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力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
2018-05-14贾洪伟
贾洪伟
【摘要】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现代化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政工工作新思路,为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开展和各项工作的稳步落实提供良好的支持,指引企业始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鉴于此,本文就电力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企业建设;基层党组织;党建政工工作;新思路
一、电力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政工工作形式单一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党建政工工作通常都是利用现存的资源来进行,主体比较单一化而且在党建政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般只有原有人员参与其中,其他人很少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建政工工作的准确实施。
(二)中心工作深度不够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党建政工的中心工作。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党建政工中心调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比较重视不重要的事项,反而忽略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调查结果不能将企业现存的问题清楚地反映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改善。
(三)工作队伍的素质能力不高
企业的基层党建政工工作能得到落实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由于很多企业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不够重视,所以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没有一个严格的把控与考量,导致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充分,开展党建政工的实践能力不足,很多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开展实践工作时却无法完全胜任。因此,企业的党建政工工作在进行开展和落实时常常出现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不好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党建政工工作的落实和其对企业积极作用的发挥。
二、电力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在探索基层党建政工工作新思路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以强化,进而促进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基层政工工作,确保基层政工工作能够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首先,应该注意对企业内部党员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基层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让党员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不断提高个人思想觉悟,进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可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更好地完成党建政工工作任务,提高党建政工工作实际效果。其次,全面推进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在培养优秀党员、组织党员不断参与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要借助适当的宣传教育,让基层党员认识到个人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基层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实践探索中,在逐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优化创新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在基层党组织的强有力领导下,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才能在运行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丰富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机制和形式
在新时代,单一的党建政工工作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员工全方位的要求,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主要是在会议上传达重要的精神和知识,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电力企业需要重视这一点,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人员的需求组织一些大家喜欢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让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人员在娱乐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这样往往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工作机制,在企业进行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要建立民主化的监督和管理制度,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机制和形式。
(三)夯实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厚爱,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重大决策需要人民的建议与意见,党的一些工作需要对外公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可以使党的决策与制度更加体现人民意志,是人民群众更加容易理解政策与制度的含义,并为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推行提供了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型产业,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电力企业要认识到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给予高度的重视,正视当前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默.電力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8):171.
[2]王秀芬.加强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J].赤子(上中旬),2017(02):17.
[3]蔡妍.加强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6(2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