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附属医院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018-05-14陈飞王玥徐水珠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7期

陈飞 王玥 徐水珠

[摘要] 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于高校附属医院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发展及社会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高校附属医院科研投入/产出绩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现状、挖掘潜力和发现不足,有利于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人员结构,为管理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依据,促进医院科研管理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该文主要阐述了高校附属医院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相关性研究的必要性,科技资源、医学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等概念内涵,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及指导意义以及数据包络法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力争为医院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的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投入产出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6(b)-0121-03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局面,在当前国家对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医院只有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强化市场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及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配置优化医院卫生资源,降低成本,医院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医院科技实力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医学科研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利用是否充分是能否提高医院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医院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对于医院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以医疗服务工作为主体,以医学科技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强体健翼”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大型综合医院、高校附属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医疗水平的较量,而是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水平、医疗服务条件等多方位的竞争。而医院科技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对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于医院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发展及社会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高校附属医院科研投入/产出绩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医院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现状、挖掘医学科技资源的可挖掘、可利用潜力,发现医院在科技资源投入、利用方面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及时调整医学科学研究方向和科研人员结构,为医院科研管理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依据,促进医院科研管理朝着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2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 科技资源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资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总体来讲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①几乎所有科技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科技资源的配置与支持,因此科技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先决条件,是开展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②尽管科技资源拥有丰富多彩的资源形态,但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存在,是多种要素的集合;③在诸多科技资源要素中,不仅涉及人还涉及物,不仅包含有形资源还包含无形资源;④诸多科技资源要素在科技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的系统,并且各个要素在系统中有层次地存在。

2.2 医学科技资源投入与科研产出的概念内涵

一般来讲,科技资源主要指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机会和科研信息等。医学科研资源是卫生资源的一种类型,其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把科研資源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系统因素可以有人、财、物、时间、信息资源及组织、制度资源。在医学科研活动中,考虑到用于医学科研的物力资源一般都与临床诊疗活动相互交叉,难以准确核算其成本。所以,该研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根据医学科研的特点,把投入资源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特指临床医学类的医师及医技人员,财力资源包括课题经费、论文版面费、科技奖励费及用于科研的设备购置费;同时充分考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化资源成本的投入。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成果,反映着科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科研产出形式包括发表论文、出版论著、成果鉴定、科技获奖、获得专利以及人才培养等形式。

3 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国外的研究者在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绩效的相关研究,主要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构建模型对科技投入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尝试对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的投入、产出、成果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现在对科学研究开展的评估已经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1]。由于财务指标的局限性,1992年,美国学者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考核新方法,对科技投入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以国家公共支出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科技投入费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启了对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大门[3]。还有的学者提出要从战略层次分析科技投入绩效[4]。

我国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1998年,其主要评价特点是采用定量方法进行产出评价,评价指标选择了关键的产出类指标,包括获奖、论文、专利、成果等;第二阶段是1999—2004年,主要方法是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目标达成度、重大创新成果和政策引导,采用了表明重大贡献的相关指标;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主要特征是成立以综合质量评估为根本、以政策导向评估为重点、以基础数据测试评定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5]。2010年,方东霖[6]对中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和科技的发展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财政投入对科技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王书玲等[7]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的科技投入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科技投入规模或强度上处于中下等水平。2013年,丁月华等[8]采用以投入产出分析法为基础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将评价着眼于投入—产出效益之上,从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有利于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并为政府重新配置高校资源提供了相应的依据。2015年,骆雅杰等[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BBC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数值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黄世政[10]基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6大产业1989—2012年经营绩效、研发投入、专利数和投资金额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研发投入、专利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韩兆洲等[11]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与Malmquist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静态与动态的时间角度对2008—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分析;邢晓英[12]分析了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作用及其相关关系,认为仍存在着很多误解和歧义,如把科研经费的多少看成是评价科研水平的高低,不同形式的科研产出价值可以论高低等。种种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分析基础。

4 研究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4.1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投入产出法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瓦惕夫首先提出。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种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能够明显地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大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个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同时可以应用在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制定和经济控制等方面。它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讲,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产生来源;而产出是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是指经济活动取得的成果及其产出成果的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13]。

4.2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及指导意义

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在绩效评价方面被广泛应用。从起初被应用于企业管理现代化,到逐步应用到其他领域。在绩效评价的具体应用中,常常应用于指标设计环节。具体来讲,是指在原有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的原理进行改进,形成新的“生产力=产出/投入”的投入产出比原理,运用这一改造后的新原理来设计相关指标。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单个项目或者个体生产效率的评价,因此,投入产出比往往直接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纳入项目或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13]。

投入产出法运用了经济学原理,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利用生产力的观点,把投入与产出这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对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与补充,同时也对绩效评价的全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初衷,推动了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4.3 数据包络分析法

因操作的简单性,投入产出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某个产出往往源于多个不同的投入,或者某种投入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因此,当投入和产出不是一一对应的时候,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就会不明显或较为片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升级改造,从多投入、多产出的角度出发,基于多个投入、产出指标,建立最优模型,测算出投入产出效率,探讨投入产出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13]。这就是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产生缘由。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非参数统计的评估方法,是对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有效补充和改进。适用于多个个体之间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每个个体的效率指数,从而构建出数据包络模型,并对某些低效率的个体提出一些可实施的改进建议。具体来讲,它是利用数学线性规划,将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数据直接投射在坐标空间上,以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连线为效率边界,并以此边界来衡量DMU的生产效率。如果决策单元观察值落在效率边界上,则DMU为完全效率;如果其观察值没有落在效率边界上,则认为DMU为相对无效,其效率值在0-1之间,其差距代表无效率程度大小[14]。

4.4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数据包络分析法主要用于评价同类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对有效性。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卫生计量经济学后,成为目前评价医疗机构效率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方法之一,是卫生服务效率研究的基准方法[14]。应用现状主要研究有:运用数据包络法,以北京某三甲医院为例,构建临床科室绩效评价的DEA模型,对临床科室绩效进行评价,找出目标科室的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从医院资源配置优化的角度,提出改善医院运行绩效的对策[15];应用数据包络法分析研究某公立医院30个临床科室的2015年运行效率,分析临床科室资源配置情况,为医院提升效率、加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6];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某医院54个科室科研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并从医院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提出优化科研投入产出建议[17]。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鲁杨.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的现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36-38.

[2] Kaplan Robert S,Norton David P.Linking the balanced scoreboard to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6(1):53-89.

[3] 张淑娟.中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比较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7):115-117.

[4] Nixon.Researeh 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a case study[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eh,1998(3):329-355.

[5] 趙虹,王羿升,苗卫军,等.浅析我国科研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J].科技信息,2013(17):470.

[6] 方东霖.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发展的实证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9):23-27.

[7] 王书玲,王艳,于睿.政府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4-27.

[8] 丁月华,鲍善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3):86-88.

[9] 骆雅杰,金怀玉,天乾.安徽省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33-38.

[10] 黄世政.研发投入、专利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以台湾为例[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5,32(2):53-58.

[11] 韩兆洲,刘敏.中国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产经评论,2015,1(1):114-125.

[12] 邢晓英.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若干误解[J].求知导刊,2015(4):97-98.

[13] 王丹华.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财政监督,2016(15):64-67.

[14] 董四平,肖婧婧,梁铭会.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县级综合医院规模经济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1):67-70.

[15] 陆瑶,许锋.基于DEA模型构建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9):18-20.

[16] 帅新宇,康丽娜,卫小春,等.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某公立医院科室的效率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7,15(1):35-38.

[17] 徐凯,孙瑞华,李欢,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医院科研产出效率的评价[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7,30(2):98-101.

(收稿日期:2018-03-11)