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形式心理干预管理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

2018-05-14沙禹辛郭浩然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儿科护理质量

沙禹辛 郭浩然

[摘要] 目的 探究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多形式心理干预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儿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给予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及两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及输液安全。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SCARED和DSRSC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及输液安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科患儿护理中应用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取得护理效果显著,有效地改善了患儿在治疗中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使不良情绪显著减少,提高对护理和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 心理干预;儿科;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a)-0030-02

儿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比较特殊,影响患儿护理质量的原因有很多,因此科室的护理工作难度较高,风险较大。过去单一的护理模式不能够满足儿科患儿的治疗和护理、而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占据重要的作用[1]。多形式的心理护理为各种心理护理措施的集合体,其逐渐的发展且护理效果显著,在我国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多形式心理干预是由放松式心理干预、引导式心理干预、激励式心理干预等组成,其中放松式心理干预应用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能够显著地改善患儿的负面情绪;而引导式心理干预主要的作用是对患儿的心理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积极的引导,并应用罗伊适应模式指导,其护理效果显著;激励式心理干预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患儿的鼓励,使患儿能够正面调整自我意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该次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9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科患儿护理中应用多形式心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儿48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5~10岁,平均年龄(7.42±1.49)岁;对照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6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8.63±1.87)岁。对比两组患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给予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强化放松式心理管理意识 首先科室护士长能够完全地了解和掌握放松式心理护理管理的内容核实施方法,同时组织定期的培训,使科室每位护理成员都能掌握并运用多形式心理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方法为:护理人员可对患儿家属进行一对一指导按摩,将按摩步骤和按摩时间严格地告知患儿家属,按摩的主要目的是使患儿能够得到身体舒适和放松,从而使强化放松式心理更好的发挥[2]。

1.2.2 引导式心理管理的应用 首先科室应成立心理管理小组,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掌握引导式心理护理的内容方法,并能够进行良好的运用,其主要的心理管理方法:护理人员可引导患儿能够进行自我的情绪控制和对积极态度的认知,使患儿能够有效地适应自身概念、生理、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赖等,并以合作的患儿为例,可告知患儿控制自身情绪对父母的好处和对自身的好处,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早日出院回家[3]。在引导心理的过程中应与患儿多亲近,可采用轻拍和抚触的方式,使患儿的恐惧感降低。还应指导患儿通过疾病发作和生理的信号,能够及时地报告家长和医护人员,积极地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耐受力[4]。

1.2.3 激励式心理管理的应用 对护理人员进行激励式心理管理的培训,同时能够为患者进行良好的实施,其主要的方法为:利用渗透的方式对患儿进行诱导,拉近与患儿的关系,激励患儿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战胜疾病的精神,以此鼓励其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良好的配合。同时也可设立奖励制度,根据患儿的喜爱,可采取给予小礼物等方式对患儿的主动配合做出奖励,也可对同病房的患儿进行小红花的评比,且对于每天患儿的细微进步,给予口头奖励,从而使激励式心理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及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及输液安全。

1.4 统计方法

选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核对,选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SCARED和DSRSC的评分,见表1。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及输液安全,见表2。

3 讨论

儿科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的发生受到上行系统调节同时也会受到中枢下行疼痛抑制系统调节,其中上行系统受到无害刺激激活,下行疼痛抑制系统受到心理因素激活,从而形成一个闸门控制系统。这表明患儿对于对疼痛和治疗的感受不仅只与疾病的各种因素有关,也与患儿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有重要关系。而在治疗中患儿的不良心理和认知水平,会导致患儿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使患儿不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影响其对正常社会的适应,从而使患儿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6]。同时,不良情绪也会对下丘脑-肾上腺皮质轴调节产生影响,抑制下视丘神经分泌细胞,使糖皮质激素显著减少。而这一系列反应的发生影响疾病的有效恢复,严重者还会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多数的心理学家认为给予患儿有效心理护理能够显著地改善患儿疾病的状态。而多形式的的干预更是加强了对患儿的护理,使患儿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多种心理干预措施的相互组合,对患儿针对性提供情感和精神的支持[7],使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降低,提高了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针对患儿给予有效的按摩,使患儿全身紧张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放松,增进父母和患儿的感情交流,促进其心理安全感的提升。根据罗伊模式的指导,多形式心理护理能够引导患儿的行为,使患儿能够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同时利用娱乐设备和娱乐物品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能够显著地减轻或抑制患者心理生理的不良状态。

该次通过研究观察实验组患儿的SCARED和DSRSC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及输液安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中应用多形式的心理护理能够正确引导患儿对治疗和护理做到积极的配合,缓解患儿心中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蒋玉娜,纪会娟,郄娜,等.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2):225-227.

[2] 王姝亚,金丽芬,白志仙,等.系统心理干预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8, 18(2):268-272.

[3] 徐月欢,石燕.心理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3):144-147.

[4] 朱恒美,房树恒,许丽丽.多形式宣教模式在肝脏肿瘤手术患者亲属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7):68-71.

[5] 杨怡,货晓春,刘章英,等.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324-327.

[6] 田晓能,贾景树.有关月经不调门诊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干预措施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0):169.

[7] 全燕,姚超.改良心理干预措施对孕妇分娩结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藥,2016,26(9):1049-1051.

(收稿日期:2018-09-06)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儿科护理质量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