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
2018-05-14吴冬王锦
吴冬 王锦
【摘要】渗漏是影响建筑物安全性、耐久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建筑发生渗漏的原因及防水防渗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防水;防渗
一、房屋建筑渗漏原因
(一)各部位渗漏原因分析
厨卫及涉水机房渗漏分析。通常,我们所见到的房屋建筑出现渗漏很常见的一个部位就是厨卫及涉水机房,而导致厨卫及涉水机房渗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建筑材料不合格。所采用的防水材料的质量和参数指标达不到相关的规范和设计标准要求。(2)与其他部位的楼板相比,厨卫及涉水机房楼板一般是比较薄的。容易出现问题的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混凝土楼板施工的问题。如有混凝土作业前基层清理不干净、楼板标高问题导致的厚度不够、施工人员振捣不到位或混凝土本身质量问题等原因,都很容易导致楼板出现裂缝、楼板不密实等现象,楼板过水时诱发渗漏现象的发生;其二:防水层施工的问题。进行防渗漏施工的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标准来施工,施工过程忽略阴阳角节点或细微、特殊部位的工艺处理,都极易引发厨卫及涉水机房楼面的渗漏问题。
(二)屋面渗漏分析
在房屋建筑中,屋面渗漏主要是因为其防水层的开裂、空鼓或者给排水管根部处理不到位。这些主要体现在:基层没有处理干净、涂抹材料层的喷涂刷和防水卷材铺贴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细微节点处的深化设计考虑不充分或施工不到位,亦或是施工的时候选择的防水材料不满足要求,导致了屋面出现空鼓和开裂,增加了屋面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三)外墻渗漏分析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问题或疏忽都会引起外墙渗漏现象的发生。导致外墙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达标。(2)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具体作业等也会引起外墙渗漏。这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外墙防水(多用卷材防水)基层未处理干燥,表面有未割净的螺杆、浮浆或未剔除的松动石子,外观不平整未充分打磨,导致粘贴不牢固;②卷材搭接长度不够,不同层卷材之间的搭接位置错缝不到位,铺贴过程偷工未能满粘,外墙穿给排水管部位细部处理不到位;③外墙的穿墙螺杆割除后与套管间缝隙未用抗渗微膨胀混凝土等有效材料封堵。
二、建筑施工中防渗漏技术的应用
(一)施工前的准备
在建筑施工中应用防渗漏技术时,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规格、标准符合建筑要求,质量上必须有合格证、到场后送有资质检测机构进行复试合格后方能使用;施工作业人员必须为专业人员,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实际施工时要对防渗漏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二)屋面防渗漏技术
首先,在屋面应用防渗漏技术时,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屋面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屋面混凝土强度、板厚符合设计要求;浇筑前施工缝进行剔除清理等处理,浇筑过程振捣密实,不留冷缝;浇筑完成后及时地进行充分养护。其次,防水施工时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使用卷材或涂料。其中,涂抹防水施工时要分两到三次进行,每遍充分干燥后进行下道涂刷,注意涂抹满布和均匀及阴角处加强。
(三)厨卫及涉水机房防渗漏技术
厨房、卫生间和涉水的机电房都是很容易出现渗漏的。因为这些房间楼面和水的接触较为频繁。因此,在进行厨房、卫生间和涉及水的机电房施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主体施工时按照预留洞口尺寸预留,避免后续不当开洞引发的结构楼板松动。第二,在正式施工过程中,各专业施工人员不能因各自进度需要随意更改施工程序,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第三,厨房、卫生间和涉水的机电房防水施工完后,必须通过蓄水试验来检验防水性能是否合格,测试合格后采取立即清水进行成品保护措施,避免后续破坏;浴室的地面施工完后,要进行流水试验,确保没有积水,避免因积水而造成的渗漏。第四,注意检查管道穿楼板施工处的缝隙以及废弃预留孔洞的防水封堵。
(四)外墙防渗漏技术
外墙渗漏现象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由于错误的施工工艺或流程造成。外墙防渗漏的施工时,要特别关注施工的工艺或流程。首先,将墙体的施工质量控制好,内部密实,外观无空隙空洞。其次,加强外墙抹灰的质量控制,为了避免在施工中出现脱层,在进行抹灰之前要对墙面进行浇水润湿;遇到砌体与砼结构交接处要挂网;同时要注意分层抹灰。最后,要组织控制好各工序间的交叉作业,避免混乱的工序作业导致的质量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做好防渗漏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程质量的控制有积极的作用,既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也能促使整个建筑更趋于稳定、可靠。因此,想要更好地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多专业、多工种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施工工艺流程标准,减少房屋建筑渗漏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庞荣芳.建筑施工中防渗漏的施工要点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2(05):505.
[2]《建筑防水材料及应用技术评价的研究》课题组.建筑防水材料及应用技术评价的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