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演进
2018-05-14杨定明
【摘要】“孝文化”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内涵逐渐演变成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和国家的治国方略。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伦理特征。中国孝文化的本质体现了其对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表达了中国尊老敬老的美德,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传承;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孝文化”在我国主流思想———儒、释、道无论哪一个思想体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其理念形态是非常丰富。在古代典籍《孝经·开宗明义》中就有记载:“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①这段话对我国传统儒家孝道的三种基本表现形态进行了总结,主要表现为:善事父母亲人,忠于君主国家,建功立业。“孝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孝文化”作为一种核心道德范畴,不仅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判断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我国传统孝道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很多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孝文化的理解,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补充。我国孝道文化基于“孝”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它主要包括人們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行为标准两个方面。
(一)敬亲养亲,善事父母
我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家庭道德伦理,在孝文化的内涵中,它首先倡导的是尊敬孝敬父母的伦理思想。在古代典籍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话语。这段话体现了父母为抚养自己的孩子花费很多的心血,当他们年老时,作为孩子应该承担赡养的责任。在我国孝道文化思想中,孝敬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给予支持,更体现在思想上对父母的疼爱和感恩,让父母开心快乐,否则“虽日用三性之养,犹为不孝也”。
(二)生儿育女,珍爱生命
在中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中,生儿育女被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孝行。在《易经》中载有“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重视和珍爱。相反,在古代传统观念中,把“绝无祖祀”视为悲,“无后”视为人最大的不孝。《孟子·离娄上》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传统观念中,人们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孝行之首。除此之外,爱惜自己也被看做是对父母行孝的一种孝行,诚如《孝经》上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孟子讲过:“不失其身而能事亲。”朱熹提出:“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这些语言强调的都是要珍爱身体、珍惜生命。在孟子的思想中,他还把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等都视为是不孝的行为,在孟子看来,这些行为都会玷污他们的父母,甚至陷他们于不义。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提出不要与人争斗,他讲过“斗者,忘其身,忘其亲,忘其君也”。因此,在我国孝道文化中,生儿育女被视为孝顺之首,珍爱生命,被看作是孝道的前提和基础。
(三)敬老爱幼,和谐万物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孝是道德标准,在古代典籍《孝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古人认为,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从孝开始。《孝经》所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从《孝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广敬”“博爱”是对孝的丰富和发展,体现的是一种惠及人民的仁爱之孝。诚如孔子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代思想家孟子对孝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仅要关爱自己的父母、孩子,也要推及到关爱别人的父母、孩子,再到关爱整个社会所有的老人和孩子。在宋明时代,朱熹等理学家们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博爱思想。从孝敬双亲,到对整个社会所有的长辈老人以及天下所有生命毫无例外地加以爱惜的道德观,体现了我国人民和谐万物的爱心和博大情怀的思想。
(四)立身承志,光宗耀祖
在古代典籍《中庸》中有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父母去世以后,作为孩子要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功业。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的意思是当父母去世后,作为孩子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替父亲完成没有完成的心愿,这其实也是在尽孝,是孩子对父亲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孝道。曾子说过:“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在曾子的思想中,他把“孝”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认为,“不辱”的意思就是要“荣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父母因自己感受到荣耀。
(五)移孝为忠,忠孝相通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体现的是家国一体的道德情怀,家与国是紧密联系的,“国”是“家”的延伸,孝道和忠诚是相联系的。就如古书所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忠者,孝之本与。”孝敬父母和忠于君主是相通的。故“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传承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百善孝为先”,中国道德文化的支柱是以孝道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起到了稳定社会和维系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古代社会,孝道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和道德的来源,它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再加上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直接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在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伦理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从中国近代以来,我国孝道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和障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权威逐渐下降,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已经逐渐瓦解,这给我国孝道文化的现代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我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它使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逐渐缺失。因此,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弘扬中国孝道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看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孝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理念中的敬亲爱亲、尊亲敬老的精华部分。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中,我们不仅对父母和长辈们给予较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同时也要让中国孝道观念走出家庭的范围,通过不同的途径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逐渐推广到整个社会,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从我国孝道文化中引申出的关爱社会的普世价值更为重要,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我国现代孝道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否认传统孝道中的封建性和不平等性,逐渐建立了与我们今天社会相适应的孝道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受到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孝道的范畴超出了家庭范畴,具有强大的政治和封建家性,孝道中包含的忠君的观念主要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要求服务的。在中国传统孝道观念中要求子女要绝对顺从父亲的父权主义观念,在人格上就体现了双方的不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里,对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必然要消除封建等级制以及封建礼教等一些封建陈腐的旧观念,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来倡导一种新型的体现出互敬互爱的新型孝道观念。因此,今天与我国古代传统孝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以及子女对父母的顺从相比,在今天的社会中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再像古代社会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和孝敬,也不主张一味地顺从父母的要求,而是追求的是互爱互助、自由民主的亲情关系。特别是在子女的婚姻方面、就业方面等人生大事的选择上,子女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现代社会,作为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再像古代社会,具有强大的权威,子女对父母的畏惧也不断减少,形成了一种互敬互爱的亲情关系。我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敬”,在我们今天看来更多地体现为亲爱,不再有浓厚的等级观念以及众多的礼节,更多的是注重感情。除此之外,在今天的观念中,孝的对象范围也不断地缩小,在我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基本上去除了“忠诚”的概念,更多地表现为子女对双亲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现代孝文化在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由于我国传统孝文化存在的家族观念厚重,子女要赡养父母,慢慢地形成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有所改变。当今在孝文化的创新发展上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带来的孝道缺失,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增加。因此,在我国现代传承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年轻人的孝道教育,也要重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观念,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塑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养老环境,促进人们社会养老保险意识的增强。
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演进
随着时代的改变和进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孝文化,在今天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尽管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形式和侧重点,可能会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但作为我国传统的道德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在封建社会发挥着作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今天,中国传统孝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还要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长大。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孝顺、赡养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在我国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也较为详细地规定:“暴力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或者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抚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抚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些法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进步,即指明了老年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明确了老年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这些规定所体现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色,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愚孝愚忠的伦理观念无法相比拟的。因此,在今天,我们弘揚和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更加孝顺老人、更好地赡养老人,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弘扬中国家庭道德美德。如果孝能够由小家扩大到周围,进而推而广之达到爱社会、爱天下,爱世界上的一切万物,那么孝文化就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氛围,世界上就会少许多战乱、冲突和纷争,就会增加很多的团结、和谐和和平。
在今天,弘扬和传承孝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都是以民族的血统为脉络,以大宗小支的形式分流下去的,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宗各支各派各群人之间相联系的依然是孝意识,这种孝意识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这种孝意识在当代的运用就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就是希望祖国强大繁荣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在当代,弘扬和传承孝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国家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养老的重担,子女赡养老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在今天,我们对待传统孝文化应该坚持辩证的态度,而不能一味地肯定、全盘继承,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要坚持弘扬和继承,对于其中存在的糟粕的东西,像愚忠愚孝这些糟粕的部分等应当坚决剔除,肃清封建残余的影响;对于传统孝文化中有用的部分则可以通过修改,与时代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实现孝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中国传统孝文化回归社会的路径
中国孝文化在当代对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孝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和完整的孝道文化传统,而且有着传世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如《孝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孝文化较好地读本。在我国历史上,经常要依靠经典文献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总是呈现一些不言自明的证据。从当前的形势看,弘扬和传承孝文化,实现中华孝文化的回归与复兴,诵读经典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著名的孝文化经典书籍《孝经》从第一章“开宗明义章”开始,到最后的“丧亲章”结束,总共有18章,1800余字。《孝经》是我国著名的孝文化经典著作,它是一部系统阐述孔子孝道思想的经典论著,从孝的社会文化功能、孝的文化水平,对不同人群的孝道要求以及孝道与国家治理等等都有明确的论述。因此,在弘扬和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熟读《孝经》,对于培养人们的孝道意识、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二十四孝图》、《历代孝子传》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孝文化的辅助读物。
(2)实践孝道文化。学习孝道文化的经典著作是为了更好地去践履孝道文化。在传承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孝道文化凝聚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就要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中。那么我们该如何实践孝道文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做:第一,就是将孝道文化融入日常的孝道实践。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环节,去践行孝道文化。如《孝经》中所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②,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真挚的情感,让自己的亲人感受到来自于你的孝敬与关怀。第二,分担家人的家庭负担,从家庭的洒扫庭除、到生活资源的获取,都需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让亲人有安养的物质条件。
(3)重视家庭日常礼仪,修身养性促进家庭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交往中,严守中华孝道传统,践行中华孝道传统,关爱年轻人,自然会有好的回报。仪式生活中的孝道实践也是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途径。仪式孝道生活是实现孝道文化回归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体现方式。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也是孝道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中秋、重阳等都是尊老孝亲的重要节日,而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都是祭祀亡人与感恩先辈的时机,慎终追远、岁时祭祀是自古以来的孝道传统。丧礼是人生仪礼中最为强调孝道的礼仪。“丧则致其哀”,是孝行的重要表现。在处理亲人亡故的大事时,要有发自内心的悲伤,素服、简餐、停止娱乐。这是起码的孝道之情。如《孝经》所说:“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③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是传统社会的孝子所必须承担的孝亲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具有家国一体、家国情怀的优良传統,在弘扬和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以及生活中的孝道礼仪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当代年轻人的孝道和忠诚的理念。尽管我们在传承中国孝道文化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和紧密配合,弘扬和传承中国孝道文化,相信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释
①骆承烈.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2.
②侯仰军.孝经译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25.
③侯仰军.孝经译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42.
参考文献
[1]宁业高,宁业全,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定明(1973.07—),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部选派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北师大马院院长王树荫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