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理念现代转型管窥
2018-05-14孔令
孔令
[摘 要] 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向导,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中职德育工作中,德育理念面临着现代转型:由等级转向平等的理念、由单边向双边的转化、由人治转向人治与制度的并举。
[关 键 词] 德育理念;平等;双边;人治和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197-01
德育理念是人们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看法、思想,是德育工作的向导。在传统的德育理念中,精华和糟粕并存。人们必须对之审慎甄别,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现代转型。在中职德育工作中,德育理念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本文仅从三个角度对中职校德育理念的现代转型进行分析。
一、由等级到平等的理念
在传统社会中,德育带有等级色彩。时代走到今天,德育的等级特征以改头换面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有些中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他们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中职学生各方面都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这其中就包括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些教师惯于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他们认为中职学生不如普通高中学生的情操高尚,打击了中職学生完善道德的积极性。当然,由于自我心理暗示,这些教师总觉得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德行上不尽如人意,也就难以获得德育工作的成就感,这很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传统德育观的等级化色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遗患颇多的。
对此,在德育活动中,中职教师必须破除等级化的陈腐理念,应该树立德育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他们付出耐心和爱心。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对这类教育对象,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中职学生的年龄段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予以关注,进行指导,为时未晚。无数中职学生经过教育已经健康成长,成为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
二、由单边向双边的转化
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中职校教师和家长的心中还存在着传统的单边不平等因素。单边不平等是指教师和家长仅要求教育对象养成优良的品格,自身在教育活动中却不一定遵照执行。这些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许多时候,孩子不会当面指出教师和家长的虚假言行,但他们的道德观会产生混乱,甚至会模仿师长的不当言行。这种单边不平等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无效的教育,它时时刻刻都在解构着教师和家长灌输的道德要求,这种偏差危害尤烈。
教师和家长要转化单边不平等的德育理念,在要求教育对象时,也要反观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努力养成双向互动的德育理念。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数人都会直接进入职场,职业道德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显得比较急迫。倘若教师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保持爱岗敬业等优良的职业道德,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就能找到了职业榜样,让这样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
育,其说服力无疑会增大很多。作为家长,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在道德品行上和孩子一起进步,而不应该以家长权威在道德上
居高临下地要求孩子。所以说,在双边平等的德育理念引领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这样才能给教育
对象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三、人治与制度的并举
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许多中职教师比较重视感性人治
的方式,理性制度建构不足。德育工作中,虽然有些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对经验缺少总结和提炼,未能将之制度化,未能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奖惩分明。这一状况与中国的德治传统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中职教师也没能摆脱这一传统德育理念的束缚。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也很有挫败感。究其原因,就是教师重视了德育的人治化,而忽视了德育的制度化。这一偏差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利的。因此,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中职的道德教育工作应该由感性人治的单向度转向感性人治和理性制度双向度,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可以从主题班会、校园环境、课程教学、奖惩机制、竞赛、家庭社会参与等方面入手,进行理性分析,制定有关德育规章制度,推动中职德育工作。譬如,制度规定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德育教育。要营造德育氛围,利用校内宣传媒介推广德育内容,在专业课、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品德教育。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做到奖惩分明。要定期举行知识竞赛,以竞赛带动德育教育。要发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参与德育工作。通过努力,将理性制度和感性人治相结合,这样中职校的德育工作可得到一定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创新与范式变革[J].职教论坛,2011(10).
[2]刘石英.论新时期职校教师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5(2).
[3]孙长峰.中职校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