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2018-05-14帅超

丝路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生物学这门学科,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提高生物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新课改的实施让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生物学这门学科。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需要,要不断探索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1)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精心设计自主探索、自主思考、合作互动等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调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血液循环的整体途径制作成视频或是动画的形式,然后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这样展示出来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内容是比较真实和形象的,使抽象的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信息转变为可感知、可管理的知识。首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演示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途径,当血液流经人体毛细血管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当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所产生的变化,然后会看见原本鲜红色的血液逐渐变成暗红色。其次,在同一画面下方演示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的变化,变化过程和上面画面是一样的,也是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最后,播放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

(3)进行生物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不断探索和思考生活中所运用到的生物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说克隆羊多利、转基因农作物、杂交水稻等,生物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二)认识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之一。生物学知识内容涵盖的范围比较广,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区分生物的种类、生物的生理结构等生物知识都需要进行观察和实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深入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实践操作,才能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结合实际明确教学目的。比如说在学习辨认植物的根尖,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植物的根尖,将成熟区的根尖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有时候学生会误将细小的根认为是根毛,这时候教师要加以纠正,并向学生详细解释根毛和细小的根之间的区别和辨认的方法。

(2)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需要观察花朵的结构时,挑选当季盛开的花朵进行观察。如果对花朵的种类有所规定,那么就需要在花朵开放的时候准备浸渍标本。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比如将一根树枝插在红墨水里,放置一段时间再将其取出来,将其切成一段一段的,让学生观察树枝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情况,辨认木质部,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在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结合木质部的构造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植物导管的输导作用有所了解。

(4)增加探究性实验比重。初中生物实验通常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按照教师所教导的步骤进行的,学生只会按葫芦画瓢地进行实验,缺乏创新,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要增加探究性实验比重,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生物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印象。

(三)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师要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前辈们对真理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督促自己要向这些前辈学习。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一直在农田里反复实践、认真观察和研究,创造出新型的植物品种的艰辛历程,杂交水稻的出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解决全世界吃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这段资料时会了解袁隆平的伟大之处,感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还有达尔文在经历了20年的艰苦科学考察和研究,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科学进化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讲解关于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情况,让学生思考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与达尔文进化论之间的冲击问题,教导学生要明白很多存在的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选择合适的科学史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让学生现代科学的进步是靠无数科学家辛苦奋斗而得来的,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勤奋上进的精神,才能够获取成功。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通常只会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教师要定期组织生物课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要安排课外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生物调查活动。比如池塘、河流这些地方有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可以将这些地方作为活动基地,然后观察、研究、记录不同动植物的名称、数量、种类等,整理归纳这些记录的资料,将其交给教师。学生通过参与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五)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系统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加强STS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物概念和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就是生物学,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给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虽然初中生物还能接触到这些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结语

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时间,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及时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的新动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章振华.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肖友明.新课改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中学生物学[J].2005,21(07):14~15,55.

[3]戴英操.生物教學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中国课外教育,2014(35).

[4]蒋智兰.谈形成性评价理论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6(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帅超(1971—),男,海口市海联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培养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