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18-05-14左浩
【摘要】对教学方法正确、合理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对提升教学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召开以来,四川省D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转变旧思维,探索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新理念;以学生为本,建立适合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重视微生活,积极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学平台;从课堂到实践,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十分严格,也使得高校思政队伍更加注重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全面把握思政课内容和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着重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这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D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研究,能够对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原则的指导,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的教与学的手段、方法或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与学互相联系的一系列方法、行为和活动所组成的有机体系。毛泽东曾经说过:“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既关系着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也关系着教学方法效果是否按照所期望的得到提高。这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特别地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选择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接受和认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方法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深度性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公共必修课,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而且也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因此,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决定了课程教学具有深度性。教学的深度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授理论知识,重点要培育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灌输、“填鸭式”注入的教学方式,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不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个性的追求,也不能满意其对多样化的需求。这对思政课教学的深度性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生认知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开展关于政治、道德、思想、法律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川省的D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科高校,该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并未进行系统、充分的认知,加上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在对政治课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让有些学生慢慢地对思政课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在高中阶段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不足,造成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形成了轻视思政课的思维惯性,思政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在“洗脑”,没有什么用处,仅仅为了应付一下考试,拿到学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偏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性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精神环境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能够在学校、课堂上尽力营造一个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比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就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二者之间的不断交流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在创造气氛的过程,这就让教学有了生气。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需要创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互动不断、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大学生,但是由于课时多,授课教师数量少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往往是大班教学,一个课堂一、二百人一起上课,教师对于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在课堂上师生想要积极互动,对教师来说,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大班教学,在课堂上,如果将教师只当成主体、学生被当成客体对待,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教学显得平淡无味;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交流,就会造成只有教师在一直不停地“讲”、学生一声不吭地“听”,就不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旧思维,探索教学新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克服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四川省D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在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认真比较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利弊。D大学及时转变旧思维,首当其冲的就是转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该校的思政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利益、入脑机理、教学链、信息化多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指引着思政课教学方向。
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该校思政团队在数年的教学与探究中,通过对大学生脑科学的研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生长遵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规律的内在机制。思政课需要使用艺术化的教学链实施教学,借助科学化的脑科学“立人微教”教学软件平台,才能收获到脑科学所倡导的外显教学与内隐教学结合的效果。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让绝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成人有了具体明确、积极向上的计划规划。
(二)以学生为本,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将着眼点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把教学方法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的传统习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利于对知识的掌握,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智力、能力、创造力。围绕着这个中心课题,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等,也有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方法如谈话法,讲授法等。什么是有趣的一节课?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和思考时带着一种激动的,高昂的情绪,在学习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意识和感知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并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D大学在近几年的时间里逐步探索小班教学模式,一个班设置为只有三十个学生。授课教师可以根据班里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合理地在课前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在课下,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于每一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D大学的这种小班教学模式既加强了师生近距离的互动,在师生互动当中扭转了学生之前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同时又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这种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可以说这种小班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充分激发了学生课上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讲,兴趣是将学生在学习中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关键。这提高了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在的迫切需求。
(三)重视微生活,积极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学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10-19岁人群占19.6%,20-29岁人群占30.0%,以上两个年龄段中青年大学生所占的比重较大,由此看来青年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微博、微课、微教学等微时代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该校思政团队开发出高校思政课“立人微教”微信教学平台,是微时代新媒体教学平台的一个最早尝试。思政课教师在“立人微教”上发布一个讨论话题,学生在微信上回复讨论,不限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回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复进行点评、答疑。“立人微教”微信教学平台实现了学生与教师课上课下,全天候的交流互动。同时也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大大提高了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的融合。通过多年对“立人微教”微信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表明,它在师生交流、情感互动之间,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融合中,以及教材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有效转化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教学达到了现代化的教学境界。
(四)从课堂到实践,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提高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渠道。增加和改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即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四川省D大学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方式,D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特点,积极设计和制定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积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接课上课下“两个课堂”。D大学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红色实践———革命传统教育、灾后重建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城乡一体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将思政课堂搬到课外,让学生亲身体验,实地走访,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在川内外获得一致好评。D大学依托四川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重走长征路”,将思政课堂搬到雪山、草地上,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困苦。既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在都江堰棋盘村,开展灾后重建实践,向大学生们介绍棋盘村在“5.12汶川地震”之后,村民们大力建设家乡,让大学生看到新时代新农村的面貌。在成都市天府新区籍田镇开展城乡一体化实践,把课堂“搬到”天府新区新农村建设最前沿。在籍田镇,使大学生了解籍田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情况,了解到乡村振兴的模式及新农村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时间久、难度大、系统性的“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这项“大工程”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要想打好根基,各高校思政课就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在改革创新中获得成效。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把社会的需求作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依据,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当作武器武装自己,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断开创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
作者简介:左浩(1991—),女,漢族,河南长葛人,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