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进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18-05-14方窻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存在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中国文化失语严重等问题,可充分利用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资源,增设课内外文化导入与输出,拓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渠道,以增强双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中外学生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重要工具。2015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王守仁,2016:2)。指南还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在于通用和专业语言技能培养,人文性体现为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體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刘荣,2015:195)。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则是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语境中以符合双方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交际,合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文化知识点片面单薄,交际能力弱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通过客观的、非评判性的比较理解自己和他人文化的能力,它是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摆脱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接受别的文化原本的样子(Kathy,1986:31)。学生因长时间处于中文语言环境,跨文化意识不强,对中文语言背景的许多文化内容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很难意识到对于他国文化的人来说,很多理所当然的文化点也许是难以理解的鸿沟。比如中国学生谈到日后选择工作时希望能离家近,离父母近,方便互相照应,欧美国家的学生就觉得不可思议,工作的时候已是成人,为什么还需要父母照顾。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不了解(杨学云,2010:128)。
大学英语教材以欧美国家文化为主,很少有其他国家的内容,学生接触不多,知之甚少,知识面狭窄。课上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多为被动式的:学生听讲或者观看。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得到了教师加工后的知识,然而对于知识的来源,点面联系等往往不知,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加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鲜有用英语与他人尤其是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对文化差异几乎没有直面感性的认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弱,尤其是听说能力,直接导致其英语交际能力较弱。
二、课堂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输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
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令人满意,但缺乏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另外,学生对中国文化词汇的积累有限,不能正确理解部分文化内容的真正含义。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的强调对英语文化的学习,而忽视了中文文化的宣讲和传播。学生平时鲜有渠道接触中文书籍的英译本,无法自如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更不用说翻译和解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了。学生对文化交流需求强烈,但能和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正面交流的机会不多。
如何针对以上不足,对大学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部分进行有效的改革?
学英语的困难之处,在于没有学语言的真正语境,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模拟语境中进行模仿和创造,学到的语言缺少真实性,难以信服,更不用说文化的同步浸润了。但现在留学生政策的开放,和教师提升渠道的增多(国外访学等),使中外学生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国家《留学中国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战略目标。依照此计划,近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该校为省属重点高校,2017年学历留学生总人数为890人,占全校在校生总人数的3.4%,其中国际学院留学生比重最大(共313人),达67%。
人数日益增多的来华留学生,大部分来自英语母语国家,或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他们初来乍到,同样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困境。一方面,大学英语课堂要引入跨文化内容,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跨文化需求困境,需要融入中国学生校园文化。何不打开双方课堂,以大学英语课堂为实践的基地之一,搭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因此改革思路应运而生:“增设课内外文化导入与输出,加强母语文化和多元国家文化教学,拓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渠道”。
(1)课内增设文化导入与输出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并将文化交流部分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在讲授教材时,注重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围绕一些常见的交际场景设置相关的视听说资料,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词汇,从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的交际场景图式,进而提高其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多邀请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让中国学生直接参加以英语为媒介的交流。他们不仅能够亲耳听到目的语国家人群在各种场合的言语交际,而且能够亲眼看到他们进行的各种具有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包括手势、表情、姿势等),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交际背景。因此教学所展示的目的语及其包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更加具体,全面而真实。这无疑有助于双方学生形成对异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学生通过与留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对交流结果及时总结反思,以报告形式上交,并由教师评分,作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2)课堂上适时、适量增加中国文化元素,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认识。同时,跨文化教学内容注重多元化,介绍英美文化的同时也增加其他地区的文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结合中西文化的关联性,注重中西方文化并举,适当增加母语文化知识比例,让学生在接触英语文化的同时也有母语文化输入的机会,这对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厚积母语文化具有直接的助推作用。鼓励中国学生走进留学生的文化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介绍中国文化,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全面真实的了解,提高中国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跨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突出时代感、应用性和针对性。除了英美国家文化教学之外,增加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外交、民情等文化内容,创建多元化的跨文化教学内容,形成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宏观印象。
(3)课外多方位多角度开设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渠道,提供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开设后续跨文化或比较文化的通识课,开拓学生跨文化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外可开展形式各异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举办中外学生或师生共同参加的沙龙,参加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和国际关系大棋局,从不同的视角来讨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或是组织专题辩论会,选题可以选择当今世界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有助于学生在发表个人看法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不同看法,能够锻炼学生包容与理解不同文明的能力等等。可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关于某项文化专题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节日采风等)等等,给学生提供认识和感知异文化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改革当前教师提供课后学习资源的渠道以及学生相互探讨交流的途径,利用网络时代的qq,微信等平台,建立微课堂,让学生在非正式场合也可建立社交活动,实现平等对话、互动,促进全方位的跨文化交流。
推进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留学生教育改进的一种途径。当然,改革亦有许多后续问题,比如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人数比较悬殊,无法满足大范围一对一语言配对学习的需求。如何挖掘其他有效渠道促进中外学生的融合以及相互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另外,随着高校教师出国深造渠道增多(国外访学等),是否可以以这些教师为媒介,扩大中外学生以及师生的交流范围等,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的话题。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仅靠外语教学还远远不够,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隋虹,2016:19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03):2~10.
[2]刘荣,廖思湄.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KathyJ.Irving,EnglewoodCliffs,CommunicatinginContext: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killsforESLStudents[M].NJ:Prentice-Hall,1986:31.
[4]楊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04):127~130.
[5]隋虹.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习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方窻(1981.03—),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