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在中职自然科学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18-05-14汪长江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爱国主义德育

汪长江

[摘 要] 德育的对象是人的品德,结合当前中职教育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自然科学课程常规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自然科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159-01

德育的本质就是育德,结合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情绪特点等,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利用教学主渠道,进行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实践等,提高在校生思想品德。作为中职教育基础文化课之一的自然科学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然而当前部分相关任课教师对该课程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学科教学与德育相割裂,甚至个别教师对此有所排斥,片面认为思想品德教育隶属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与侧重逻辑思维、数理推演、实验验证的自然科学教学相去较远,从而失去了作为学校全方位德育育人的一块教育阵地,据本人了解,此类在自然科学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实践亟待拓展、创新和实施,本文就如何在该课程的常规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学主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展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每节课四十分钟,结合课程中的知识点,穿插德育案例,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通过经常性的熏陶、喻示、诱发,使学生经过不断的積累沉淀,在思想上不断迸发出爱国主义的火花。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任课教师应当主动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广泛阅读各类有关中国科学史的书籍,积累学科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各民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的传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避雷针、地震仪等最早出现在中国,公元1400年以前,我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等。这些都是宣扬中华悠久历史,体现民族才智,增强学生祖国认同感、民族自信心的绝佳教学案例。近代涌现出钱三强、彭恒武、周光召、邓稼先等一批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毕生的人物,众多先驱无私奉献、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教学中穿插讲授这些案例能够让学生领略科学家们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自然科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科学文化与成就,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为祖国强盛而学习的信念。

二、结合养成教育,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再塑和培养

目前入校就读中专的学生年龄多在14~16岁之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基础文化课程之一的自然科学,可以通过该课程的常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进而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主流价值取向的树立。让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谨严肃、认真负责的性格品质。通过练习、作业的完成和集体纠错,提高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用理性求实的方式和态度去对待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减少主观臆断,克服情绪障碍,摒弃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人生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理性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探索进取的精神。

三、融入审美教育,扩展自然科学课程的授课内涵

艺术与科学被称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人们认识自然、反映自然的两个不同的途径,是体现自然之美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艺术偏向于感性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多体现在感知的“灵感”“顿悟”上,自然科学侧重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实验验证,以严谨的数理推理求证为显著特点。自然科学课程的内容以自然规律上升为数理公式的定理较多,其中不乏普适性、对称性、守恒性等科学图景和美学内涵,加之经典物理中的决定论、可知论、严格的因果论,这些美学特质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价值取向、是非真假的德育案例。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严谨、系统的科学理论,领略现代科技的奥妙与神奇所在,建立对科技的正确认识,自觉地拒绝和反对宗教、迷信、伪科学,提升自身鉴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社会生存、生活的本领。任课教师可以尝试将审美教育融入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和改进当前自然科学的授课方式和途径。

四、结合各类校内校外教育活动,将科学教育与德育联系起来

众多校内校外教育活动,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大舞台。任课教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科技讲座、科技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他们为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奉献社会、贡献祖国的远大理想。开展阅读一批与科技相关的好书、好文章活动,定期观看科技教育片,让学生在阅读和观赏中感受科技的强大力量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建立校园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应用学科知识开展科学实践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爱国主义德育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