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开放式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模式

2018-05-14万凤阁

丝路视野 2018年2期
关键词:时间开放式空间

万凤阁

【摘要】本文以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为例,从时间、空间、方式三个角度,结合实例,对如何构建开放式课堂模式,提出一些操作方法的建议,是对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经验,进行的一次浅显提炼和总结。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时间;空间;方式

开放式课堂模式,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词汇。提起开放式课堂,往往会让人想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热烈的小组讨论,丰富的活动实践等景象。这些固然是开放式课堂带来的良好效果,但若以此来说明开放式课堂的优点和作用,无疑是表象的、片面的。基于我国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这一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开放式课堂模式,其根本优点,在于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传教学目标由学生的“学会了”升华为“会学了”,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核心作用在于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由强调知识传授向追求能力培养,由看重分数向注重素质,由一味记忆向鼓励创造的转变。

一、将课堂向前后延伸,构建开放的授课时间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语文与个人情感体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这个特点,决定了完整的课堂时间,不应只封闭于一节课40分钟的概念,而应将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学习、课后的复习三个时间段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前后贯通,有效衔接。

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思考问题,为下一步理解和接受知识做好铺垫的重要时间段。抓好课前预习,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指导和交流反馈两个步骤来实施。在预设指导步骤,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抛出预设问题,为学生发现思考问题引导方向,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建议,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教师预设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你是工程师,你要怎么解决修建铁路遇到的难题,并给学生提供可以观看电影《詹天佑》、阅读课外读物《科学巨人詹天佑》等建议,指导学生获取相关参考资料的方法。如此,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了解,对修建铁路的困难有了认识,进而对詹天佑成功建成京张铁路的意义有了感受。

交流反馈这一步骤,虽然要在课中学习时间段进行,但它是为了提升课前预习效果而楔入的,并呼应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行为需要得到肯定,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需要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设计,将预习的内容要求,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形成互动,不但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效果,而且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预习中的遗漏不足,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质量和能力。

二、将课堂向教室外扩展,构建开放的授课空间

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是研究《庄子》的泰斗。他在西南联大给学生讲授《月赋》时,在教室里讲了半个小时就宣布下课,并通知学生他将于下周三晚上七点半,在操场上继续讲后面的内容。等到了那一天,学生们齐聚操场,方才恍悟刘文典先生的用心。原来,那天正是阴历十五,一轮明月高悬夜空,皓月之下,学生围坐在刘文典先生的四周,众星拱月一般,听大师大讲《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让学生不知往返。

教室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空间,而非唯一空间。开放式的课堂,就是要让学习的空间为学习的内容服务,学习外部环境的创设与学习的内容应情应景。在实践中,教师要尝试打开教室的门窗,推倒教室的墙壁,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甚至走出校门,外延至家庭和社会。由此以来,新的环境刺激着学生获取新知的兴趣,改变了封闭课堂上只能正襟危坐听讲的死板模式,让学生不但能听见、看见,更能身处情景,感同身受,将教学要求内化于心。开放的课堂空间,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石家庄市的很多小学,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都会利用地理位置便捷的优势,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赵州桥,在游玩中完成课程讲授,这一课往往是学生记忆最深的一课。

三、将探究学习融入课堂,构建开放的授课和学习方式

所谓学习,其实是一个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学生主体性原则,有效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应该是问题由学生自行的发现提出,自主的思考解决,自觉的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达到一节课下来,解决了问题,取得了收获,又产生了新问题,带着思考期待下一节课的理想状态。

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首先,教师要有开放的观念,授课时要依托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将对教材的照本宣科,转变为以教材为基础,将各种有益素材不断丰富拓展,融会贯通,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小组协作、个性启发、交流互动等各种方式,不拘一格,让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最后,要有开放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有随堂测试、随机提问、作业批改等,这些方式尤其客观公正,把握整体的优点,但也有标准单一、忽略个性的不足。而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则更关注学生的层次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每一名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收获是不同的,优等生学会了什么,学困生学到了什么,教师应采用搭建平台的开放式检测方式,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所学所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获得成就感。

开放式的课堂模式,使学生个性获得释放,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知识结构和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让学生受益,让教师成长,让教与学,成为快乐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漢昌,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素芹.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

猜你喜欢

时间开放式空间
基于YOLOV5与Raspberry PI及Arduino的视觉开放式智能机器服务平台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游戏元素分析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晨星开放式基金业绩排行榜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