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化的高校思政第二课堂体系构建研究

2018-05-14史竞艳

丝路视野 2018年2期
关键词:项目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因其教学模式的独特性,具备了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功能和优势,是高校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路径之一。但目前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在理论还缺乏整体研究,导致在实践中经常面临碎片化、随意化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在我校开展的“走读上海”项目教学为依托,从项目设计原则、项目实施流程、项目中的师生校色定位、项目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项目教学;体系构建

“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的各类活动。”①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主题调研、社区服务、各类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各类活动之中。作为与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预设不同的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在学习的自主性、趣味性、渗透性等方面,均具有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功能和优势,能够很好地与第一课堂形成互动互融、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但目前,第二课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面临不足,由于缺乏活动的整体设计,因此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碎片化、随意化的现象,甚至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脱节,实施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通过在我校开展的“走读上海”活动为基础,探索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教学,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路径,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一、项目设计的原则

作为思政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之一,项目教学的设计首先应符合高校思政整体目标原则。即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目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服务。“走读上海”活动是我校马院结合了本科生思政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难探索的历史过程,进而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它是在民族国家认同基础上的责任担当,结合这一教学目标,在项目设计上以上海地方历史资源为中心,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历史,以丰富、细腻、生动的历史细节,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宏观叙述形成补充,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对民族复兴历程的切身体会,增强学生对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从而更加坚定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走读上海”项目从场馆的选取、活动形式的设计等都要体现这一主体目标。

其次,项目的设计应注重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有趣的各类活动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同时,也应考虑到项目的学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第一课堂的联动。基于这一原则的考虑,在“走读上海”的项目设计中,以十里洋场、红色地标、抗战记忆、伟人足迹四大板块为主,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学术研究主题。例如,以“中共一大会址”来说,场馆内的展品丰富、内容翔实。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设计了自己的实践方案,包括以下五大主题:

(1)从一大代表们的命运看信仰的力量。

(2)从一大会址纪念馆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

(3)调研:一大会址的寻觅与重建。

(4)中共一大中的共产国际代表们的活动。

(5)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在学生小组实践活动中,同样的场馆,不同的主题,学生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浏览,而是有目的地学习研究,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了历史,更提升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切实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优势和功能。

最后,项目的设计应符合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我校的地理位置,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我们选取了上海的本地资源。“上海”作为近代以来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可以说见证了近代以来160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不仅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甚至在上海这个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小家庭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这些资源都为丰富第一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资料。

二、项目实施的基本流程

(一)行前宣讲

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由各位任课教师把“走读上海”的实践活动要求向各位学生说明,并强调安全问题。

(二)场馆行前个别辅导

在同学们选择好自己要去的实践场馆之前,由任课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个别辅导,主要包括参考书籍、历史背景、历史任务介绍等,并要求学生列出自己的调研提纲,进行详细调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方案,打破单一的参观模式,把实践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三)以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指导学生做好参观调研

整理出以下四個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适合项目教学的场馆和历史遗迹。

(1)十里洋场时期的外滩建筑群、海关大楼旧址等,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

(2)红色地标。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全国的“红色之源”。它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很多革命运动的发生地。例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带领学生寻找红色地标,不仅可以从感性上增加学生对于革命年代的了解,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理解建党的艰辛过程。

(3)抗战记忆。上海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城市,是很多抗日战役的发生地,如著名的淞沪战役、四行仓库战役,朱家店伏击战等,也是著名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

(4)伟人足迹。上海在解放前是一个名人荟萃的地方,大批经典的历史故事在这里留下烙印,很多历史人物在这里驻足,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名人故居。如康有为故居、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毛泽东故居、周恩来故居、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等,也有一些伟人纪念馆,如鲁迅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陈化成纪念馆等。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近距离接触伟大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激发对伟人的仰慕之情,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四)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

在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实践调研活动后,由任课教师指导每位学生撰写自己的实践报告,从调研提纲、实际调研体会、调研数据归总等方面进行指导。

(五)实践项目总结评比

由每个小组制作PPT,汇报自己的实践活动经过,并集体评选出实践活动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优秀实践报告等,在校园内进行宣讲和展示。

三、项目教学实施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第二课堂中的项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的引导者。

学生在整个项目教学中,从场馆的选择、调研主题的设计、与小组成员的协调到最后调研报告的完成,都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主学習的过程。与第一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学习不同,项目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研具体场馆这一任务来完成自己的学习。

教师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是辅助的引导者。教师并不具体指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是学生完成整个调研项目的引导者和保障者,确保学生在要求的范围内完成任务。

项目教学中,更加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对话中完成知识构建。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探索和与他人协作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活动始终,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协作是分享经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丰富知识形成对主题内容全面认知的过程,也是发现认知短板、自我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的沟通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构建知识的过程,也是完成评价学生、完善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在项目教学中的考核也是通过师生的沟通完成的。

四、项目实施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在项目教学评价中,“应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不把显性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注意隐性知识、方法能力、综合素质在项目开展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②。”项目完成后,由学生进行小组成员互评和师生互评,通过互相评价环节来保障活动实施的效果。因此,构建一系列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走读上海”项目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初步构建了以下分级评价。

(一)小组互评

这是基于小组活动成果的评比,有各个活动小组总结自己的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总结,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评价,此项评分约占每个成员总分的25%。

(二)小组内部个人互评

这项评价涉及一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的评价,大家根据参与热情、承担工作、完成质量、协作程度四个方面来打分。此项评价占每个成员总分的50%。

(三)教师评价

小组指导教师从小组成员的资料准备、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完成态度四方面进行评价,此项评分占每个成员总分的25%。

(四)学生评价教师

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参与热情、指导的专业程度、指导是否及时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为今后教师的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从“走读上海”实践活动项目在我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基本能达到90%以上。通过这样一个目标明确、实施流程完整、评价体系完善的具体项目,从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实施流程、项目中的师生角色定位及项目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克服第二课堂随意化、碎片化的缺陷。但在“走读上海”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导致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入全面。在评价考核体系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该项目也面临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主题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开展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注释

①谢相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9.

②刘慧.基于项目教学的对外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81.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福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5]向莉.试论高校德育工作中隐性教育途径的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8):238~239.

[6]张传忠.高校德育目的的层次性探讨[J].高教论坛,2008(07):12~13.

[7]李合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J].求实,2011(10):74~77.

[8]骆郁廷,黄建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实验评估方法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7):9~11.

[9]蔡晓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7):24~27.

作者简介:史竞艳(1977.08—),女,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生,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项目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基于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