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发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

2018-05-14金如意

丝路视野 2018年1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摘要】自发锚定效应是由自发锚导致的一种锚定偏差。研究表明,时间成本和错误成本、压力类型、心理刻度等客观因素;认知状态、动机、情绪、个体信念等主观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关键词】自发锚定效应;锚定偏差;影响因素

一、引言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s)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锚”)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Tuersky & Kahneman,1974)。Epley和Gilovich(2001)根据锚定值的来源将其分为两种:外部锚(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s)和自发锚(self-generated anchors)。

自发锚定效应(self-generated anchoring effect)是由自发锚导致的一种锚定偏差。具体指在外界没有提供锚定信息(外部锚)的情况下,个体受自身回忆起的某种锚定信息(自发锚)影响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不同种类的锚定效应其研究范式与产生机制有所不同,影响因素也各相异。

二、自发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时间成本和错误成本

锚定偏差是人们合理使用有限的时间和认知资源的结果。当错误成本高昂时,人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作出更准确的估计,这时他们的调整较大、锚定偏差较小;当时间成本高昂时则相反(Lieder et al.,2017)。这一影响在自发锚定效应和外部锚定效应的情境中都存在。

2.压力类型

压力的类型显著影响人们在认知任务上的能力。当个体处于挑战情境时,其形成的自发锚定偏差比处于威胁情境的个体更大。因为与状态紧张但接受消极反馈的个体相比,状态同样紧张却接受积极反馈的个体可以在认知上进行的调整更多(Kassam et al.,2009)。

3.心理刻度

自发锚定偏差大小与心理刻度有关。研究表明,在被试学习过目标相关知识后,与有着精细心理刻度的被试相比,拥有粗糙心理刻度的被试在调整结果时会导致估计的最终值更加偏离锚定值,即自发锚定效应更小(曲琛, 周立明, & 罗跃嘉,2008)。

(二)主观因素

1.认知状态

个体的认知状态显著影响自发锚定效应大小。Epley和Gilovich(2006)的研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当个体的认知需求处于高水平时,个体所做的判断会更加远离锚定值,即产生更小的自发锚定效应;而认知负荷轻的个体产生的锚定偏差比认知负荷重的个体更小。进一步的生态效度实验也支持了这一结果。

2.动机

自发锚定效应中个体所做的调整是意识层面的。当个体事先获取了锚定相关信息时,只要个体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此进行思考,自发锚定效应就可以减少。在之后的研究中,又利用金钱来直接激励被试对决策精确率的追求动机,结果“金钱激励”组的自发锚定偏差显著小于控制组。

3.情绪

人们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会产生不同的自发锚定偏差。个体处于愤怒状态与处于悲伤或中性状态相比,产生的自发锚定偏差更大。而Yoel和Gilovich(2011)研究得出,与确定性评估关联的情绪(如愤怒、厌恶)对自发锚定偏差的影响大于与不确定性评估关联的情绪(如恐惧、悲伤)。

4.個体信念

个体信念对自发锚定效应有调节作用。Epley和Gilovich(2001)发现,若个体在做决策过程中始终保持“点头”或“摇头”的动作,保持“点头”动作的被试回答时间会明显快于保持“摇头”动作的被试,同时保持“点头”的被试的自发锚定效应更大。Simmons等人(2008)发现,如果个体认为已作的判断或决策不足以作为最终的答案,会先产生一种调整信念,这种信念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个体认为判断值离锚定值太近,修改为离锚定值更远的判断值(不充分调整);二是个体认为判断值离锚定值太远,修改为离锚定值更近的判断值(过分调整)。

三、减少自发锚定偏差的策略

综上所述,如果自发锚定效应得到广泛的宣传,或是人们在做判断或决策时保持较平静的情绪、能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拥有较高的动机,其自发锚定效应就会有所减小(李斌,徐福明,王伟,邓子, & 张军伟,2010)。然而,由于短时间内自发锚定效应无法普及,而情绪控制能力是因人而异的,且当情况紧急或复杂时时间并不允许个体进行“提高动机”等行为,要想克服自发锚定效应仍比较困难。因此,未来还需对减少自发锚定偏差的更直接有效的措施进行探讨。

四、小结与展望

自发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客观因素包括时间成本和错误成本、压力类型、心理刻度;主观因素包括认知状态、动机、情绪、个体信念等。而关于自发锚定效应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未来还应深入挖掘其研究范式、加工机制、干预措施及对人类有利的方面,进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1]李斌,徐富明,王伟,邓子鹃,张军伟.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1):34~45.

[2]曲琛,周立明,罗跃嘉.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报,2008,40(06):681~692.

[3]Epley, N., & Gilovich, T.The anchoring-and-adjustment heuristic: why the adjustments are insuffici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04):311.

作者简介:金如意(1997.0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