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多少苦,欲说还休来
2018-05-14许晓玲
【摘要】李清照的词在浅浅淡淡中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本文从该词的写作背景入手,通过逐句分析一窥易安词情真、意切、辞美的特点。
【关键词】离别;忧伤;含蓄;婉约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据考证这首词写于清照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赴外地任职之际。李赵二人门当户对、志趣相投,可谓才子才女珠联璧合,加之此时两人结合已久但尚无子嗣,家庭压力使得婚姻岌岌可危。丈夫此去,诗人实不知两人前路如何。
前五句好似一幅素描画,一个慵懒、百无聊赖、惆怅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香冷”指香料已燃尽却未续添;“被翻红浪”指被子凌乱堆放在床上却未叠;“起来慵自梳头”指发髻散乱却未梳;“任宝奁尘满”,妆台上沾满灰尘却不扫;“日上帘钩”,天色已是不早,居室却依然未加拾掇。为何我们的主人公如此心不在焉,无精打采?
“生怕离别苦”,这里的“苦”不仅是一般的相思之苦,更有对感情的不确定之苦,这无疑是煎熬。“多少事,欲说还休”,恰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明明很多话积聚喉中不吐不快,却强行咽下。“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着一“瘦”字,可谓妙矣,把抽象的离别愁绪化为具体。作者消瘦的原因却没有明说。排除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两大缘由,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朦胧美,此两句可谓淋漓尽致。
下片以叠字起句,加重了语气,加强了情感。“休休”,不是无话可说,不是不想说,是不能说。“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这次离别,即使唱万遍《阳关曲》也无济于事了。都说阳关三叠,这里是“千万遍”,其中的伤悲有多少呵。“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见一杯流出,有胡麻糁。度出一大溪。溪边有两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即已至家,亲旧冷落。邑屋全无,无复相识。讯问,乃七世孙。”这里的“天台”指武陵,借用这个典故,指心爱之人。“锁”有“关住”“拴住”的意思,后主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句。“秦楼”指仙人萧史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飞升的地方,这里当指李赵居住之处。可以想象,明诚走后,清照必然是独自黯然、玉阶空伫立。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我这满怀的忧思和想念,大概只有这流水才懂得了。“终日凝眸”,望着丈夫的方向发呆,夫妻间的情谊由此可见。清照思念明诚,明诚未尝不挂念清照……爱情,总是这样让人沉迷其中,虽然痛苦却无法自拔。“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愁本是无法言说,但是作者却为它找到了位置,就在那“凝眸处”。李清照写愁可谓别出新意。愁在她的笔下是那么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广———“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么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那么多———“柔肠一寸愁千缕”……可是为什么说是“新愁”呢?得知赵明诚要离家还未离家时,词人便产生了“新愁”,而赵明诚真的离家后,词人思念他时肯定还是又添“愁”,别离后的愁现在就已经可以预见了。
这首词构思巧妙,上片写现在,而下片写未来。上片以“任”“慵”二字写出词人此刻的满怀愁绪,连用五句,极写“慵”态:“香冷金猊”此一佣;“被翻红浪”,此二慵;“起來慵自梳头”此三慵;“任宝奁尘满”,此四慵;“日上帘钩”,此五慵。开篇即引人入胜,写极了离别前的状态。下片以“念”字为词眼,更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写的是离别后的“念”,未来缈不可知,可是分别的爱人定是彼此牵挂的,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叹服。
风格上,清新淡雅、含蓄蕴藉。作者擅长运用日常口语表达独具特色的情意,一个“怕”字,写出了这次分别该是多么的不愿,一个“休”字,隐含了多少无奈和不甘。作者不直写而是曲述,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是至情女子,爱便是深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实在让人忧伤。清照和明诚,如此璧人,还要承受离别的痛苦,正因为把对方放在了心里,才愈加觉得难以“离”“别”。离别也就罢了,就连这离别的话语也不忍多说,多说亦只是伤神,不愿让对方走的不安心。也许,情到深处,已忘了自己,心中全是那个明诚。
情真,意切,辞美,易安的感情层层展开,渐渐深入。我们亦随着走进了一代词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王维.《阳关三叠》[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3%E5%85%B3%E4%B8%89%E5% 8F%A0/413156?fr=aladdin.
[2]刘义庆,郑晚晴.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许晓玲(1988—),女,本科,东营市文广新局,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