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学科素养,彰显语文魅力

2018-05-14孟庆庆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措施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孟庆庆

【摘   要】语文不仅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其它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各个学科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理念。能否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衡量小學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措施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来说,我国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滞后性。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引入西方国家核心素养理念之后,我国教育才逐渐开始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带动,语文、数学、劳动等各个学科之间已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许多学校开始对各个学科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在课堂上实施立体式结构教学。教育部在2014年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并提倡各个学科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1]。语文作为启蒙阶段的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但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会对其它学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核心素养主旨内涵

(一)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发展[2]。有学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本身涵盖了态度与情感、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以及基础知识等[3]。也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素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以及写作等途径,使得语言文化能够逐渐转变为自身的素质[4]。

(二)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语文核心素养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双核来开展的,其一是基于促进学生发展而开展,其二则是基于打造学生语文品格来开展。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点主要在于听、说、读、写、思这五个方面。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始将审美能力、文化传承等内容也纳入进来。总的来说,语文核心素养属于核心素养学科化的一种实际体现,即个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以充分发挥语文价值、促进个体达成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能力与品质。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要内容

(一)语言构建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听、说主要是体现在口头表达层面,读、写则体现在书面表达层面。对处在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只有注重上述四种基础能力的构建,才可以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真正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听、说、读、写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同时,又存在独立性的特征,只有通过四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构建,才能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维发散

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语言本身是思维的重要载体,比如一个人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我们就会评价这个人思维缜密、条理清楚;反之,当一个人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则会评价这个人思维混乱、缺乏条理。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思维的发展与发散作为核心素养来进行培养。

(三)审美创造

审美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只有真正具有审美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感知美、认知美,最终实现审美情感的升华。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审美自然也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审美鉴赏的方法,还应当在引导学生审美的过程中,真正帮助学生去进行审美创造,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为自身创造的愉快体验,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

(四)文化传承

人类要想具备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文化底蕴主要指的是个人对于古今中外文化方面的理解情况与认知情况。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名著方面的底蕴是关键的一部分,只有真正认知并认同我国文学名著,才能够对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并主动去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一)全面构建核心素养语言基础

首先,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需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开展的知识传授本身只是作为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之一,并不是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5]。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目标是将历史长河中的语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知识,在深入学习各种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主动构建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能够主动去利用语文相关的经验体系来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其次,语感属于人类进入语言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类语言水平的具体体现。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感才是语文知识构建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并非单纯的记忆,而是需要让学生充分结合实际语义、语境,进行自主学习与语感构建。最后,需要意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其本身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的形成皆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去进行有效的检验,并且在持续检验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习惯、打破习惯,进一步领悟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教师通过主动创造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去主动领悟、感受上述价值观、情感态度,最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真正为将来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小学语文《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目标:①巩固生字词,能规范书写生字“灿”“壮”;②能够根据原文进行句子填空;③针对全文进行朗读,并背诵第三自然段;④了解我国台湾蝴蝶具有色彩艳、数量多以及品种全等特征。教学目标均是有关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对教师而言,应当充分挖掘文本中关于语言构建方面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去标出文章中描写蝴蝶的语句,让学生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完成以后,要求学生对比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类型,并尝试用语言去针对生活中常见的蝴蝶进行描述。通过上述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去感受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且通过模仿,实现语言构建的目标。

(二)加快提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当学生明白词语实际应用环境之后,还需要具备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阅读,掌握文章主要的内容,通过深入的思考,思维的发散,真正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而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生涯中,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思考,才能够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快速升华。

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主要描写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通过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位自信、质朴的老人,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老人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赞美之情。对小学生来说,因为本身的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倘若仅仅进行简单的阅读、背诵,显然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去深入阅读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特征的语句,让学生去思考为何作者需要刻画天游峰的特征。当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思考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自主思考、集思广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刻画天游峰的“高”“险”来反衬老人的特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来进行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扫路人对应的工作与生活,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在脑海中勾勒出对应的情境,感受扫路人的精神。

(三)积极培育核心素养情感体验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有效理解、传承以及运用语言文化的相关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6]。具体来说,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语言文字的方法,最终学会创造美的方法。

例如,在學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专门选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句,通过分析该句中所包含的太阳、山、黄河三个物体,让学生基于作者王之涣的视角来进行想象,感受这句诗所蕴藏的内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该景象描述出来。在深入思考以后,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到该意境所营造的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王之涣自身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悟出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上述意境来仿写,描写自己身边的美好景色。通过上述过程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地认识和感受美,并且通过仿写进行有效的实践,逐渐掌握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具体方法。

(四)大力夯实核心素养文化知识

正如上文所述,语文作为一门母语科目,在承担着母语教育、母语素养培养使命的同时,还担负着主流价值观传递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显然是语文这门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小学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7]。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上下五千年的积淀,并非完全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教师需要综合参考小学生认知能力、语文基础,文化传承应当将重点放在民俗节日、神话传说等方面,使得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充分彰显时代的历史意义。

比如,在教学完“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后,教师可以针对“重阳节”这个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搜集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也可以设计作业,让学生为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亦或是组织集体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老年活动中心进行表演等。教师应利用教学中涉及的各种传统文化,借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得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的渊源产生清晰的认识,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中的使命与责任。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所在,更是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的重要途径。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别从语言构建、思维发散、审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这几个方面大胆的改革、积极的创新,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青儿.细解小学语文“书”与“行”如何交融并进[J].华夏教师,2017(10):21-22.

[2]许蕾蕾.花式翻转——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53.

[3]宋萍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7(32):26-27.

[4]陈晨.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探究[J].教育观察,2017,6(20):101-102.

[5]朱小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J].语文知识,2017(18):83-84.

[6]连忠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9):37-38.

[7]刘吉才.走出核心素养贪大求全的误区——例谈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7(22):23-25.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李庄小学)

猜你喜欢

措施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