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P的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①
2018-05-14彭高宏
[摘 要] 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中学“双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基于CRP的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通过此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改善和优化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并缓解高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5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071-03
一、构建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职业培训,更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通过高职教育,要重塑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及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按照“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解决高职教育“三重三轻”问题的需要
我国高职教育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三改一补”的办法发展而来。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照搬了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盛行,这“三重三轻”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我国高职教育进行了多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但未能彻底驱散“三重三轻”的“阴影”。
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职教育开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理实一体化的思想认识、硬件环境、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不到位,致使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理论教学“碎片”化,实践教学“放羊”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被简单化为实训教学,甚至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等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2011年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后,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自2014年起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由于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行现代学徒制尚处“摸着大石头过河”阶段,受到法律政策、思想认识、社会舆论、设备资金问题的制约,导致我国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多年来,尚未真正运用到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三)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逃学”问题的需要
高职学生“厌学逃学”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在学生中的综合反映。在这些问题中,虽然社会因素是决定性的,但直接引起学生厌学的主导因素则是学校教育因素,是一种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中的不良表现。因此,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因素应该是课堂教学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自开办以来,由于受“学科课程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把教学内容仅仅理解为知识点和技能点,而很少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把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个性、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当成了接受既定知识和技能的“容器”。这种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简单的认知目标来维持,就会陷入形式化,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逃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和上课玩手机现象的出现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厌学逃学”。
由于高职教育规模上的迅速发展和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职“三重三轻”问题的解决和高职学生“厌学逃学”现象的缓解。
综上所述,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高职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就高职机电类专业而言,构建和实施基于CRP的“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机电类专业特点的改革路径。
在“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融为一体,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和优秀资源共享,能突破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时空限制,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深度互动,支持跨班、跨校、跨区和跨专业教学,支持分层、积极参与式和个性化教学,支持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支持学习自测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能实施“虚拟实训”“现实实训”“工作过程模拟”等,从而优化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缓解高职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构建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有中小学“双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借鉴
2011年由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承担的“十二五”重点项目“基于网络的双课堂教学应用试点示范课题”,对我国中小学的“双课堂”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明确了“双课堂”的基本含义,即“双课堂”就是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一环境所实施的教学可简称为“双课堂”教学。这一课题研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双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为高职院校推行“双课堂”教学研究明确了方向。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和学主要是以学生在中学学成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在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上与中学物理教和学可以相互借鉴。特别是中学物理“双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为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例如,中学物理实验课的“双课堂”教学,一般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分为虚拟实验、现实实验、实验反思三个教学环节。(1)虚拟实验:在“虚拟课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理论学情、教学资源,设计和发布实验学案、实验视频、实验仿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虚拟实验”,预写实验报告,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教师。(2)现实实验:根据“虚拟实验”情况和实验条件,在“现实课堂”,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小组实验,或学生独立实验的形式完成“现实实验”,突破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完善实验报告。(3)实验反思:在“虚拟课堂”,教师将实验报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师生、生生交流实验心得,并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以期改进实验教和学。
(二)有高职“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都建成和运用了以“校园管理信息系统”(Campus Resource Planning,简称CRP)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CRP主要由教学管理系统(包含教师OA平台)、学生管理系统(包含学生学习平台)、科研管理系统、财务后勤管理系统等几大模块组成。CRP中的“教师OA平台”和“学生学习平台”为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双课堂”教学奠定了网络技术基础。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为我国高职院校构建“双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舆论支持。
(三)有在校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青睐
当今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喜欢“玩网”。根据CNNIC相关数据统计[1],截止到2015年12月,青少年中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到2.87亿,是中国青少年总人口的85.3%。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高,为48.1%.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31.7小时,他们主要是进行信息获取和即时通讯,高达93.1%和98.3%。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和学校互联网的全覆盖,使青年主要采用手机上网,人数达到2.59亿。大学生喜欢用互联网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问题,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这些将为“双课堂”教学较好地解决终端操作和投入的大问题。
三、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下面以我校机电类专业为例,阐释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运行和保障。
(一)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基于CRP的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现实课堂”“虚拟课堂”和教学资源库三大部分组成,由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以期达到有效运行的教学效果。其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虚拟课堂
“虚拟课堂”是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和教育云技术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我校称为“空中课堂”,由學校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教务部门管控,教师和学生以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为终端注册登录使用,进行所开课程的虚拟课堂教学。
2.现实课堂
“现实课堂”是由原来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室改建而成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及“校中厂”。例如,汽车构造与维修、数控编程与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等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及汽车维修车间、数控加工中心、模具制造中心、机器人编程开发中心等“校中厂”。教师和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进度表和课程表进行所开课程的现实教学。
3.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是与“虚拟课堂”教学和“现实课堂”教学相对应配备的,分为虚拟教学资源库和现实教学资源库。前者包括课件、微课、慕课、电子图书馆、原理演示仿真、零部件结构仿真、实训仿真和录像、工作岗位和过程仿真和录像、教材教参网站信息等。后者包括工具量具、元器件、零部件、试验设备、演示设备、台架实训设备、岗位实训设备、工作过程实训岗位等。
(二)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和保障
1.运行环节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相比较,在“双课堂”教学模式运行程序上有着自身的特点。高职机电类专业“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一般包括如下四个基本环节(如图2所示)。
第一环节:自修理论,虚拟实训。在“虚拟课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学生实情、教学资源等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并发布学案或学习指南,上传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对学生学习进行适度的实时监控。与此同时,学生参照学案、利用相关资源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完成“虚拟实训”,预写实训报告(电子版),找到自己学习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
第二环节:讨论问题,拓展知识。在“虚拟课堂”,教师在收集和整理好学生的学习问题后,发布共性的学习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质疑、解惑,适度拓展相关知识,并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点对点的个别辅导。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及时将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第三环节:澄清问题,现实实训。在“现实课堂”,教师一是采取“点拨式讨论”澄清学生在“虚拟课堂”学习中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二是采取“三段指导,六步工作”法[2](即入门、巡回和结束等三段指导,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估等六步工作),指导学生做好“现实实训”。与此同时,学生一是积极参与“点拨式讨论”,对在“虚拟课堂”理论学习中遗留的问题进行补漏、纠错;二是以“虚拟实训”为基础,参与和做好小组“现实实训”,写好实训报告(纸质版)。
第四环节:学习考核,三评展示。在“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测、自评和互评,根据自测成绩和学习实时监察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展示优良成果。与此同时,学生按要求进行自测和自评,参与小组互评,接受教师点评,分享学习成果和改善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师生分别保存本次学习的相关资料,并反思反馈。
2.运行保障
思想观念保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首先必须克服畏难情绪,提高领导、教师、学生对“双课堂”教学的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双课堂”教学观。
课堂建设保障。“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1)需要学校网络中心(我校称信息中心)支持,做好校园网的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工作,确保“虚拟课堂”的正常运行。(2)需要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中厂”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工作,确保“现实课堂”的正常运行。(3)“虚拟课堂”教学还需要强大的信息教学资源作为后盾,为了解决仿真件制作困难的问题,我校特别组建了“计算机仿真工作室”,专门负责仿真软件采购、安装和维护,以及仿真件制作工作。
教学团队保障。教师是“双课堂”教学的直接践行者,“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和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胜任“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能将这两种课堂的教学一体化。此外,还能指导学生进行“双课堂”的自主学习。
制度管理保障。“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教务、信息、仿真、系院等多个部门,涉及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还涉及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这就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对“双课堂”教学进行制度管理,确保“双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例如,“虚拟课堂”注册与使用制度、“双课堂”教学激励促进制度、仿真软件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等。
四、结语
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至今仍是困惑广大高职教师的一个难题。试图以“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既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本文仅从微观(学校)层面对构建和运行高职“双课堂”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必要性、结构框架、运行环节和保障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双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田瑞芳.“互联网+”时代农业院校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7):95-98.
[2]彭高宏.基于CRP的高职“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6):7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