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①

2018-05-14李智海,鲁大康,张志明,李锐群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全州课程体系目标

李智海,鲁大康,张志明,李锐群

[摘 要] 随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供给侧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云南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中高职教育衔接仍然存在不足。对此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育衔接;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08-02

西双版纳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最南端,位于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总面积19124.67平方公里。全州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北与普洱市为邻;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总长112.391公里。西双版纳州和景洪市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窗口和最便捷的水、陆、空联系枢纽,是我国、我省到东南亚、南亚旅游和货运的集散地,并有发展为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光明前景。全州常住人口106万,除汉族外有世居少数民族12个。

職业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阵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并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西双版纳州教育,特别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西双版纳地处边疆,民族种类多,居住人口又较少,就读职业教育的更少,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实践过程中问题颇多,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想状况相去甚远。随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也对西双版纳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取得更好的成效,建立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西双版纳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辖两县一市,目前全州常住人口约106万,有公立职业教育机构4所(3所职业高中和1所高职院校),民办中职1所。全州共有中职专业21个,在校生8000多人,高职专业28个,在校日制生3874人。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州办学机构基本健全,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师资结构渐趋合理,实训条件逐渐改善。

(一)办学机构基本健全

至2010年,社会力量举办的西双版纳经济管理学校正式组建。至此,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合办)和3所县市职业高级中学为骨干的中高职教育网络覆盖全州,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覆盖范围较为广泛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至2017年全州各中职教育专业达21个,在校生8000多人,高职专业28个,在校生近4000人。各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0%以上,逐步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发展势头。

(三)师资结构渐趋合理,实训条件逐渐改善

近年来,州内各职业学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州职业教育“双师”结构,专兼结构渐趋合理。近年来,中央和省专项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实训条件逐渐改善。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及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处边疆,州小人少,加上民族种类多,受地源区位优势等影响,“读书无用论”思想普遍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大中专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边远乡村九年义务及就读中职后的学生辍学率有所升高;另一方面,由于州情所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专业多,而理工类,特别是电子电工类和机械类、建筑类专业少,难以满足就读学生的升学需求。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学校教育质量等问题,对社会及家长影响力不够

多年来,州财政确保教师工资的发放,但用于基础设施等资金的专项投入很少,建设资金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资金,很多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很难到位,造成职业学校校舍陈旧,设施不全,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导致社会影响力下降。社会,特别是城镇居民子女不愿就读职业学校。

(三)教育机制失衡

中高职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提升人才能力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式,但由于教育机制失衡,居民对职业教育认识等问题,导致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薄弱环节。根据西双版纳州产业结构和义务教育提供的生源情况,全州高中阶段发展的重点应是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经费投入和职业教育自身质量的影响,西双版纳州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按属地生源测算,普职比仅1∶0.68,在边疆10个州市中处于末尾。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目标不明确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西双版纳州党委、政府和地区职业院校都高度重视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高职教育衔接缺乏科学目标,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现行的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只关注与企业方面的对接,更加重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来说,还没有制定比较完善的、能够有效与中职教育对接的教育目标,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不够到位,甚至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另一方面,中高职教育衔接缺乏课程体系,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由于其目标基本相同,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中职升入高职学生的需要,课程体系缺乏更高层次。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改进措施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专业化人才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从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效能。

(一)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对职业教育来说,教育目标十分重要。针对西双版纳中职教育目标与高职教育目标比较相似的问题,应在改进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方面下工夫。对中职教育来说,应当更加重视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对高职教育来说,应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更有层次性,进而为中高职教育衔接创造有利条件。这就需要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特别是对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来说,应当明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促进中高职衔接创造条件,这一点应当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推动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方面,只有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科学、全面、系统的衔接,才能使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得到提升、得到培养、得到发展。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基础课程方面,应当以“知识补充”为主;在专业课程方面,应当以“能力增长”为主;在实践课堂方面,应当以“现代学徒制”为主,并且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为了能够使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有效地衔接,在课程设置方面,中职院校应当偏向于基础性、操作性、技能性课程;而高职院校应当偏向于提升性、技术性、層次性课程,但所有的课程都应当做到有效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培养。

(三)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对中高职教育衔接来说,也不能只是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衔接,还需要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由于中高职教育都以就业为导向,但教育目标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应当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一定要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衔接。在中职教育当中应当更多地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高职教育来说,除了要继续采取这种教育模式来说,应当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任务驱动型、项目导向型等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应用,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管理、自主学习等诸多方面狠下工夫。

综上所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来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使中高职教育衔接取得更好成效,特别是要在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推动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衔接、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三个有效衔接”方面下工夫,努力使中高职教育衔接步入更加科学化、持续化、效能化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玲玲.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时代教育,2017(9):276-277.

[2]谢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8):169,171.

猜你喜欢

全州课程体系目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