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开展
2018-05-14付钰
付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追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憧憬美好事物,更渴望发现与享受美。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审美元素非常丰富,对人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凸显专业核心内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希望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开展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世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指导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与价值观,所以在汉语言文化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渗透审美教育,促使学生深刻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正面影响。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现状
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汉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一段时间内,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1)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单一。部分老师因没有正确认识学科教学作用,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选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下去,学习热情逐渐消失殆尽。这种教育氛围下,审美教育开展条件不具备,因而实际开展也就无从谈起。(2)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分数组织学习活动,其参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初动机缺乏合理性。在实际教学中,无论如何重視审美教育,学生终究会因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放弃审美教育。此种情况下,使得机械性知识背诵屡见不鲜,为了记忆而背诵,不能深入理解其蕴含的含义。汉语言文学教学难以与审美教育有效融为一体,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认知并理解汉语言文学教学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掘审美因素与艺术境界
众所周知,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审美因素与艺术境界,离不开人们的深入发掘。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鉴赏文章语言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切实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深入了解并掌握文章外在结构形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获得培养与提高,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通常情况下,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审美功能,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去发掘这些美,发现作品的真实魅力,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意向、品味及感受。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首先要创新其教学方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能力,恰当地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多媒体及任务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促使文学作品蕴含的作者情感与哲学价值得到物化与外化,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核舟记》一文,是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表现古人强大的文字刻画能力,因而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存在理解难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就可根据现实生活场景,引入生活中的船头戏表演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苏轼、鲁直及佛印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形象,放大文字描写,以此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的意境情趣,这种以生活场景为契机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知识接受与审美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提升老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文学作品,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解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要深刻准确地剖析作品内涵,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联想与想象,积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加强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切实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情,明善恶与辨美丑,潜移默化中熏陶自己的心灵。所以,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深刻理解汉语言文学教学,深入发掘文学作品内涵,激发学生文学激情,培养并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深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美。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单篇教学法,作品品读,充分发挥整体、系统与综合性的优势特点。根据每部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潜意识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与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非常重要。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含义,充分发掘相关审美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