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特征和防治经验

2018-05-14龚希王光西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流行特征寄生虫病

龚希 王光西

[摘要] 人体寄生虫指的是将人作为宿主的寄生虫,可以将其分为外部寄生虫和内部寄生虫两种类型,大部分均属于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寄生虫学通常会将原生动物归纳到原虫类,将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归纳为蠕虫类。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包括掠夺营养,导致炎症出现,对血管进行阻塞等。为了对人体健康进行有效保障,避免疫情进一步发展,及时对该疾病的发病特点进行了解,并选择合理方式进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该文阐述了四川省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和疫情变化态势,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人体寄生虫病的部分防治经验。

[關键词] 寄生虫病;流行特征;防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3(a)-0189-02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同时也全国寄生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1991年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四川省寄生虫标化感染率为81.50%,感染程度居全国第四,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蠕虫平均感染率为42.16%,四川肠道蠕虫感染人数约有3 314万[1]。寄生虫病危害人体健康,其感染已成为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 四川省主要的寄生虫病流行特征与现状

1.1 线虫病

四川省山地丘陵较多,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宜土源性线虫的生长发育。同时,由于农村地区赤脚下地劳动的情况还比较常见,卫生化厕所普及程度不够,常导致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病感染 根据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全国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而四川省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39.6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钩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均高居全国第3位[1-2]。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平均感染率13.14%,与2004年相比有大幅下降,但仍面临较大防控压力。

1.2 吸虫病

1.2.1 血吸虫病 四川省是我国流行最重、范围最大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省,有11个市(州),63个流行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受威胁人口1 000多万人,历史累计患者127.6万人,晚期血吸虫患者3万余人,钉螺孽生面积2.9亿平方米[3-4]。截止2016年底,全省现存血吸虫晚期患者1 722人,已连续10年无当地感染的急性病例,5年无当地感染的患者和病畜;连续10年未查见感染性钉螺;63个流行县(市、区)于2015年全部达到血吸虫病阻断标准,2016年启动血吸虫病消除达标工作。

1.2.2 肝吸虫病 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位于中、东北部人口密集的农业区,其地理范围为长江以北的地区,流行地域呈散在或点状分布的特点,主要通过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传播该病[2-5]。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四川省人群感染率和标化感染率分别为0.21%和0.18%[1],全省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且持续稳定。

1.2.3 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两种致病虫种在四川均有分布[2],其中斯氏并殖吸虫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其分布面宽,流行面广;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分布于平原,其分布面局限,只有温江、什邡、德阳等地曾有过流行,且随着环境的改造变迁,卫氏肺吸虫疫区更日趋缩小。省内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西部及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四川省肺吸虫病流行区监测结果显示肺吸虫病流行目前稳定在较低程度[6]。

1.3 绦囊虫病

1.3.1 带绦虫病 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藏族农区和凉山州彝族地区是带绦虫病主要流行区[7]。这些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当地居民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存在猪、牛敞放饲养,卫生化厕所少,人粪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导致带绦虫病在这些地区流行比较严重。

1.3.2 包虫病 包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四川省包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于甘孜州和阿坝州,其中牧区流行程度较重,在雅安市、凉山州及绵阳市部分地区也存在一些疫情,流行县共计36个,疫区总面积达25.9万平方公里,威胁人口达275.4万人,其中甘孜州石渠县患病情况最为严重[8-10]。

1.4 原虫病

1.4.1 疟疾 自2011年开始,四川省已无当地感染病例[11]。但是近年来,随着至境外务工人员的增多,输入性疟疾疫情也日益严重,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居全国前列[12]。

1.4.2 黑热病 四川省黑热病的流行程度居全国第3位,其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黑水县和九寨沟县,以及绵阳市北川县和平武县[13],其他县有零星的流动人口病例报告。近年来,四川省流行区黑热病发病数保持较低水平,非疫区流动人口发病数呈上升趋势,因此黑热病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2 寄生虫病防治的经验

2.1 建立完善监测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

为掌握四川省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和规律,四川省疾控中心结合寄生虫病流行范围,先后建立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点、血吸虫病监测点、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肺吸虫病检测点、带绦虫和囊虫监测点等寄生虫病监测点[4-14]。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重点疫情地区病情的监测工作,对人群和中间宿主进行抽样调查,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和反弹,逐步建立完善的寄生虫病监测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2.2 设立综合防治试点,建设健康教育基地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的原则,开展以药物驱虫为主,结合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等综合防治工作,2009年,国家试点县丹棱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从57.12%下降到10.06%,较2006年下降了82.39%,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15]。为了扩大寄生虫病防治成果,推广丹棱县防治经验,2012年在成都市、青神县、威远县、合江县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同时,在岳池县、五通桥区、郫县开展了土源性线虫病健康教育基地工作,并且都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16]。

2.3 建设专业防治技术队伍,重点虫种重点防治

在2006—2015年期间,四川省绦囊虫病防治队伍和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06年四川省级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组建了绦囊虫病防治小组,并逐步建立了防治绦囊虫病所需要的各种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及安全有效的中药驱绦的治疗体系。特別是建设包虫病、血吸虫病及疟原虫病的防治队伍,结合国内外经验开展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增刊):332-339.

[2] 许隆祺,余森海,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7.

[3] 吴子松,许发森,邱东川.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和防治策略[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8,6(1):1-4.

[4] 吴子松,尹治成,邱东川.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进展及思考[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7,5(2):57-60.

[5] 屈振麒,曾明安,李娟佑,等.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概况[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7,5(1):4-7.

[6] 陈琳,陆定,徐亮,等.四川省肺吸虫病流行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3):4230-4313.

[7] 陈兴旺,钟波,张骥,等.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11):908-911.

[8] 黄燕,王谦,易德友,等.四川省棘球蚴病患病情况调查及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28(8):594-596.

[9] 何伟,尚婧晔,黄燕,等.2007-2013年四川省包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1):83-85.

[10] 邱加闽,刘风洁,Schantz P,等.四川西部藏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人群感染特点与分布趋势[J].中国人兽共患病志,2000,16(2):9092.

[11] 许国君,李黎,郁涛,等.四川省疟疾流行态势与消除疟疾进展[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9):783-787.

[12] 吴先萍,许国君,康杨,等.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现况与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67-4669.

[13] 张富南.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6,4(3):126-128.

[14] 谢红,田红春,等.四川省钩虫等肠道线虫病2005-2006年监测数据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8,6(1):21-24.

[15] 田洪春,唐猛,谢红,等.综合防治模式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效果评价[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5):518-523.

[16] 罗静雯,田洪春,钟波,等.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相关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10):838-841.

(收稿日期:2017-12-07)

猜你喜欢

流行特征寄生虫病
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高原牧区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探讨如何将健康教育运用在社区寄生虫病防治中
襄阳市2011~2015年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08—2015年漳州市诏安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天津市武清区成人亚临床甲减的筛查分析
金华地区规模猪场猪寄生虫病调查及防治
91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
2008~2012年龙城区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