文主要罗列以下三种:集体行为论、政治过程论以及社会变迁与文化价值冲突论。

(一)集体行为论

集体行为论是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它兴起于美国的早期社会。莫里斯和郝宁从集体行为理论的研究取向和内在逻辑出发把集体行为理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符号互动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这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以及特纳和克里安的突生规范理论,这种理论的研究核心在于社会互动过程,即认为一个个体的心理冲突会通过社会互动的过程进而对其他社会个体产生影响,并使个体的心理演变为社会的心理最终在实践层面的体现为社会集体行为。

2.结构功能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更注重从社会结构层面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心理的源头,这类理论认为社会集体行为是受一定社会结构影响的产物,这与符号互动取向理论是不同的,后者更聚焦于从单纯个体到社会集体的心理的演变过程,而结构功能取向则并不关注这一点。这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和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3.相对剥夺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相对剥夺感是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某人将自己的处境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产生的被剥夺的感觉。相对剥夺取向的集体行为论与前两种集体行为理论一样都关心微观层面的集体行为的产生机制,但与前两者的关注点还是不同的,它把社会心理更为聚焦化,只强调相对剥夺感对集体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这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戴维斯的 J 曲线理论以及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

(二)政治过程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治过程理论逐渐成为主要研究范式,政治过程是由政治行为者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构成的。麦克亚当是首次提出“政治过程模型”的学者,这也标志着政治过程理论的正式诞生。政治过程一方面强调社会运动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怨愤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它认为偶然的零星事件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政治过程理论认为社会运动产生的根源在于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为维权而发起的政治斗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社会运动应该聚焦于政治机会, 在政治环境视野下来分析社会运动与政治机会的关系。

(三)社会变迁与文化价值冲突理论

前面两种理论范式都是在微观层面上关注社会运动兴衰的具体机制, 而社会变迁与文化价值冲突理论则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价值冲突对社会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未来产生的影响。社会变迁与文化价值冲突理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随着西方国家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 以阶级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形式的传统社会运动逐渐走向低潮, 而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新社会运动的发展逐渐呈上升趋势并成为西方社会运动的主流,传统社会运动逐渐被新社会运动所代替。但西方社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社会变迁与文化价值冲突理论的不同学者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新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新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十分复杂,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有些运动会成功地改变或促生公共政策而有些则不能,所以这里将分析一下新社会运动中那些能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政策议题的类型

首先,就国内政策和国外政策而言,国内政策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国外政策涉及到对外事务,政治主体在制定或改变政策时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所以新社会运动对其产生影响越困难;其次,新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影响力的多少也取决于该运动目标的可行性情况。如生态运动会比和平运动更容易,因为生态运动只需要解决“价值共识”这个问题就行,而和平运动除了对内,还可能对外,除了“价值共识”还可能涉及到实践事实,因此难度更大。

(二)社会运动组织

一个社会运动的组织的机能如何直接决定了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程度:组织机能越优化,其动员能力以及获取资源的能力也越强,从而运动更容易成功。以生态运动与反核运动这两种运动为例作比较,生态运动的组织机能相对来说更优一点,与生态运动相比,反核运动的正式性和制度化程度较低,因此,生态运动更容易获得成功。一般来说,成员、资金和组织能力是一个组织机能如何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但我们也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对组织机能的作用,如成员专业化程度、成员团结程度和价值共识程度等。

(三)公共舆论

伯斯坦 强调社会运动通过三种间接的方式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1)通过改变公众的偏好,即吸引公众舆论对其所从事事业的关注;

(2)通过增加公众对其所希望解决问题的关注;

(3)通过改变立法者对公众偏好或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

伯斯坦的观点表明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公众舆论来达到的,社会组织通过各种社会运动把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传达给公众,再由公众造势形成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主体施加压力,产生影响。

(四)政治联盟

在政治联盟中的社会组织相当于一个暂时的利益集团,它们与政治精英或精英团体合作从而实现双赢。而且一般情况下,处于同一体制内的行动者之间建立政治联盟,他们所发起的社会运动才更有可能影响公共决策过程。比如当一个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联盟者都在政府内的话,那么其实现目标、获得收益的希望高于其它运动。因为这些政治参与者更有可能出于选举或机会主义会暂时成为运动的联盟,从而更易获得社会运动所需的各种政治资源进而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三、新社会运动对公共政策过程产生的影响分析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其带来的上述四大因素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下面将主要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以及政策价值四个方面探讨新社会运动会对公共政策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新社会运动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府在20世纪后半期急剧膨胀,新社会运动不断将新的社会现实问题和价值观传达到政府。这些被动员起来的社会团体,如环境保护主义者、民权运动者、妇女、人权活动分子等都成功地取得了政府的注意并使其也参与到该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行动当中。

政府活动和新议案常常是新社会运动和议程设置过程的产物,新社会运动针对某个社会现象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通过各种运动形式促成或阻碍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一个新议案建立时,政府还可以将这个议案发展成为政府中长期计划,该计划具备一定数量的支持者,而且还会对相应领域的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例如反核运动,反核运动者认为核武器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本身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世界各地的反核运动此起彼伏,这才促使了很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阻止了核武器的滥用。

(二)新社会运动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新社会运动在政策制定中产生的影响会更大,而在政策执行中则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运动不可能达到如行动者所期望的影响公共政策的那种程度。

当一项政策已经制定并开始执行,这时候新社会运动者们要求政治当局按其所倡导的要求重新制定公共政策是过于理想化的。而且事实上,政治领导人作出让步并对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因通常是出于维稳目的,是为了最小程度地减少抗议的危害性。我们可以把这种政策过程的改变归因于是政府对运动压力的妥协。虽然如此,当政府人员知道运动组织的要求与其政策要求不一致时,政府仍然会将这些要求纳入政策过程,这是因为政府认为其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一方面可以规避后果未知的政策带来的责任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其更易被公众所接受。

(三)新社会运动在公共政策监督中的影响

虽然公共政策已经制定实施,新社会运动通过运动实践已经无力再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层面施加影响,但是仍可以在政策监督层面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对于政治当局来说,把政策监督的重任交给社会运动组织或者参与的利益团体会比交给相关政治主体更有效,这是付出最小努力来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最大荣誉的最好办法。

在西方国家,有些政府会设定“火警”监督机制,即“议会在街角安装火警警报器,建设防火房屋,根据警报派遣自己的钩梯车救火,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整天怀疑哪里发生了火灾。”对于立法部门来说,相对于直接对官僚机构进行监督来说,政府机构授权给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决策来对政府行政过程进行监督和对不适当决策进行质疑的方式更有效。立法机关为了激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对行政活动发挥火警警报器的作用,所有行政过程必须对运动组织公开以便于监察和申诉。由此可见,虽然新社会运动组织倾向于将其目标定位于改变政策,但实际上当他们将其重点集中于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等政策过程时,反而可以获得更大的且长期的政策影响。

(四)新社会运动在公共政策价值中的影响

公共政策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对价值多权威性的分配,政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分配社会价值,则是由政策的价值取向来决定的。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价值构成体系是多元化的,一项政策所体现的政策价值不仅具有多元和层次性,而且还会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虽然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一个涵盖效率、公平、民主、秩序、自由、公正等的多元价值体系,但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公共之善”,“公共善”是公共政策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虽然改变公共政策是新社会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但这并不是唯一目标。活动者的目标还包括使社会公众了解并促使其接受他们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他们的某种价值观。例如通过生态运动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随着新社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它已經体现出无国别化、无种族化的一种全球化趋势。体现出这些特点的新社会运动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关于全球公共利益问题的讨论,促使各个国家的政府都能对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新社会运动关心的是生态、人权、种族、环境的整体性和和平发展等问题,这些经常在国家间协商谈判中被忽视的问题通过新社会运动重新受到了重视。有关全球公共利益的具有开创性和建设性意义的行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关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新理论和新经验往往能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呼应从而形成全球共识和行动。新社会运动所带来的这些新的价值观也将在政治当局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中有所体现。

四、结语

新社会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草根运动”,它是处于国家政治框架和制度体系之外的,因此其社会作用是有限的。但是新社会运动借助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号召公众开展社会运动,为个体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和广泛性,对公共政策的改进和创新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不过目前大多新社会运动主要在地方或国家层面展开,尚未在涉及全球公共利益的问题方面突破民族和国家的地域界限,因此一个全球性的集体行动机制当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包蓓蓓(1994—),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学历: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理论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