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018-05-14孙冻张玉霞刘月琴
孙冻 张玉霞 刘月琴
【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要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将其开发成为旅游吸引物,以实现旅游活动的文化产业经济过程。
【关键词】酒泉;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酒泉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敦煌艺术的故乡、中国航天的摇篮,以古代“飞天”和现代“航天”而著称。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冰川湿地、雅丹地貌、大漠草原、高原湖泊、古郡重镇、丝绸古道、西汉胜迹传说、关隘要塞、长城烽燧、石窟寺庙、石室文书、流沙坠简、地下墓葬、古代飞天、现代航天、石油、夜光杯……这一切构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
酒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景点数量多,类型分布广,文化品味高,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号召,为酒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目前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整理和开发。因此,选择将文化旅游作为酒泉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应该是当务之急。
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吸引异地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因其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故视之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民俗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已渐渐成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如何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酒泉地区文化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一、酒泉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表现
(一)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酒泉各民族服饰风格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设计以御寒和方便为宗旨,男女老幼皆喜欢穿长袍,多用紫红色长巾缠头或戴帽子。男士多用平顶双层圆形帽,女士多用圆锥形高尖帽。袍子讲究身端肥大,长袖,下摆不分衩,颜色因人而异,男子多用红、黄、棕、蓝、青色,青年妇女多用绿色和各种花色,老年妇女喜用红、紫、青色。喜爱在袍子的襟领、袖口边用彩线彩条刺绣镶边装点出许多美丽的花纹,尤其喜用贵重的水貂皮镶边,并配上珠宝装饰。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酥油茶是酒泉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各族的规矩。酒泉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汉族的酒泉酒、少数民族的马奶酒、青稞酒无一不承载着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酒泉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哈萨克的“金特”“那仁”手抓肉,奶疙瘩、奶皮子等奶制品,拉条子、麻什子、搓鱼子等面食,油馃子、火烧、甜米黄、锅盔等点心等,也颇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的毡房、裕固族的帐篷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习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二)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酒泉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蒙古族的敖包会、那达慕大会等节日,哈萨克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
(三)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酒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酒泉是敦煌艺术的故乡,是民族歌舞的海洋。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的冬不拉,裕固族姑娘美丽的歌声,以及以莫高窟壁画中的素材为原型的敦煌舞和敦煌古乐,随着“肃北乌兰牧骑”“丝路花雨”“敦煌之夏”等大型歌舞表演活动及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具有浓郁丝路文化特色、反映酒泉地区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风情的歌舞艺术,更是让歌舞与历史文化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走向了国际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广了酒泉的民俗文化,近年来成为酒泉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四)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酒泉已逐步发展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和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一些旅游精品路线:酒泉敦煌“丝绸之路精华游”,哈尔腾国际狩猎专线游、雪域蒙古族风情游,裕固文化采风游,透明梦柯冰川探奇游,大漠航天科技游等。这些线路都充分体现了民俗旅游,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二、酒泉民俗主要特点
一是观赏性。酒泉民俗文化是当地广大人民生活智慧和艺术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许多富有观赏性的文化形式,较具代表性的有歌舞戏曲、民间工艺、民间建筑、民俗服饰、游艺杂耍等。如正月十五民俗文化庙会、农历四月初一的文殊山庙会等,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民俗艺人的精彩表演,特别是舞狮、太平鼓、社火等活动,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在传统节日展出的民俗商品也常常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如剪纸、彩塑、年画等,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充满了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二是丰富性。酒泉民俗文化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物质到意识,从生活到艺术,仅仅目前流行的酒泉地方戏剧、歌舞、民间游艺,就达数百种之多。其它如饮食、服饰、居住、礼仪、行业、节日、神话传说等可谓不胜枚举。仅从饮食一项来看,就有日常饮食、待客饮食、节日饮食、民族饮食、祭祀饮食等多种类型。
三是独特性。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了解观赏到独具个性、原汁原味的文化才是最大的收获。酒泉民俗里面,有许多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如闻名遐迩的那达慕大会敖包会、古尔邦节等。其他如酒泉太平鼓、社火、舞狮、民间工艺等,都具有鲜明的酒泉地方色彩。
四是参与性。大多游客都希望亲自参与、体验那些充满情趣、活泼欢快的民俗旅游活动。酒泉许多民俗活动富有强烈的动态特征,适合广大游客的参与,如肃北哈什哈尔、阿克塞哈尔腾狩猎专线游、蒙古摔跤、叼羊、赛马、姑娘追盛会、敦煌鸣沙山滑沙、骑骆驼、放风筝等民间体育活动。
三、开发酒泉民俗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开发民俗旅游是由酒泉地区的区情决定的
酒泉是丝绸之路上有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酒泉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且酒泉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发酒泉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开发酒泉民俗旅游、创建酒泉旅游名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旅游业因其较短的开发收益期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而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西部产业“非农化”、国际化、现代化及结构优化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在西部地区投资旅游产业的国内外企业已达数百家,投资额数10亿元。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开始了较大规模地通过资本运作而向资产优势转化的市场化过程。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开发酒泉民俗旅游、创建酒泉旅游名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三)酒泉开发民俗旅游的空间相对较大,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由于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欧亚大陆桥的黄金地段,古城酒泉的历史文化可谓绵延久远、博大精深。这里是古今中外众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因而形成了它独特的民情、民风、民俗。人民勤劳,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即是酒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泉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向经济开发型转变,十几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减少到1994年的6500万。旅游扶贫投资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同时也是无烟工业,对环境保护也非常有好处。从旅游角度来看,目前较有开发价值的主要有下面几类:以太平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秧歌、秦腔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庙会、元宵灯会、传统節日、祭祀、婚嫁、生育、丧葬、远行等为代表的民俗类,以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糊锅、面筋粉汤、锅盔、酿皮子等)为代表的饮食类,以夜光杯、彩塑、蜡染、书画、地毯、布骆驼、水晶石眼镜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以雪域高原蒙古、丝路侨乡阿克赛、游牧裕固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类。这些内容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动人的魅力。
酒泉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酒泉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
参考文献
[1]王三北,欧阳正宇,秦斌峰.导游基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马鸿良,郦桂芬.中国西部名城——酒泉[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4]安邕江.酒泉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2005.
[5]李雄.丝绸古城酒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6]马鸿良,郦桂芬.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
[7]林正秋.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陈菁.论现代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9]蒲朝绂.酒泉汉代墓葬[J].西北史地,1990(02).
[10]于志远,张旭亮.酒泉丝路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J].天水师范大学学报,2006,26(06).
[11]何喜刚,高亚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06).
作者简介:孙冻(1965.11—),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