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见领袖”的舆情角色扮演

2018-05-14王梓涵

丝路视野 2018年22期
关键词:意见领袖角色扮演自媒体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自由的崇尚和对平等的追求与强烈,且作为社会中接受新鲜事物最快、接触面最广的一部分群体,其相对独立的社会思考和见解,遇上呼啸而来的自媒体浪潮,进一步催生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产生。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和培育则显得尤为重要且势在必行。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提高其有效性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意见领袖”理论为基点,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及传播的相关效果研究,进而探究“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扮演和提升教育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意见领袖;角色扮演;自媒体

一、“意见领袖”的内涵推演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他认为: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s),即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作为一种传播学有限效果理论的重要观点,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当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大变革是新媒体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海量的信息在带来信息平衡化和视野广阔化的同时,也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息的传播途径不再是“单向化”的通道化传播,而是“互动化”的网状传播,信息的传播类型也不以传者为主导,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使自媒体时代中每个用户都拥有信息发布的权利,而自媒体的每一个用户都已传者和受众的身份同时存在。当受众处于“碎片化”信息的大环境下,其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判别,都由其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观念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决定,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由此,“意见领袖”无论是纵向从对某一领域的剖析,还是横向对某一广度的见闻,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普罗大众给予引导。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1)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有权威;(2)权威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变现出的形式也不相同;(3)权威亦会随生产力提升扩大其影响范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已然融入社会,其关心政商要闻,浏览社会见闻,网络在为其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其更加迅速地融入社会生活。无论是网络生活,还是真实社会,都避免不了“权威”(即意见领袖)的产生。作为大学生本体,其在每个阶段和不同領域都有不同的意见领袖,甚至本身作为某一阶段或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传播学认为信息在传播、流通过程中,并非是由传者到受者的单通道传播,在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如传者个人情感因素、人际关系等中介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其中,在社会交往中享有声誉和话语权的受众,或许不作为信息产生的源头,但其在扮演传者角色的过程中,其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和加入主观因素的信息再述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二级受众的再判断,其影响力甚至比主流媒体的发声效果更为显著。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而在流行的自媒体终端如微博、微信上,一些所谓“大V”和公众号的影响力远超于部分主流媒体。

二、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形成与特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网民群体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44.09%。随着网民比率稳步且大幅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成为所谓的“公民记者”,更有甚者成为舆论大潮中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社会舆论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对事件的敏感程度、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际的掌控能力等多方面作用决定的,而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与其有相似之处。一是具有专业水准的大学生,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异于常人观点,或相较他人更为深刻,在专业及学术的认知程度相较他人更具有说服力,可使他人对其更加信服。二是具有正向激励特质的大学生,从心里发挥机制的角度而言,受众更乐于接收到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同时对于意见影响程度起着积极的效应。三是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异于学术能力及个人魅力,前两点都可以通过自处得以实现,而人际关系能力是前两项能力得以发挥的凭借和平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为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形成打下群众基础,使其学术能力和个人魅力得以更好的发挥和实现,从而全方位的塑造“意见领袖”的形象。与此同时,大学生意见领袖公信力的实现进而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引导的效能发挥。

大学生大多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半成型走向成型的关键时期,对于社会事件拥有相对独立的思考与见解,而恰逢自媒体浪潮的出现恰好为大学生提供情绪和意见终端出口,大学生“意见领袖”由此应运而生。很多大学生意见领袖发声的初衷并非使刻意的成为“意见领袖”,其最初目的是为寻求网络社群中的感受共通感或单纯寻求标新立异的感受。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意见领袖便是以自媒体平台为载体,以相似性需求和共通性兴趣为基点,以通过聊天、发帖、评论、转载等为手段,扩大舆论效应,从而结成具有一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大学生精神共同体。

三、“意见领袖”的角色扮演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意见领袖不同于社会群体中的压倒性气势所造成的无意识的盲目随从。大学生意见领袖具有“被动”形成性,具有学术风采、个人魅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他们“被动”领导和“被动”追随。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崛起增加了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网络动员力,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逐渐放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发挥其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化“普遍”为“特殊”,高校舆情工作要用心发掘大学生意见领袖。大学生意见领袖从表现形式及特质体现而言,应划分直接性意见领袖和间接性意见领袖两类,两种类型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力,进而推进全程、全方位地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性意见领袖主要通过在自媒体上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直接观点表达实现,直接性意见领袖易于发掘,但不易于引导,此类群体所引起的舆论效应是直接且强烈的。间接性意见领袖。主要是指通过经常转载、跟帖和评论显性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群体,这一类群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不急直接性意见领袖,却也能倚赖自己锲而不舍的跟帖或精辟深透的评价引起间接关注和回音,进而上位为大学生意见领袖或准大学生意见领袖。

二是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意见领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朋辈“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话语引导有两种角色定位,即朋辈意见领袖或者朋辈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大学生在网络信息获取中有一定的自主判断能力,会选择性接收同年龄、学历层面的朋辈“意见领袖”,不会轻易跟随生活中某一意见领袖。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发掘大学生意见领袖、主动引导大学生意见领袖,主动督促大学生意见领袖对朋辈大学生的正面激励,着力提升大学生意见领袖在朋辈大学生中的思想引领地位,从而对大学生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滨.“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红胜.“沉默的螺旋”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3]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王梓涵(1992.07—),女,汉族,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意见领袖角色扮演自媒体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角色扮演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