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四有一驻”众创空间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①

2018-05-14周成芬,彭海深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2期
关键词:众创创客师生

周成芬,彭海深

[摘 要] 根据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对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是目前困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突出且普遍的问题。“四有一驻”众创空间建设模式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特点、建设的标准、运营管理模式及探索实践效果等方面介绍了我校成功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成功孵化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强”年度人物的经验与做法,可为相关高校建设管理运营众创空间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四有一驻”;众创空间;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07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校园众创空间,全面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我校于2015年11月在原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建设“重电众创e家”校园众创空间。按照“四有一驻”标准建设、引进创投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结合学校电子信息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016年成功孵化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强”年度人物,“重电众创e家”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依托学校众创空间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重庆市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选为“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一、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特点

众创空间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创新创业资源,组织相关的活动和工作坊,以此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及创意实现。

(一)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众创空间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师生创新创业的需求,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1]。建设众创空间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师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具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提高师生创业成功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的先天优势和后天不足,与社会机构建设众创空间相比,高校在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在市场运作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又有后天的不足。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高校聚集的大批师生创客人才;(2)高校拥有的可转移转化的技术(专利);(3)高校具有的集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4)高校现有可共享的水电气/网络及房屋资源;(5)高校享有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环境。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不利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高校(公办)自身不具备创新创业孵化的风险投资基金;(2)多数高校缺乏众创空间需要的市场运作的管理人才。高校在建设众创空间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条件,引进整合社会优质资源,运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如何发挥优势又补齐短板是高校建设众创空间成败的关键。

二、“四有一驻”众创空间建设标准

高校众创空间要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平台应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四有一驻”建设标准:(1)有一定容量的线上网络平台;(2)有一定规模的线下服务载体;(3)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4)有一套成熟的投融资服务机制;(5)入驻科技型创客团队。

(一)有线上网络平台

高校众创空间开发线上网络服务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应根据众创空间目标定位和孵化模式需要,提供行业动态、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与分析、创新产品展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撮合、知识产权服务、人员招聘、入驻企业和创客动态监测等创新创业服务。[2]我校众创空间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电子信息办学特色,空间线上网络服务平台由入驻创客团队自主开发,集成“重电众创e家”创客虚拟社区、“e元素”星空图、微信公众号、在线互动服务等功能,创客、导师、投资人、合伙人可以方便地进行在线对接。

(二)有线下服务载体

高校众创空间线下服务载体为创客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物理空间,包括开放共享式办公场地、流动工位、宽带网络、公共软件、图情资源、科研仪器等设备设施。我校众创空间是在原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按照空间功能分区改建而成,空间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分为一楼公共服务区和二楼独立办公区两个功能区间。一楼公共服务区建有一站式服务平台、普创咖啡吧、项目路演大厅、创客加油站(导师工作室)、初创工作室、双创书吧、创意成果展台;二楼建有42间独立办公室及1个公共会议室,全部配备办公电脑、办公桌椅、网络宽带及空调等完善的办公设施设备,完全免费向师生创客开放。

(三)有双创导师队伍

高校众创空间要有一支以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科技特派员和专业人士等为主的专(兼)职双创导师队伍,结合双创项目,开展项目路演、举办创新创业沙龙、组织创新创业大讲堂及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师生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培训与指导服务。依托学校众创空间,我校于2016年组建了创新创业教研室(目前正筹建创新创业学院),选任校内有创新创业经历教师接受双创导师培训认证,同时聘请杰出校友及合作企业高管共10人作为兼职导师,至今开展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16场,参与活动师生创客1227人次;聘请创业培训金牌讲师、天使投资人、杰出校友等开展包括SYB/GYB雙创培训12场,培训师生创客1891人次。导师团队中1人被遴选为重庆市级创新创业导师,另外刘涛导师指导的项目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被评为优秀导师。

(四)有投融资基金

高校众创空间要有稳定的创新创业孵化的投融资基金,通过引进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组建创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为师生创客提供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各类融资服务。我校众创空间依托校友会建立师生创投基金,与深圳普乐创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有500万元创投基金,公司目前已在众创空间项目投资200余万元。另外学校还与重庆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公司授信空间单个项目融资额度50万元。入驻“重电众创e家”的双创企业有稳定的投融资渠道和经费支持。

(五)入驻科技型创客团队

高校众创空间要以专业化服务与社交化机制吸引和集聚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创业项目(区别于一般的生存型创业),充分激发师生创客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发现和培育优秀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针对不同类型创业人群特点,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提升创业者能力。我校 “重电众创e家”众创空间常年入驻科技型创客企业41家(滚动孵化),并且所有入驻企业都是与学校电子信息办学特色密切相关的科技型企业,所有项目、产品都与“电”相关,所以学校众创空间取名“重电众创e家”,“e元素”也凸显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办学特色。

三、“四有一驻”众创空间运营模式

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要坚持公益性、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入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或专业团队等社会力量管理运营众创空间,探索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管理运营模式。我校众创空间采用“学校管理、企业经营”的运营模式,学校通过购买企业专业化服务来经营管理众创空间。

(一)学校体系化管理

高校众创空间管理要结合校情,合理部署安排、有效调配资源、规范稳定运行,切实履行众创空间管理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适应本校特点的管理模式。我校将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学校体系化管理,以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引领众创空间建设管理。学校设有众创空间专职管理岗位,由科研处统筹众创空间全面工作,成立了众创空间管理办公室,下设指导工作组、管理工作组和运营工作组,通过《众创空间管理办法》等5份文件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服务流程。我校始终坚持学校主导众创空间建设管理,众创空间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二)企业专业化运营

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者应具备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化服务能力,运营团队和主要负责人要有一定行业背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历和相关行业资源,积极利用“眾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手段,强化众创空间的服务功能,通过专业化服务、市场化机制、资本化运作,不断提高运营服务质量和水平。我校引进校友企业深圳普乐创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重电众创e家”进行专业化运营,运营管理团队7名专职人员全部来自普创公司,经营普创咖啡以专业化服务与社交化环境吸引和集聚师生创客,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师生创客提供工商代理等公共服务,设立创投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与创业企业的共同成长,开展项目路演、创业培训、双创大赛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四、“四有一驻”众创空间运行效果

按照“四有一驻”标准建设的“重电众创e家”众创空间在政府指导、学校建设、企业运营、师生参与下,围绕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探索与实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一)成功孵化师生创客企业

“重电众创e家”开业以来,共有128家科技型师生创客企业先后入驻空间进行滚动孵化,带动612名学生就业,2016届毕业生创业率达到3.27%。成功孵化双创企业重庆兴狼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专利20余项,公司年产值450万元,总经理杨成兴被团中央等授予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强年度人物”称号,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二)成功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

“重电众创e家”先后被重庆市教委认定为“重庆市高校首批众创空间”,被重庆市科委认定为“重庆市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三)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依托众创空间,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累计培养1.8万余名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2项,2017年学校“双课融通、四步为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重庆市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专家组严格评选及现场考察,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总之,高校众创空间在1.0版本时期通过孵化科技型项目实现短期盈利的可能性较小,这就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在坚持高校众创空间公益性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运营企业的服务范围和经营渠道,让师生创客、企业投资人和学校多方共赢,实现空间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创业就业教育,2016(2).

[2]张小川.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实践[J].重庆与世界,2016(18).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师生
兰州出台《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朝阳“五个工程”促进众创空间发展
麻辣师生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
上海“工商众创十一条”出台 给创业降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