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机制的思考
2018-05-14顾丹
顾丹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机制正面临着不断创新的新要求。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现状,着重研究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210-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发挥学校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已经势在必行,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发展现状分析
(一)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发展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各职业院校还积极探索职教发展和企业经营携手共赢的新模式,通过开设企业订单班、冠名班和打造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但对于如何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育人的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职业院校还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充分实践;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园文化建设滞后,文化氛围不浓厚。而如何使学生积累专业必备的非智力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如何协调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及特点分析
在与职业院校學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这部分学生与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学生相比,在自信心、自我规划性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其实并不难得出,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成绩不理想、再加上性格或家庭等不同层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缺少应有的关注,使其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自卑、不在乎、破罐破摔等消极心理因素。职校学生素质水平整体偏低,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养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习惯、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复杂的网络环境。因此要因材施教,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满足于培养学习型人才,更应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
(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影响因素
1.学校缺乏协同创新的育人理念
首先,职业院校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文化育人,且育人理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同育人的参与度不够。协同创新的育人理念被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和德育课教师的事情,学生管理部门虽然也参与其中,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其他行政服务部门将育人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分离,全校协同育人一盘棋的观念没有形成;二是贯穿全年的系统性文化育人工作缺乏统筹和规划。对于学校的宣传部门来说,虽然不乏各种主题活动,但系统育人方面的活动较少,学生的参与率也不高,工作重点以宣传性为主,缺乏对学生自身思想教育的重视;三是全方位文化育人深度不够。全校全面育人的思想框架搭建不牢,思想政治教育尚未站在全局的高度,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格局,协同创新进行文化育人的局面尚未展开。
2.管理机构缺乏协同创新的育人平台
以德育课程为例,包括心理健康指导、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平台尚未建立,课程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另外,由于技术和设备缺乏,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教学信息化手段使用不足,协同创新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与时俱进。德育教育的网络阵地未能有效占领,舆情监控能力和网络言行规范能力严重不足。而育人平台方面,师徒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则是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方面仅仅限于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硬件资源共享,而对于如何搭建文化融合的平台和桥梁,提高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等软实力方面经常被忽略,成为校企合作的一大难点。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文化育人的环节中,往往通过某一活动或采用岗前培训的方式进行,使文化建设浅层化和形式化,不注意内在精神文化的创建。因此,以搭建理念型、环境型、教学型、服务型、活动型育人平台和建设保障机制为重点,推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研究
(一)发扬传统文化,凝练核心价值,提升品牌示范功能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设育人情境,提升育人活动,发挥情感激励功能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所谓育人环境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环境形态,包括校园主体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校训、校旗、校徽、校歌等;另一类是现代的媒介形态,除了以传统媒体为渠道与公众进行沟通外,逐步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相关理念展示,包括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渠道,构建职业院校多元宣传格局。利用各个媒体平台向不同受众群体开展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从多角度展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全新面貌,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魅力,通过文化渗透塑造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育人情境的创设与发展,需要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对“软实力”而言,主要包括凝聚力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学校教师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学生做到刻苦学习,职业院校的和谐才有希望。
(三)创建宣传格局,建立有效机制,深化教育认知功能
通过制订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师生的活动有基本的制度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通过教育管理活动,形成全员育人模式。
(四)加强实践创新,培养工匠精神,实现素养提升功能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需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正是打造新时期劳模和工匠的摇篮,然而,当下一些职业院校过于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职业基本素養的培育,这势必会使职业院校毕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出现“短板”,所以应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对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从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这样宝贵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就需要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涵盖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引导,并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强化训练。因此在职业院校中,从以下几点加强实践创新,提升素养能力,做到知行合一:(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珍爱生命、远离社会丑恶现象的教育;形势和时事政策、关心教育。(2)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网络道德及在网络环境下防范伤害、自我保护的教育。(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审美教育,学生风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做现代文明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青春期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5)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专业培养为核心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训练。(6)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开展创业实践。(7)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水平。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拓展企业订单班、冠名班,开展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引入企业文化对接专业教学,实现教师师傅与学生学徒二元身份的对接,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教学与企业实践教育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企业精神是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理想境界。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企业个性鲜明、思想独特的企业信念和追求。校企合作应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应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既依托学校,也离不开企业。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的作用[1]。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被排在第一位。所谓“教”的本质就是“道”,传道,就是传播真理,育人心性。“文化育人”就是育人心性和传播真理的教育。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涵养学生的道德品德、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作为职业院校要更加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文化要在行业性、职业性上下工夫,才有可能更好地彰显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强化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创新文化育人理念、构建文化育人载体、弘扬职业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基本构建路径。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只有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协同育人理念,才能实现文化对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持久驱动[2]。
参考文献:
[1]董同彬.高职文化德育的困境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4).
[2]李河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N].人民日报,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