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野下历史文化遗存价值意义的重构研究

2018-05-14李素梅

丝路视野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

【摘要】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特征,在特定的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元价值和影像,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深入挖掘富有区域整体性特色的遗存景观的历史文化信息,构建完整的景观历史信息,从而精准提炼景观元素,准确定位旅游形象,着眼全局为文化旅游地科学规划。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化遗存;历史主义

全域旅游试图实现旅游业的全景化、系统化发展,推动旅游规划从景观旅游向深度旅游转向。这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发掘,发现与重构历史遗存的价值意义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必将对未来旅游业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学思想为历史文化遗存价值意义的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在场者,既给旅游产品带来厚重的历史感,也以其独特的“鲜活”的存在方式带给了游客更多的个性化体验。景观化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增强来自于景观元素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价值的重构与再发现,正是基于这一点,對于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意义重构与再发现成为关键。

由历史学思想看,对历史遗存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学思想有三种,一是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年),他提出的历史是指真实发生的故事,在这个观点支撑之下,历史以“遗产”的方式存在于当下社会中,影响和决定着现实生活的轨迹;二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1866年-1952年),他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研究历史和撰写历史总是从现实的兴趣出发,为当前的目的服务,历史与生活的同一性。这个观点建立起了我们对待历史遗存的基本态度,以“当代史”的视角关注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充满了历史的体验感和回归感。;三是以米歇尔·福柯(1926-1984年)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断层论。他们认为历史是非线性的,历史的连续性是可疑的。历史不是由低到高的演进,而是在时间之流中找到新的断层,从这里找到出口,新的历史也就应运而生。

以上三种观点形成了对历史文化遗存三种不同的诠释模式:从希罗多德、克罗齐到福柯,都把历史的在场作为其意义和价值重构的关键。历史遗存的价值不是客观物的存在,而是深蕴于其中,在当下社会中被重构和发现的意义。当然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历史意义的重构可以无限制或是随意改变文化遗存的状态。梁启超在《研空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提出:由文化系的活动归纳法研究得出;进化的性质不受因果律支配。在梁启超看来,“史迹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不会从同。”而且和物质文明的堆积性相比较,历史是心的文明,是创造的、进化的。梁启超的观点值得关注,作为文化标志的历史遗存,既要注意其历史演变中不同时期的价值呈现方式,更要关注它对于当下社会的唤醒性的自由意志的内容。

二、历史文化遗存价值意义演变与形态实例分析

历史文化遗存是过去历史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处于特定时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生活表征,是某个历史片断中人们活动痕迹的一个缩影。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它鲜明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趣以及经济价值等多方面信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景观是某个社会历史时期深层次的文化结构的横断面定格,在这个横断面上有客观事物、社会制度、具体行为以及人类心理,其中尤其以心理文化层的作用对营造景观文化最为突出。以历史遗存的古村落为例,古村落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制度以及人类活动决定了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其村落空间形态及文化景观的构筑是在物化了的心理和意识化了的物质两者之间交织并发酵产生的,是对现实世界寄情的主观化意向和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客观物质化表现。历史文化遗存历史在场的特质,注定了其形态会在特定的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元价值和影像。

以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影像的转变和多元价值体系分析为例,广泛性的圣贤信仰和地域性的圣贤信仰,在乡村以孔庙等公共文化建筑为载体,以文化遗存的形式在底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孔庙历史文化遗存为例来看,孔子作为春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一直到汉代才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从《史记》中的“素人”,到唐代尊为“先圣”“先师”。其文化符号或是意象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经过神学化、信仰化的演变,最终通过从京师到乡村修建孔庙,以文化遗存的形式成为庙学一体的信仰体系的符号。但有意味的是,在具体乡村社会实践中,文化遗存的影响下,这一空间建筑的文化符号,成为了塑造乡村文化自觉的原动力。

和孔子信仰不同的是,关公信仰走过了一条“民间人格传颂———建祀以存其义———官方认可———道教与圣贤信仰合一”的路径。唐人董挺在《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一文中说“玉泉寺在覆船山东,去当阳县三十里。……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这条记录成为历代续修的《当阳县志》必录内容,并演变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故事,“关羽身死临沮以来,王泉山就有关羽祠庙。”明清学者根据这条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侯神府始建于唐贞元十八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南宋皇帝宋孝宗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加封三国名将关羽为“义勇武安英济王”,从社会伦理构建上做文章。表面上是旌表忠孝节义之士,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力图使伦理纲常理论化,并借关帝庙遗存使之深入人心。元代郝经在《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写关羽“起义于琢郡,战争于徐充,奔走于冀豫,立功于江淮,而投于荆楚,故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有庙相”,“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庙”。明清两代,关帝庙发展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全国各地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全国省府州县乡村各地都有一座关庙,有的地方甚至有数座、数十座关庙。关帝甚至成为商人的保护神,现存河南泽潞会馆《关帝庙新建碑文》中说:“仰惟关圣帝君,翊汉室,讨吴魏,功盖一时,义昭千古。其正气这常存,历代奉祀久矣。”关帝庙的存在,已经正式成为民间信仰或是满足信众心理的文化符号。

三、历史文化遗存价值意义的重构对全域旅游规划策略的指引

目前,历史遗存景观化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都已认识到应把历史文化信息的修复或是复建作为旅游规划的重要手段,但在对历史文化信息的确认上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通过以上历史学思想对历史遗存的关照以及孔子的圣贤崇拜和关公的民间信仰历程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历史遗存的文化信息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当下社会情绪、情感的响应在其中。因此,景观规划一方面应基于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学特征,以文化遗传为中心,还原出遗存的文化层,同时也要关注其在历史遗存形成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文化堆积层,从而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文化影像。并且重要的是,在特定区域和特定历史语境中,历史遗存呈现出整体化的特征,相互呼应,展示出不同于现代生活的独异化的生活影像,而这些影像可以是历史事件、遗产建筑,也可以是某种生活信仰、习俗。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新的意义阐释,可以使游客获得无形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幻想、怀旧情绪、愉悦、骄傲等体验,实现其文化价值。

历史遗存的在场本身也具有某种强大的影响力,但是要强化其影响力,就需要加强历史文献资料与遗存的双重合力。以山西省古泽州府为例,古泽州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留下了很多与商业相关的商宅大院、商镇商埠。这就需要通过文献资料发掘与遗存的相互参证,才能真正发现其商业的价值。通过文献整理,可以发现明代洪武年间的诗人刘绩《题宋院人画盘车图》说:“大车盘盘牵不住,小車碌碌推还去。阪上阪下日千!,不离太行山侧路。吴盐蜀米塞满箱,乌犍耳泾?力强。商人重货不畏虎。饭牛夜夜宿车傍,妻孥不须念行旅,"中有金皆乐土。星餐露栉逐队行,但愿得多无所苦,道傍往来多折轴,谁人肯戒前车覆。”可见明清时期古泽州商业发展的盛况。加之现存18世纪初的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道,途经此地,留存有古泽州星轺驿、太行驿、乔村驿、高平驿等遗址、遗迹,还保有大量的商业村落、商业城镇、商人商号。遗存的实证性特征和文献资料相互对应,构建出一幅完整的古泽州文化图景。

综合上述观点,历史遗存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特征,这是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资源。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深入挖掘富有区域整体性特色的遗存景观的历史文化信息,构建完整的景观历史信息,从而精准提炼景观元素,准确定位旅游形象,着眼全局为文化旅游地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胡颖峰.论福柯的历史观[J].理论月刊,2012(07).

[2]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EB/OL].2010-10-09:https://www.douban.com/note/96218668/.

作者简介:李素梅(1976.09—),女,浙江杭州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
传统农耕存留区的农旅融合路径构想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类课程改革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